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奧林匹克或數學奧林匹克,簡稱數學奧林匹克。 1934年和1935年,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并將其命名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1959年,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布加勒斯特舉行。
在世界范圍內,以數字為基礎的競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希臘,有解決幾何問題的競賽; 我國戰國時期,齊威王與田忌將軍的賽馬,其實是一場博弈論思維的游戲; 到了16世紀17世紀,許多數學家喜歡提出一些問題來挑戰其他數學家,有時還舉辦一些公開競賽。 幾次關于方程的公開競賽包括最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整數 n ≥3 時,方程沒有正整數解。
現代數學競賽仍然是解決問題的競賽,但主要在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之間舉行。 目的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現代意義上的數學競賽始于匈牙利。 1894年,為了紀念數學會主席埃沃斯被任命為教育部長,數學會通過決議:每年10月舉行以埃沃斯命名、由高中生參加的數學競賽,每次限問三個問題。 需要4個小時完成,可以使用任何參考書。 試題以其神秘而獨特的形式而著稱,一般都有創造性、簡潔的答案。 在埃沃斯的帶領下,這次數學競賽對匈牙利數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許多有成就的數學家和科學家都是歷屆 Evos 競賽的獲勝者,例如 1897 年的 Feyer、1898 年的 von Kármán 等人。
受匈牙利影響,數學競賽在東歐國家蓬勃發展:1902年的羅馬尼亞、1934年的前蘇聯、1949年的保加利亞、1950年的波蘭、1951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數學競賽紛紛舉辦。
前蘇聯將中學生數學競賽命名為“數學奧林匹克”。 之所以采用這個名稱,是因為數學競賽與體育競賽有很多相似之處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2017,都宣揚奧林匹克精神。 比賽的結果讓人們意外地發現,數學比賽強的國家往往體育比賽也強,這給了人們一定的啟示。
1934年在列寧格勒和1935年在莫斯科,全國有關大學組織了地區數學競賽,并稱為“中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當時莫斯科所有著名數學家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前蘇聯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為五個級別:學校奧林匹克競賽、縣奧林匹克競賽、地區奧林匹克競賽、共和國奧林匹克競賽、國家奧林匹克競賽,并選拔了六名代表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羅馬尼亞教授羅曼對組織國際數學競賽最為熱衷。 經過他的積極策劃,1959年7月,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在羅馬尼亞古都布拉索舉行,拉開了國際數學競賽的序幕。 共有來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前蘇聯7個東歐國家的52名學生參加比賽。 每個國家都有8名隊員,前蘇聯只派出了4名隊員。 此后(除1980年因東道主蒙古國財政困難而停辦外)每年舉辦一次。 到1990年在我國舉辦第31屆時,參賽選手已發展到來自54個國家和地區的308名選手。 到1995年在加拿大舉辦第36屆運動會時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2017,參賽人數已增至73個國家和地區,參賽選手超過400人。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
1985年,由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四所大學發起,中國數學會決定自1986年起每年1月舉辦全國中學生數學冬季聯歡會(從第 29 屆會議起每年 12 月)。 該訓練營后來更名為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CMO)。 本次冬令營邀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中數學聯賽優勝者以及香港、澳門、俄羅斯、新加坡等代表隊,參加人數為約200個(現已擴大到約300個)。 分配原則是每個省、市、直轄市至少三人,然后設定評分線,擇優錄取。 冬令營為期5天,第一天為開幕式,第二天、第三天為考試,第四天為學術報告或游覽,第五天為閉幕式,公布考試成績并頒發獎項給出。
CMO考試完全由IMO模擬,每天3道題,時限為四個半小時完成。 每題滿分為21分(IMO試題的三倍,符合國人的認知習慣),6題滿分為126分。 題目難度高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技術性極強。 該獎項與IMO類似,設立一、二、三等獎。 成績最高的前30名選手將組成中國國家集訓隊參加當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MO)。
以上就是極客數學幫為您帶來的所有關于奧林匹克數學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