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假期終于來了。 朋友們,在放松的同時,不要忘記學習。 明天,王老師為大家整理了一套八年級數學上冊的重點筆記,幫助大家在假期里備考。 收藏并保存!
初中八年級第一卷數學重點筆記
力量
1、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即:物體受力,必然有其他物體對它施加力,沒有物體就沒有力)
二、作用與療效: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如:彈簧皮筋變形、鐵球入丸入鐵棒等)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即:物體速度和運動方向的變化)
(3)影響力作用療效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3、單位:(1)主:牛頓(N)(N)。
(2)規定質量為1kg的物體在月球附近受到9.8N的引力。
4.相互性:物體之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時,它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施加在它身上的力的影響)
5、如何找到作用點:通常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上目的。
6、受力示意圖:沿受力方向畫一條有向線段,隨著受力的增加,線段變長。 線段的起點或終點可以表示力的作用點。 例如:畫出50N的推力和拉力。
彈力、彈簧測力計
1、彈性:(1)定義:物體受力時變形,不受力時恢復原狀的性質。 (春天)
(2)極限:彈性物體受力變形后所能恢復的最大范圍。
(3)塑性:物體受力變形后,人工不能恢復原狀的性質。
(4)方向:與變形方向相反。 (5)常用:壓、撐、拉。
2、彈性:(1)定義:物體發生彈性變形時,形成力。
(2)單位:牛頓(N)。
(3)形成:因彈性變形不時形成。
3、彈簧測力計(彈簧秤):
(1)用途:一種測量力的工具。
(2)制造原理:在彈性極限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其所受的拉力成反比。 (工作準則)
(3)使用前觀察:電阻值、最小刻度、回零。
(4) 使用時注意: A. 彈簧秤勻速直線運動。 B. 手表指針穩定后讀取。
C. 讀數視線與表針水平。 D、記錄號前寫牛頓。
4、力的分類:彈力、場力、摩擦力。
重力
1、萬有引力:宇宙中任意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引力。 (引力來自地心引力)
2.重力:(G)(1)定義:物體由于月球靠近地面的吸引力而受到的力。 (簡稱權重,常稱權重)
(2)單位:牛頓(N)。
(3) 測試工具:測力計。 (常用的是彈簧測力計——彈簧秤)
(4) 特點: A. 施力對象,月球受力對象,地面研究對象。 B、方向:垂直向上。
(5)引力與質量的關系: A.內容:物體所受的引力與其質量成反比。
B、公式:G=mg(G—重力,m—質量,g—9.8N/kg)
Cg=9.8N/kg 化學意義:月球附近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引力為9.8N。
D. 圖像:物體上的引力與其質量成反比。
3、重心: (1)定義:重力作用于物體的點。 (2)尋找重心的方法:對角線法和懸掛法。
牛頓第一定理
一、牛頓第一定理: (一)研究過程: A、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 (錯誤) B. 伽利略:
A。 實驗:貨車以相同的高度沿斜坡滑下,以獲得相同的速度。 浴巾和棉布板表面的移動距離一次比一次長,最后停了下來。 原因是:卡車在不同表面上遇到的摩擦阻力每次都較小。
b. 推論:平面越平滑,阻力越小,小車移動的越遠,速度增量??越小,越接近勻速。 如果沒有力在運動,它將永遠以恒定的速度運動。
(2)內容:一切物體在不受力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牛頓第一定理也叫慣性定理)
(3) 注:A.該定理不是直接從實驗得出的推導,而是基于大量經驗事實得出的,
以科學推理的方式總結的熱定理。
B、無力的意思: a. 理想:沒有力量。 (實際上沒有力就沒有物體)
b. 實際:無外力、平衡力、合力為零。 (影響抵消) c。 “或”不能理解為“和”。
2. 慣性: (1) 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所以(牛頓第一定理也叫慣性定理)
(2)性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它的大小只和物體的質量有關)
(3)解釋慣性現象的方法: A.先解釋原物體的運動狀態。 B. 然后解釋運動狀態因受力而發生的變化。 C. 后者表明由于慣性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4) 例子:耙子運煤,容易跳車墜落,慣性小球,錘頭收緊。
兩力平衡
1、定義:如果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是平衡的。 (是一對平衡力)
2、實驗:小車在支架上F1、F2力的作用下,改變物體、直線、方向、大小都會使小車失去平衡。
3、條件:如果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在同一條直線上,則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
平衡。
4、應用:舉啞鈴、跳傘運動員勻速下墜、宿舍掛電動吊扇、勻速直線行駛的車輛。
5、一對平衡力與互斥力的區別:一對平衡力作用于同一物體,一對互斥力作用于兩個物體。
摩擦
1、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即將或已經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形成的限制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安靜,濕滑,滾動)
2、決定摩擦力大小的激勵因素:
(1)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一定,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觸面的粗糙度:(在一定的壓力下,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產生原因:相互接觸的物體表面凹凸不平,在相對運動時相互碰撞、嚙合、阻礙。 (“光滑表面”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
4、摩擦力的測量方法:彈簧秤帶動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時,摩擦力等于彈簧秤的讀數。 (平衡力)
5.減少有益摩擦的方法:降低壓力或使接觸面變粗糙。
6、減少有害摩擦的主要途徑: (1)滾動代替滑動。 (滾動軸承) (2) 保持摩擦面相互遠離:
A、加入潤滑油形成油膜。 B. 充氣形成氣墊。 (氣墊船) C. 磁懸浮列車產生單極斥力。
7、方向:一般情況下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特殊情況下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浮力
1、壓力:(1)定義: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 (F)
(2)方向:垂直于物體受力面。 (重力方向垂直向上)
(3) 單位:牛頓(N)
(4)作用點:被壓面上。
(5) 注: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形成的。 壓力和重力是不同的化學量。 只有水平放置的物體才具有等于重力的數值壓力。
2.浮力:(p)
(1) 顯著性:表示壓力作用的數學量。
(2)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 (p)
(3) 公式:p=F/S(p—壓力,F—壓力,S—受力面積)
(4)單位:A.主要:帕斯卡(Pa)(帕) B.它:千帕(Kpa) 兆帕(Mpa)(毫米高汞柱mmHg)
C、計算:1Mpa==106Pa=106N/m2(1mmHg≈133Pa)
液體的浮力
1、形成:液體的浮力是由液體的重力形成的。
2、浮力計:(1)用途:測量液體內部浮力的儀器。
(2)用途:根據U型管兩液面的高度差測定液體的內浮力。
3、特點: (1)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浮力。 (底部、墻壁、上下、左右、前后)
(2)同一深度的液體在各個方向的浮力都相等。
(3) 液體的內部浮力隨著深度的減小而減小。
(4)同一深度的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4.連接器:
(1)定義:下端開口,上端相連的容器。
(2)原理:接頭內只有一種液體。 當液體不流動時,每個容器的液面總是相等的。
(3) 結論: ∵ 一種不動相。 ∴一種流量不均勻,由高向低流動。 ∴兩者液面不平,密度低。
(4) 應用:水閘
5、公式: (1)含量:P=ρgh(P——液體浮力,ρ——液體密度,g——9.8N/kg,h——液體密度)
(2) 單位:主要單位。
(3) 注:A.本公式只反映液體本身形成的浮力,并非液體在一定深度處的真實浮力。 (大氣壓力) B.液體的浮力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大氣浮力
1、大氣浮力:(大氣壓)(大氣壓)
(1) 定義:大氣對浸入其中的物體的浮力。
(2)形成:它是由空氣的重力形成的。
(3)研究存在性實驗:馬格德堡半球實驗:Otto Glick,法國馬格德堡秘書,1654年5月8日在馬格德堡完成的實驗)
2、大氣壓的測定: (1)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2) 設備:一根長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內裝水銀,倒置插入水銀罐中。
(3) 推論:大氣壓力可支撐760mm高的水銀柱。
(4)取值:1.01×105Pa(或)=1atm
(5)注意:傾斜、上下升降、改變管子的粗細都不會改變,進氣量會變小,孔會均勻。
3、氣壓計:(1)用途:測量大氣壓力的儀器。
(2) 類型:A. 水銀氣壓計。 (準確檢測時攜帶不便) B、金屬盒氣壓計。 (無液氣壓計)
4、用途: 水泵: (1) 原理:利用大氣壓力的作用將水抽到10米的高度。
(2) 類型:柱塞泵和離心泵。
5.大氣壓力的變化: (1)海拔高度: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位置越高,氣壓下降越慢。 但是,在3000m以內,氣壓每下降10m彈力包括哪些力舉例說明,氣壓下降100Pa。
(2)天氣:陰天氣壓高于晴天氣壓,冬季氣壓高于夏季氣壓。
流體浮力與速度的關系
1、流體:流體液體和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浮力與流速的關系:在二氧化碳和液體中,流速越高,浮力越小。
3、客機的升力: (1)噴口形狀:上凸下平。
(2)原理:前方氣流速度低于下側,內部的浮力和壓力大于下側的浮力和壓力,從而形成向下的壓力差作為客機的升力.
壓力
1.定義: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下的力。 (物體也在二氧化碳壓力下)
2.方向:垂直向下。
3、分析產生壓力的原因: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下和向上的壓力差,稱為壓力。
4、壓力的大小: (1)內容: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壓力等于它所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2) 公式:F float = G row = ρV row g。 (F —浮力,G行—排代液體重力,ρ—液體密度,V排—排代液體體積,g—9.8N/kg)
(3) 注: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V 的物質。
補充:
1、冰融水四種情況:(1)冰不含雜質(融水),海面不變; (2)冰層富含下沉體(融水),海面上升; (3) 底部富含懸浮物 (4) 咸水淡水結冰(融水)海平面上升。
2.懸浮物體的Pen算法:
3、壓力的三種計算方法:(1)公式法; (2)力平衡法; (3)壓差法。
施加壓力
1.沉浮條件: (1)物體受力不平衡: A.浮起:F浮起>G物體(ρ物體<ρ液體) B.下沉:F浮起<G物體(ρ物體>ρ液體)
(2) 物體受力平衡:靜止時向下力之和等于向上力之和,合力為零。
A.懸浮:F浮=G物(ρ物<ρ液) B.?。篎浮=G物(ρ物>ρ液)
C.浮子:F浮+F拉=G物質(ρ物質>ρ液體)D.壓?。篎浮=G物質+F壓(ρ物質<ρ液體)
二、應用 (一)客船: A、原理:借助中空能量,借助壓力懸浮于海面。 B、公式:m排=m船+m貨。
(2) 潛艇: A. 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浮、沉、浮。 B、一般潛水深度:300m。
(3)密度計: A.用途:測量液體密度的工具。
B、原理:重力不變,懸浮在不同液體中壓力相等,被排開體積大的液體密度小。 C. 尺度:區間上疏下密,數值上小下大。
(四)氣球和飛艇: A.用途:氣象觀測、航空運輸、體育活動。
B、原理:二氧化碳的內部填充密度小于空氣密度,使F浮>G球上升。
C.起伏:通過改變自身的體積或引力而上升和增長。
成就
1、意義:當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連接一定距離時,這個力的作用就會生效。 在熱科學中,據說這種力對物體做了功。
2、功包括兩個原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相通的距離。
3、尺寸: (1) 定義:功等于力與力方向相連距離的乘積。
(2) 公式:W=F×S(W—功,F—力,S—力方向相連的距離)
(3)單位:A.主要。 焦耳 (J)。 B、計算。 1J=1Nm
4、工作原理: (1)內容:使用任何機器時,人所做的功不會多于沒有機器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器都不節省工作。
力量
1、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化學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P)
3、公式:P=W/t(定義)=FV(導入)。 (P—功率,W—功,t—時間,F—牽引力,V—速度)
4、單位:A。主要:瓦特(W)(J/S)。 B.常用:千瓦(KW)、兆瓦(MW)。 C、計算:1MW=103KW=106W=106J/S。
動能和勢能
1、能量: (1) 定義:只有當一個物體能做功時,我們才說這個物體有能量,但做的功越多彈力包括哪些力舉例說明,它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2)單位:焦耳(J)。
(3) 判斷: A. 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 B. 一個物體的能量越大,它做的功就越多。
2、動能: (1)定義: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2)決定動能大小的激勵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速度。 (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3、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因被舉起而具有的能量。
(2)決定重力勢能大小的激勵因素:物體的質量和被舉起的高度。 (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起的越高,其重力勢能就越大)
4、彈性勢能: (1)定義:物體因彈性變形而具有的能量。
(2) 決定彈性勢能大小的激勵因素:彈性變形的大?。ǔ潭龋?span style="display:none">qa2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例子:變形的彈簧、橡皮條(橡皮筋)、拉伸的弓形、壓縮的水面等。
5. 測試物體具有多少能量的方法: (1) 它能做多少功。 (2)破壞力的大小。
機械能及其轉化
1.機械能:(E) (1)定義:動能與勢能之和。 (也稱為動能和勢能)
(2)單位:焦耳(J)。
(3) 公式:機械能=動能+勢能。
(4) 例子:空中飛翔的鳥、飛機、子彈、炮彈等。
2、動能相互轉換:(機械能守恒)
(1)內容:動能可以轉化為勢能,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 在動能相互轉換過程中,機械
能量總數保持不變。 (不包括額外力量所做的工作)
(2) 例: A. 人造衛星:衛星在近地點動能最大,勢能最小,在遠地點動能最小,勢能最大。 (機械能在近點和遠點相互轉換的過程中是守恒的)
B. 滾擺、單擺、乒乓球的興起與發展等。
3、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換:
1、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2、五要素:(1)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F1)
(2)阻力:限制杠桿轉動的力。 (F2)
(3)支點:杠桿轉動所繞的點。 (0)
(4)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L1)
(5)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L2)
3、拉絲: 4、杠桿的平衡:杠桿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
5、杠桿平衡的條件: (1) 內容:功率×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 公式:F1×L1=F2×L2。
(3)性質:作用在杠桿上的力與其力臂成正比。
6、分類: (1)省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桿。 (L1>L2)(撬棍、斷頭臺、木板等)
(2)困難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桿。 (L1<L2)(理發剪、鉗子、船槳等)
(3) 等臂杠桿: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 (L1=L2)(天平、定滑輪)
7、拉桿受力與距離的關系:使用拉桿可以省力,但一定是與距離的聯系比較緊密,一定很難減少距離。
8、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省力、節省距離或改變力的方向。
其他簡單機械
1、滑輪: (1)定滑輪: A.定義:軸固定的滑輪。
B. 本質:等臂杠桿的變體。 (∵L1=L2∴F1=F2)
C、特點: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D. 應用:旗桿上的滑輪。
(2) 動滑輪: A. 定義:軸和重物連接在一起的滑輪。
B. 本質:動力臂是杠桿的變體,具有兩倍的阻力臂。 (∵L1=2L2∴F1=1F2/2)
C、特點: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3)滑輪架: A.定義: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組合裝置。
B、特點:臺車架既省力又能改變受力方向。
C. 特性: 滑輪架由幾段繩索組成承受重量,拉力是總重力的幾分之一。 (F=總計/n)
b. 滑輪架由幾段繩索組成承受重物,重物上升的高度就是拉力點之間的距離。
一小部分。 (∵n股∴h=S/n)(與摩擦力無關)
2. 聯軸器: (1) 定義:由輪和軸繞同一軸線旋轉組成。 (2)本質:一個不斷轉動的杠桿。 (3) 公式:F1R=F2r
3、斜面: (1)特點:簡單省力但需要較遠距離的機械。 (2) 公式:FL=Gh
機械效率
1. 有用的工作:當我們在機器的幫助下工作時,我們就完成了有用的工作。 (W有)
2.額外工作:我們在使用機器時不需要但必須做的額外工作。 (W量)(即:克服機械重量和摩擦所做的功)
3.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power work)之和(總W)
4、機械效率:(1)定義:有用功占總功的比值。 (n)
(2)公式:η=Wy/(η——機械效率,Wy——有用功,——總功)
(3)特性:機械效率為大于1的百分比,無單位。
(4)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A、減少內功→減少附加力→機械重量和摩擦力。
B、減少有用功→增加力→增加物體重量。
5、斜面: (1)定義:能將重物移動到一定高度的平面上。
(2)原理公式:FL=Gh(平滑,理想)
(3)機械效率: A.實驗:測力計測拉力F和重力G,刻度尺測斜坡長度L和高度h。
B. 估計:W = Gh,W total = FL,η = Gh/FLC。 推論:坡度越陡效率越高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