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高中數學知識點歸納
1. 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獨立于物體而存在; 施加力的物體稱為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稱為受力物體,所研究的物體都是受力物體。
2、力形成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② 物體之間必須有交互作用(不需要接觸)。
3、熱學必記的三句話:①物體之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是施加力的物體,也是受力的物體)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動態← →靜止,快←→慢,方向變化) ③力可以使物體變形。 (不能說改變變形或者物體的變形發生變化)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它們都會影響力量的效果)
5、力(F):國際單位為牛頓(ton),符號為N; 兩個蛋黃對手的作用力約為1N。
6、力的表示有兩種:力圖和力圖
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線段的寬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力(與光相同,這種方法稱為理想模型法)
7、公式為:某一點、兩條線、三個固定比例和四個截取線、五個末端尖、六個銳利的大小寫邊緣。
注:①力示意圖與力圖相比,缺少繪制比例尺的過程。 可以這樣記:示意圖就是意思,只表示大概意思,沒有詳細圖;
②同一圖中,若有多個力,應共用一個共同的力的大小和作用點。 (作用點必須在受力物體上,且通常取中心。)
③線段的寬度沒有半格,也沒有格子,也就是說至少有2格,而且是格子的整數倍。
8、物體在外力去除后能恢復原來的形狀,稱為彈性變形。
形成條件或依據:①物體是否直接; ②接觸點是否有相互擠壓、拉伸。
9、彈力大?。篎=kx 其中F:彈力; k:剛度系數,與物體本身有關; x:變形量,即變形后的寬度與原始長度之差。 即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彈力大小和變形有關。 變形越大,彈力越大,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反比。
10、彈力方向:與受力物體變形方向相反; 常見的彈力包括壓力、拉力和支撐力。
11、彈簧測力計又稱彈簧秤,可以測量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是:①看(阻值)②確認(分度值和單位)③調整(調零,然后拉動掛鉤幾次,防止彈簧被外殼卡?。軠y量(分度值和單位)拉力與彈簧軸線方向一致) ⑤ 讀數(視線垂直于刻度盤) ⑥ 記錄(+單位) 這些科學方法稱為“換算法”。
用這些方法制成的儀器有: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力表等。
注意:施加到彈簧計的力不得超過其阻力。 否則會損壞儀表。
12.重力(G):由月球引力形成的力。 任何靠近月球的物體都有引力。 萬有引力的施力對象是月球。
重力大小G=mg 其中g=9.8N/kg 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的重力為9.8N。
重力方向:垂直向上(垂直于水平面),【非垂直向上(垂直于受力面)】其應用是檢測墻壁是否垂直,表面是否水平。
重力作用點→重心:重力作用在物體上的點稱為重心。 玉規則物體均勻外觀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上。 正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中點一樣,球的重心在其中心。圓形單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處
13.失去重力會發生的現象:(只要求寫出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兩種情況)
①投擲的物體不會掉落; ②水不會從高處流向低處; ③大氣不會形成浮力。
14、摩擦力(f):
(1)定義: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即將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形成限制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稱為摩擦力。
(2)分類:摩擦力分為靜摩擦和動摩擦,動摩擦又分為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3) f 滑移=μN。
其中,f slip:滑動摩擦力; μ:摩擦系數,與物體本身的粗糙度有關; N:壓力(水平面上的固體,壓力=重力)
(4)滾動摩擦力的大小還與物體的粗糙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 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條直線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⑴確定研究對象 ⑵找到參考物體(施力物體) ⑶假設f不存在,則物體相對于參考物體⑷f的運動與假設的運動相反。
15、摩擦力的應用:
(1)理論上,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減小壓力、粗糙化接觸面、變滾動為滑動。
(2)理論上減少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將接觸面相互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
16、如果一個力所產生的療效與兩個力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療效相同,則該力稱為這兩個力的合力。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物體同時受到兩種力的作用,所形成的療效可以用一種力來代替,這樣能夠代替兩種力發揮療效的力就稱為物體的合力。兩種力量。 求兩個力的合力稱為力的合成。 這些方法稱為等價替換法。
17、合力的大小與分力之間的傾角有關。 傾角越大,合力越小; 傾角越小,合力越大。
因此,當力的方向相反(180°)時,合力最小,即兩個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與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當力的方向相同(0°)時,合力最大,它是兩個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與任何一個力的方向相同。
18、牛頓第一定理:所有物體在不受力時始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牛頓第一定理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理總結出來的
(2) 由于不存在力,因此實際上F=0,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3)牛毅解釋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
19、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稱為慣性。
注:(1)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所有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2)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m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力的大小、是否在運動、運動的速度等有關。
無關緊要。
(3)慣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說慣性力深受慣性影響并在慣性作用下。應該說是因為習慣
性或慣性
20、慣性現象的解釋步驟:
(1) 物體之前處于哪種狀態; (2)哪一部分在外力作用下改變了運動狀態;
(3)物體的另一部分由于慣性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4)最終出現什么現象。
21.平衡狀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22、二力平衡:當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若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稱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
22、一對互斥力與一對平衡力的區別:一對互斥力:異質、共線、等大小、反向; 一對平衡力:共體、共線、等大小、反向 關鍵是力的物體是同一個物體
23、壓力: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稱為壓力。
壓力的大小:固體置于水平面上,F壓力=G
壓力方向:垂直于接觸面并指向被壓物體受壓點:在被壓物體表面(畫受力示意圖時要注意)
右圖突出顯示了質量為 G 的物體靜止在接觸面上時各種情況下的壓力大小。
25、浮力(P):物體單位面積的壓力稱為浮力。 表示壓力的影響。
單位為帕斯卡 (Pa)、百帕斯卡 (hPa)、千帕斯卡 (KPa) 和兆帕斯卡 (MPa)。
定義:P=F壓力/S標(P:浮力(Pa) F壓力:壓強(N);S標:受力面積(m
2)1Pa=1N/m2 由定義推導出來的這些公式稱為比值定義法; 過去,速度和密度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出的。
注:S表示受力面積≠表面積≠接觸面積
26. 帕斯卡是一個非常小的單位。 報紙平放時,椅子上的壓力約為0.5Pa。成人躺下時地面上的壓力
強度約為:1.5×104Pa。將獼猴桃種子平放在手上,約為20Pa; 化學意義是1平方米的表面積
產品上的壓力為20N。
27、減小浮力的方法:①F壓力→,S受↓可以↑P ②S受→,F壓力↑可以↑P③同時↑F壓力,↑S受可以↑P。同理,浮力可以依次減少。
28、液體浮力形成的原因:液體具有重力和流動性。
29、液體浮力:p(Pa)P=ρ液體gh(ρ液體:液體密度(kg/m3);h:深度(m)[液體表面到所需點的垂直距離]); 從式子中可以看出,液體的浮力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底部面積和形狀無關。 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實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0、液體浮力定律:
(1)液體在容器底部和測量壁上有浮力,液體內部在各個方向上都有浮力;
(2)在同一深度,液體各方向的浮力相等;
(3)液體的浮力隨著深度的減小而減?。?span style="display:none">cYP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4)不同液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31. 估計壓力和浮力的常用方法:
①固體:先計算壓力,然后通過P=F壓力/S計算浮力(固體放置在水平面上,F壓力=G)
②液體:先用P=rho液體gh估算浮力,再用F壓力=P×S估算壓力。
32、特殊情況:
①P=ρsolid gh 也適用于固體,但要求固體放置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厚度相同。
②F壓力=G也適用于液體,但要求液體放置在水平面上,且上下厚度相同。
33.液體壓力和浮力的特性
35、連接件定義:下端敞開、上部相連的容器
原理:當連接器內放入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個容器的液位保持相等; 如窯爐水位計。
36、帕斯卡原理:加在封閉液體上的浮力可以通過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而不發生變化。 如車輛液壓千斤頂、汽車液壓制動系統、叉車等都是液壓技術的應用。 (適用于靜態液體和濕度、體積無變化的靜態二氧化碳)油壓技術可以無噪音地放大力,放大倍數由活塞面積的倍數決定。 公式為F1/S1=F2/S2,即F2=S2/S1×F1
37.固體(尺寸恒定)傳遞壓力,液體(尺寸恒定)傳遞浮力,所以估算時,固體先估算壓力,液體先估算浮力
38、大氣浮力:大氣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所產生的浮力稱為大氣浮力,簡稱大氣壓力,通常用p0表示。
說明:“大氣壓”和“氣壓”是有區別的。 大氣壓是指二氧化碳與空氣直接相連的浮力,即空氣浮力,而氣壓是指二氧化碳浮力的一部分; 例如高壓鍋中的壓力——指的是二氧化碳浮力的一部分。 高壓鍋外部的大氣壓。
形成原因:因為空氣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
39. 兩個重要的實驗:
① 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浮力的存在
②托里拆利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浮力的存在,而且精確測量了大氣壓力值:760mm水銀柱高度,即P0=ρ液體gh=1.01×105Pa(1個標準大氣壓下≈1.)
40、大氣壓的特點:空氣內部各個方向都有浮力,空氣中一點的浮力各個方向都相等。 大氣壓隨著海拔的降低而降低,大氣壓的值與地點、天氣、季節的變化有關。 一般來說,陰天氣壓高于晴天,冬季高于夏季。
41、流體液體和二氧化碳也稱為流體。
42、伯努利原理:流速高的地方流體的浮力小,流速小的地方流體的壓力大。
客機升力形成的原因:空氣在客機機翼上下表面形成的壓力差。客機升力形成的過程:
機翼形狀的上下表面不對稱(凸形),使得上部風速高,浮力小,下部風速低,壓力強,因此兩者之間存在浮力差。翼型的上下表面,然后產生壓力差,從而產生升力。
43.所有溶解在液體(二氧化碳)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二氧化碳)垂直向下的力,稱為壓力。
方向:垂直向下; 受力對象:液(氣)體
44、壓力形成的原因(本質):液體(氣體)對物體向下的壓力小于向上的壓力,上下的壓力差就是壓力。
45、壓力形成的根本原因:液體(二氧化碳)有重力
46、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下的壓力,壓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即F float = G row = ρ 液體V row g。 從公式可以看出:液體對物體的壓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并與質量、體積、重力、形狀、深度有關沉浸等是無關緊要的。
48、生活施加壓力:
①蒸汽:通過使其中空,減少沸水的體積,降低壓力,達到懸浮的目的;
②潛水艇:利用水箱注水和放水來改變自身重力而上浮和下沉;
③熱氣球和摩托艇:借助密度比空氣低的二氧化碳,改變氣幕中二氧化碳的質量來改變自身的體積,進而改變其所受到壓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升力。
49、估算壓力法:
①(二次)稱重方法:F浮子=G物體-F拉力(借助彈簧測力計測量壓力)。
②壓差法:F浮動=F下-F上(用壓力求壓力)
③ F float = G row 或 F float = ρ V row g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壓力,當已知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或體積時常使用)
④平衡法,F浮子=G物體(浮起或浮起時求壓力;)
50、壓力估算方法總結: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僅適用于特殊情況,因此通常只有第三種和第四種方法可用于估算壓力,并且第三種和第四種方法的適用范圍不同。 第三種方法只適用于懸浮和漂浮,第四種方法任何時候都適用。
通常估算過程如下:
(1)根據ρ液體與ρ物體之間的關系確定物體的狀態。 如果是懸浮或浮動重力與彈力知識點,則首選第三式。 如果第三式不能解,則選擇第四式。
(2)如果有“沉浸”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是V row = V
51、功(W):功等于力與物體沿力方向經過的距離的乘積。 公式:W=F·S 單位:1J=1N·m
也就是說,影響工作的兩種激勵是:
① 力作用于物體
②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連接的距離; 如果其中一項為 0(產品均為 0),則所做的功為 0。
52、不做作業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力作用在物體上,但物體不動(無S);
②不做功利用慣性運動(無F)
③ 如果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則不做功。 (無S)
53.功率(P):單位時間所做的功。 它是一個表示做功速度的數學量。 (定義式) P=W/t 推論式P=F·V。 單位:瓦(特),符號W與千瓦(KW)和兆瓦(MW)1MW=103KW=106W1馬力=735W功率和速度的比較類似。
54、能量:只有物體能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有能量。 該單位與工作單位 J 相同。
理解:①能量代表物體做功能力的化學量; 能量可以通過做功的大小來判斷;
②“能做功”的對象不一定“做功”,也不一定是“正在做功”或“已經做功”。
例如:山上靜止的石頭有能量,但不做功。 它也不一定是工作。
56、機械能:動能和勢能也稱為機械能。
認識:①具有動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 ②具有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 ③ 動能和勢能
物體具有機械能。
57.動能與勢能的轉換:動能
58、分析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先分析決定動能大小的原因和決定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大小的原因,然后看動能和勢能如何變化。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發生變化重力與彈力知識點,減少它的方法之一就是物體的能量必須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物體動能的減少往往伴隨著其動能的減少)勢能)
59、杠桿: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桿稱為杠桿。
60.五個要素——杠桿的組成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轉動的點。 用字母 O 表示。
② 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用字母F2表示。
④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用字母L2表示。
注:①功率和阻力是相對而言的,無論是功率還是阻力,杠桿都是受力物體,所以分析時,如果無法確定功率和阻力,可以隨機選取一個,對研究問題;
②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力的作用線就是圖中力的方向)
③動力和阻力相對于支點“O”的旋轉方向相反(或簡寫為:同側異向、異側同向)
61、杠桿平衡:杠桿靜止或勻速旋轉的稱為杠桿平衡。 (靜止時傾斜也稱為平衡狀態)
62、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或F1/F2=L2/L1
63、杠桿分類:①省力杠桿:L1>L2→F1
②L1
沒有一種杠桿可以既省力又省距離。
注意: ⑴判斷一個杠桿是省力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或者做杠桿平衡問題時,必須通過杠桿的力臂來判斷。
為了掌握力臂的關系,最好先畫出杠桿的示意圖,并在圖中顯示出支點、力臂和阻力臂以供判斷。
⑵力臂畫公式:一是找一個點(支點),二是畫一條線(力的作用線,也就是圖中力的方向),三是做垂直線段(使通過支點與力的作用線垂直的線); 垂直線段的寬度即為力臂。
(3) 最小動態力的計算:
① 先求最大功率臂: a:確定功率作用點,從支點到功率作用點的線段長度即為最大功率臂;
b 當動態作用點未確定時,應看杠桿的哪一點距支點最遠,則該點到支點的距離最短
大動力臂。
②再畫最小功率:通過功率作用點畫出最大功率臂的垂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功率方向。
64.滑輪
1、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有固定軸的滑輪。
② 本質:平衡杠桿
③特點:采用定滑輪既不省力又可以改變動力方向。
2、動滑輪:
①定義:與物體相連接的滑輪。 (可以上下連接,也可以左右連接)
②本質:動滑輪的本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省力杠桿的兩倍。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可以節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3.滑輪架
①定義: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滑輪架。
②特點:采用滑輪架,既省力又可以改變動力方向。
65、滑輪架的組裝方法:首先根據公式S=nh或n=(G物體+G運動)/F計算繩索的股數。 然后遵循(繩子固定端)“偶爾固定”的原則。 根據課題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
66、工作原理:
1、內容:使用機械時,人所做的工作不會比直接手工完成的工作多; 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節省工作量。
2. 說明:(請注意如何描述理想情況工作原理?)
① 工作原理是一般推論,適用于任何機器。
②工作原理告訴我們:使用機械,必須花距離才能省力,必須努力才能省距離。 它既省力又省距離。
沒有機械。
③使用機械似乎并不省工,但人類仍然使用它,因為使用機械可以節省勞力(拉架、斜面)或距離(魚竿),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 ,這對人類是有益的。 工作帶來很多便利。
④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理想機器(忽略摩擦力和機器本身的重力)。 理想的機器:使用機器時,人
他們所做的功(FS)=用手直接對重物所做的功(Gh)
68、機械效率(η): ⑴有用功(W有):人們需要做的功,即人們為實現目標需要且必須做的功。 ⑵額外功(W量):人們為了達到目標不需要但又必須做的功(主要是克服機器本身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⑶總功(W總量):W有和W量和。 ⑷η=W有/W總計×100%
69、垂直方向:F=1/nG 總計=1/n(G物體+G運動) S=nh
η=W有/W總計×100%=G物質h/FS×100%=G物質/nF×100%
70.水平方向F=1/nfS繩=nS東西
η=W有/W總計×100%=fS材料/FS繩×100%=f/nF×100%
⑴解決滑輪架問題的步驟為:①先求出繩段數n,②根據方向選擇合適的公式,③按一一對應關系代入數據
⑵W是指我們的目標,我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克服的工作; ⑶W總是指能量的提供者,滑輪架向上移動的能量必須由鋼絲繩自由端的拉力提供。
71.η=W有/W總數×100%=W有/W有+W數量×100%
=G物體h/G物體h+G運動h=G物體/G物體+G運動(由此可知,動滑輪越輕,η越大)
=G物質+(G作用-G作用)/G物質+G作用=1-G作用/G物質+G作用(由此可知,物體越重,η越大)
η=Wyou/Wyou+W量×100%(可見f越小,W量越小,η越大)
即同一個小車架的機械效率是可變的,反之則可以降低機械效率(選擇題中不要忘記控制變量)。
72、機械效率總是大于1(理想機械可等于1); 機械效率與功率無關
公眾號發送“知識點名稱”即可查看相關大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