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摘要:很多中學生在學完“大氣浮力”后,仍然無法理解大氣浮力的存在,無法列舉相關應用。 根本原因是中學生不理解相應的關鍵思維方式。 本文將構建“大氣浮力”的關鍵思維模式。
關鍵詞:大氣浮力; 思維方式; 建造
CLC 編號:G633.7 文檔代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 (2016) 8-0032-2
1 問題背景
《大氣浮力》是人教版第1卷第3節第9章8年級的內容。 由于二氧化碳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二氧化碳的浮力很容易被人們忽視。 中學生在學這節課之前有很多生活經驗,但不系統、不清晰。 許多經驗仍然存在于錯誤的印象中。 比如,他們認為用吸管吸水靠的是嘴巴的“吸力”; 很多中學生在課堂上看過相關實驗,都知道大氣壓是存在的。 它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它不能用大氣浮力很好地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根本原因是中學生沒有理解和把握大氣壓力研究中的關鍵思維方式。
2 關鍵思維模式構建與教學設計
課前計劃,每三個人為一組。
每套設備規劃:注射器、筆、吸管、火罐、皮棒、真空儲物袋、吸盤、橡皮滴管、試管(有相應的紙)。
班主任又計劃:彈簧測力計、彈簧秤、鉤碼(若干)。
(1)回顧證明液體具有浮力的實驗,形象化證明過程中的思路
通過《液體浮力》教學中的實驗,證明液體在容器的頂壁和側壁上具有浮力(如圖1)。 問中學生:這個實驗證明液體有浮力的思路是什么?
容器內有液體,容器外無液體,兩部分之間用橡皮膜(可變形)隔開。 如果液體有浮力,就會擠壓橡膠膜使其變形。 通過觀察橡膠膜的變形,我們可以得出液體有浮力的結論。
思維方式:
正式空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有液體(研究對象),另一部分沒有液體(研究對象)。 通過觀察有液體的一面(研究對象)和沒有液體的一面之間的界面變形來判斷液體(研究對象)是否有浮力。
(2) 遷移到大氣浮力的思路證明
鼓勵中學生利用已有的設備,用昨天的思維方法來證明大氣是否有浮力。 即空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含有二氧化碳(研究對象)什么是大氣壓強原理,另一部分不含二氧化碳(研究對象)。 通過觀察有二氧化碳的一面(研究對象)和沒有二氧化碳的一面之間的界面變形來判斷二氧化碳(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浮力。
分組工作,使用批判性思維方式來驗證大氣壓力的存在。
第一組:將吸盤內的空氣擠出,形成真空區。 觀察外界空氣是否對吸盤有浮力,將其吸住。
第二組:塞住針口,拉出活塞,形成真空區。 觀察放手后,如果空氣將活塞壓入注射器,證明大氣有浮力。
第三組:用吸氣器抽出真空儲物袋內的空氣。 如果外面的空氣有浮力,它會使儲物袋變平。
第 4 組:擠壓橡膠頭的滴管,排出空氣,然后將其插入水底。 如果空氣有浮力,它仍會進入滴管,但由于兩者之間有水隔開,您會聽到水進入滴管的聲音。
第五組:將試管裝滿水,擠出試管內的空氣,用一張紙塞住試管口。 如果空氣有浮力,它也會將紙擠壓在水面上(即蓋住杯子實驗)。
第六組:將針頭插入水底,拉出活塞形成真空區。 如果空氣有浮力,它會將水壓入桶中。 也就是說,要證明大氣是活躍的。
班主任總結:借助氣泵或擠壓吸盤,將空氣擠入容器的實驗歸為一類。 因此什么是大氣壓強原理,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被介紹和發揮。 容器空間被水搶占,容器內空氣被排出的實驗歸為一類(蓋杯實驗)。
(3) 開展重點思路,設計實驗檢測大氣壓值
小組實驗,小組合作。 結合已有的浮力知識(p=F/S,p=ρgh),貫徹思路,求出大氣給予真空區的浮力有多大。 實驗旨在檢測大氣壓力值并傳達評估(表 1)。
(4) 借助批判性思維應用大氣浮力
啟發中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容器內空氣排出、借助外界大氣壓工作的例子。
中學生示例:注射器、筆、吸管、火罐、皮棒、真空收納袋、吸盤、橡膠滴管、真空包裝乳制品等。
(5) 課堂練習、總結與作業
3 總結
本課一開始就著重于大氣壓力研究的關鍵思維模式的構建。 關鍵思維模式的充分建構和適度遷移,將對大氣壓存在性的驗證、測量和應用起到很大的理解和引領作用,進而解決中學生頭腦中的煩惱,使他們理解工作大氣壓原理。 本課的設計充分調動了中學生的積極性,逐一完成每一個循序漸進、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全程充分發揮中學生主體作用,全面貫徹新課標理念,從實驗設計、操作、交流、評價等方面提升中學生科學素養.
參考:
[1]甘小雪. “大氣浮力”實驗的創新設計[J]. 數學教學說明, 2010, 28(5): 11.
[2]尚君波. 大氣浮力課程介紹儀器[J]. 數學教學闡釋, 2011, 29(11):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