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孔子誕生日丁酉年9月11日,庚寅年2568年
耶穌 2017 年 10 月 30 日
萬圣節到了。 我們來談談萬圣節吧。
兩年前的萬圣節萬圣節是怎么過的,我碰巧在上海演講。 講座的主題是講很多我們認為晚清才出現的現代事物。 其實早在宋代就已經存在了,比如城市公共消防、城市公園等。 那天有朋友問:宋朝有萬圣節嗎? 我說:當然。
什么? 宋朝人也過萬圣節?
是的。 不過,這里的“萬圣節”需要加引號。 但他們節日的性質和形式確實很相似。
我說的是宋朝的儺風俗。
其實,所謂萬圣節是儺俗的一種。 眾多民族中,有儺風俗。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認為,人間的疾病和災難都是邪靈造成的。 因此,他們會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面具,舉行盛大的儺儀式,以驅除邪靈。 這是大諾。 據《周禮》記載,儺禮在周代就被列入國家祭祀儀式。 類似的儺儀式在不同的文明中都出現過。 民俗學家發現,希臘文明、奧地利“佩西特”民俗、印度習俗中都存在儺習俗。 萬圣節的歷史起源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之前愛爾蘭原始凱爾特部落的驅鬼習俗。
這些不同文明的儺儺儀式高度相似。 首先,驅逐儺的時間是在新舊歲月之交。 例如,希臘的儺儀式在1月6日至7日舉行。 中國漢族的儺禮一般在臘月十二和除夕夜舉行。 在西方社會,它在十月舉行。 31日是萬圣節,因為愛爾蘭的祖先相信這一天是一年的結束。 其次,在進行驅魔儀式時,必須戴上妖怪或鬼魂的面具。 第三,驅邪的目的是嚇走邪靈。
問題在于,如今的萬圣節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宗教色彩,逐漸演變成了世俗化、城市化、商業化的狂歡節。 難道宋代的大諾也是世俗的、都市的、商業的狂歡嗎? 這是真的。
南宋有一首《關諾》詩,其中有幾句描寫:“夜叉,毛茸茸的頭,鐵骨花,赭色的衣服,青色的臉,眼睛噴火。早期的少女,跪著像羊一樣站著,紅衣少女,青筋胡須男子手握蒲劍,罩著芭蕉扇。 說的是宋代民間儺戲:人們帶著妖魔鬼怪的面具,紛紛出門。 有眼欲噴火的夜叉,也有跪地哭泣的羊臉。 鬼中有站著的豬臉鬼、持蕉扇的女鬼、持劍的老人。 如果忽略歷史背景,用這些詩句來形容今天的萬圣節狂歡“群魔之舞”是相當準確的。
當然,這只是“相似”。 接下來我們看看“精神上的相似之處”。
《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汴京的儺風俗:“自此日(臘月),有貧民三五成群,扮女裝鬼,敲鑼打鼓,巡街。上門要錢,叫‘打夜熊’,也是一種驅邪的方法。” 《孟良錄》還記載了杭州儺風俗:“從此,每逢臘月,街上就會有窮苦人,三五人為一隊,冒充神鬼,他們以、鐘馗、小梅等,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討錢,俗稱“打夜虎”,也有趕走儺的意思。 陳元良《歲氏廣記》中也記載:“元旦,制作面具,或制作鬼神,或化作孩童,或在門楣上旋轉,以驅鬼以遮面,或者給孩子們玩。”
——你看,宋代城市里的儺風俗,和今天西方民間的萬圣節之夜孩子們戴著面具挨家挨戶討要糖果或者互相玩耍的習俗很相似。
朱熹在《論語》評論“鄉儺”時也說:“儺雖古禮,而近于戲”。 “戲”字概括了宋代鄉村儺的突出特點和內在精神。 宋代的儺俗,沿著娛樂化、世俗化的方向演變,越來越像今天的萬圣節。
(宋代人們慶祝“萬圣節”)
今天的萬圣節是孩子們最開心的。 宋代的儺戲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每當除夕夜上演儺戲時,孩子們總是跟著觀看。 蘇軾在《除夕》詩中寫道:“鞭炮驚鄰鄰鬼,驅走儺童”。 陸游還寫了一首《除夕》詩:“太西的孩子比我還瘋狂,鄉村的儺人雖然丑陋,但仍然值得欣賞。”
不僅如此,諾面具還成為兒童玩具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孩子們模仿大人的驅魔儀式,戴著儺面具嬉笑玩耍。 宋代小說《一建志》中有一個短篇故事:“德興縣上鄉建村人程氏,長年狩獵,家產豐厚。租房子,他搬到了縣城,恰逢塵土市場有活動,搖著小鼓賣戲臉譜的人,會買六個分給孫子們,孫子們高興極了萬圣節是怎么過的,戴著在戲堂里。 ”。 此前引用的《歲月廣記》也稱,在除夕這一天,人們會購買玩具給“孩子們玩”。 這與今天的孩子們慶祝萬圣節沒有什么不同。
顯然,當歷史發展到宋代時,由于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城市化、商業化,古儺習俗開始與商業社會、城市生活融合,并演變為一種高度世俗化的公民娛樂形式。
不過,宋代民間儺禮一般在臘月二或除夕舉行,與今天的萬圣節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