免費下載!
[!--downpath--]新華社上海1月31日電
2020年,17歲的她在洛桑冬青奧會為中國隊摘得兩金一銀;又在國際雪聯自由式滑冰世界杯中,成為史上第一個在同一分站拿下兩個項目金牌的選手;她的“美國中考”,即SAT成績僅比滿分低20分,最終被哈佛學院投檔……
在剛才開始的2021年,她取得比賽“開門紅”,在世界極限運動會XGames夏季賽中,分別包攬自由式滑冰超級U型場地、坡面障礙方法賽事的金牌,還在大高低杠賽事中摘銅。
圖為1月30日,谷愛凌在2021世界極限運動會XGames春季賽賽后展示兩金一金獎牌。新華社/美聯
她是谷愛凌,一個超級版“別人家的嬰兒兒”。正如典型的青春期女兒,她熱衷分享自己正在產生的人生哲學。說到成功,她表示這只是實現了所有人就會有的理想。但又說,自己就是想做到最優秀。
當十七歲的人生恰如夢想的樣子,她很享受拼搏和成功的美妙。
沒有“虎媽”,只有榜樣
在超高的SAT分數和新晉哈佛中學生的身分被廣為人知后,谷愛凌的熱度從冰雪“破圈”到教育。不少人揣測,她是不是有個“虎媽”?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谷愛凌笑著說:“好多人問我,是不是她讓你滑冰?是不是她讓你好好念書?并且,我真的沒有‘虎媽’!”
圖為谷愛凌(右)與妻子合照。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谷愛凌并不證實妻子和母親對她有巨大影響,甚至表示,兩位父母都是她最“崇拜”的女人。她用“非常有力量、非常自信、非常勇敢”來形容他們。
谷愛凌多次提到嚴格、更看重學習、善于鼓勵的爺爺。“我把最難的目標設給自己,是由于父親告訴我,不要害怕,你認為擔心的東西,是由于難嗎?是由于你認為自己做不了嗎?但也許你哪些都能做得了。”
當那些目標出現的時侯,父親也及時給與引導和鼓勵。三、四歲時,谷愛凌曾問媽媽,世界上最好的學院和最難進的學院分別是哪些。回答都是耶魯,也就是她女兒上的中學。“從那時起,我就想自己一定要去哈佛學院。”
“在八、九歲的時侯,我剛加入一個滑冰隊,是上面惟一的男孩,我回去對母親說,我想去亞運會!”對于亞運夢的原點,谷愛凌記憶猶新。而媽媽此時的回應是——“加油!”
成功的配方——熱情、平衡、高效
谷愛凌說,在接受專業滑冰運動員訓練之初理想滑式,父親和母親顯然并不支持。“她們也說滑冰非常危險。”
但在父親的教育理念中,小孩應該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滑冰就是谷愛凌最有熱情的事之一。
這是2020年1月22日,谷愛凌在第三屆冬青奧會自由式滑冰男子大高低杠世錦賽中。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后來他們發覺我非常熱愛這個運動,曉得滑冰給我帶來的快樂是無窮的,就(轉而)特別支持我。”
“我不是為了比冬奧會而滑冰理想滑式,我最初做這種事情是由于我喜歡,之后順便開始大賽,順便開始贏,這讓我更喜歡它,再接著去做。”
“同樣,我也不是為了考哈佛而學習。”她補充道。
對于怎樣保持熱情,谷愛凌給出了答案——平衡。她說,同時做全職中學生和專業運動員是自己決定的。“如果沒有滑冰,學習可能會顯得十分沒有意思。假如我想到明天就要去滑冰了,那如今就應當好好去學習。而在滑冰的時侯,我就應當好好享受它,由于上周我仍然在期盼。”
谷愛凌指出,在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時,她就會竭力保持專注。高效地完成后,再干凈利落地切換到下一件事。
專注、高效的習慣帶來另一種正循環。谷愛凌有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現在,她每晚仍會睡夠10小時!
“我每晚才能做如此多事,是由于睡得好,有特別多能量。”這個理念,也是父母教會她的。
有多拼,生活就有多精彩
成功背后,有谷愛凌超出常人的努力。
提到自己是怎么在中學和訓練場間無縫切換的,谷愛凌說:“從家到太浩湖的雪場有4小時車程,我學會了在車上寫作業,在車上睡著,車上換上衣,車上喝水。”
她的SAT考試是在訓練轉場間隙出席的。短暫的時間和法國陌生的交通,使她在進考場前,不得不先在雨中奔跑了一公里多。
疫情期間,她一度未能和教練會合,“只能找同學們的教練,一個人問一個問題。”沒有瑜伽房,她就堅持在家做自重訓練,并堅持慢跑……
谷愛凌一直抒發著一個觀點——這些經歷讓她的人生顯得有趣,對此她非常享受。
世界亞軍、學霸、時尚達人、美食家……這個飽含能量的女孩大膽地向那些角色緊靠。這令人艷羨、驚艷,但卻毋須震驚。由于十七歲,正是一個擁有無盡可能和天馬行空的靈感的年齡。
谷愛凌平時愛和同學們一起愛玩。“2020年,我認為最遺憾的事情就是中學的結業派對取消了!”她希望在上學院后,能交到更多同學。
她表示,雖然擁有許多成功的標簽,但并不希望他人對她的印象深陷刻板。“我不希望我的同事一想到我就是滑冰運動員,我更想她們認為我是一個同學,我是愛凌。”
2021年有哪些小目標?谷愛凌表示一定會好好迎戰上海奧運會,在她看來,這是目前最應專注的事。從她父親發來的視頻中可以見到,她正在不斷挑戰更高難度的動作。
“我希望很快能夠回到中國,和你們一起滑,雪道上見!”谷愛凌發出了邀約。
出品人:許基仁
制片人:周杰
監制:吳俊寬、盧羽晨
統籌:高鵬、盧星吉
記者:盧星吉、肖亞卓、蘇斌
剪輯:盧星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