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講義1
1、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牛頓運動定律是機械知識的核心內容。 將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知識相結合,可以推導出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 將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相結合,可以研究天體運動定律; 此外,牛頓運動定律在電磁學和熱學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 因此,牛頓運動定律實際上貫穿了幾乎所有的經典物理學。 歷年高考中,單純考牛頓運動定律的題目并不多。 主要側重于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綜合應用。 因此,牛頓運動定律不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知識點,而是作為一個知識庫體現在以往的高考題中。 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是經典物理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 這一部分的試題突出了與實際物理場景的結合。 出題形式多為大規模計算題。 從近幾年高考的形式來看,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22題、海南卷第15題、江蘇卷第13題、安徽卷第22題、山東卷第24題、20xx年上海單題XX年學科論文第21題、海南卷第15題、海南卷第16題均以計算題的形式出現。
總之,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基本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 本復習課是通過分析牛頓運動定律來講述力的知識、運動學的知識以及解決動力學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學生學習整個物理打下基礎。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牛頓第二定律應用,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特提出以下三點:提出立體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了解解決已知受力條件下的運動情況的解題方法,進一步學會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流程與方法:
通過舉例和變化的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 通過實例,學生可以學習繪制受力分析圖和過程原理圖,培養學生分析物理場景和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通過問題探究主動自主學習,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養成積極思考、規范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并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 這將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重、難
(1)本節為復習課。 重點內容是選擇好的例子,講解根據已知的力情況尋找運動情況的方法。
(2)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時,重要的是分析過程,建立場景,掌握運動情況、受力情況和初始條件,并根據定律求解方程。 然而,學生往往強調結論而不是過程,并且習慣于公式。 因此,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建立掌握方法以取得成果。
2. 學術狀況分析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讓課堂重點關注學生的初步知識、運動學定律、簡單的力分析、矢量運算規則、牛頓第二定律等。 本部分將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解決已知力條件下的運動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分析方法和良好的思維能力。
學生涉及非直線的多種力量綜合的經歷可能是本節學習的關鍵,應該有所突破。 當物體經歷相對復雜的物理過程時,建立物理場景、構建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學生學習的障礙。
三、教學方法分析
本部分將采用案例分析法、歸納法以及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實例和變式總結受力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快速地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 通過事例和變化,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品質,做到舉一反三、類比。 通過例題,總結解決已知力情況和尋找運動情況的解題流程,讓學生逐漸習慣對時間問題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在寫作前了解問題的物理情況,并培養繪制情境圖的良好技能。 習慣。 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為龍頭,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部分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法律學習指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現代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調動課堂氣氛,欣賞學生對各種問題的改進,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多地感受到如何發現問題、體驗更多的問題。成功的喜悅。 鼓勵學生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運動場景示意圖、構建物理模型,達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1.引入新課程
通過前面的課程,我們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 在本課中,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牛頓運動定律來解決動態問題。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運動與力之間的內在關系。 因此,一些機械問題可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解決。 我們通過下面的例子來了解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步驟。
2.教學流程設計
(一)知識點回顧與梳理
3.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的超重力和失重現象。
超重狀態:
F—mg=ma,F=mg+ma,F>mg
失重狀態:
mg—F=ma, F=mg—ma, F
可見,在超重力和失重現象中,物體的實際重力并沒有改變。 變化的是物體受到的外部壓力(或拉力),即物體的“視覺重量”變化。
即表觀重量<實際重量——物體處于失重狀態;
表觀重量>實際重量──物體處于超重狀態
(二)知識點針對性訓練題
(3)類型實例解題思路研究
(四)類型題解題方法總結
(5) 類型示例的變式訓練
(6) 課堂小結及作業
1、超重和失重狀態分析總結
在平衡狀態下,物體對水平支撐物的壓力(或對吊繩的拉力)等于物體的重力。
當物體的加速度垂直向上時,物體對支撐物的壓力大于物體的重力。 由F-mg=ma,F=m(g+a)>mg,這種現象稱為超重現象;
當物體的加速度垂直向下時,物體對支撐物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mg-F=ma,F=m(ga)
特別是當物體垂直向下的加速度為g時,物體對支撐物的壓力變為零。 這種狀態稱為完全失重狀態。
2. 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在已知物體所受的力的情況下計算物體運動中的某個物理量:首先分析物體所受的力,然后求出物體所受的總外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計算加速度a ,然后用運動學公式求出運動中的某個物理量。
2)在已知物體運動的情況下,計算物體所受的一定的力:首先根據運動學公式求得加速度a,然后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即可求得物體所受的總外力,所以即一定的力可以獲得分力。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首先根據問題中的已知條件求出加速度a,然后求出所需的物理量。 加速度就像連接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紐帶。
3、作業:教材練習作業手冊第295頁。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講義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下面我分部分闡述一下我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
本課程是在學習了線性運動、力學和牛頓定律之后組織的。 這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際應用。 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高考的核心內容。 本節內容主要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兩類動力學問題。 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為中心的力與運動關系的知識體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力學范圍。 解決問題的范圍。 然而,高一年級學生的思想是單一的、刻板的。 他們往往強調結論而忽視過程,習慣于用公式來得出結果。 另外,我們剛剛學完牛頓第二定律,對力分析還不是很熟悉。 我們只能逐步拓展、深化,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力與運動的正確關系;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和解決機械問題的能力; 訓練學生解決問題并繪制正確的力分析圖和運動場景。 繪畫能力; 通過本課,80%的學生基本可以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問題。
畫出受力分析圖,理清物體運動,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這一特點,我采取了師生討論、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公式進行回顧和提問來引入新的課程。 然后通過三個案例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然后通過練習來鞏固、深化和提高能力。 最后,總結一下作業。
讓我們看看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寶拉大家都很熟悉。 首先,我們以它為背景設計了兩個例子。 讓我問我的問題:關于示例 1 和示例 2,我們知道什么? 你想要什么? 目的是讓學生總結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兩類動力學問題。
接下來是案例分析2,即示例1。這是一類涉及在給定力情況下找到運動情況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研究對象?
2、受力分析圖。 完成受力分析圖后,學生可以繪制運動場景圖。
3. 力和運動之間的橋梁?
4. 應該使用哪個公式來計算加速度?
5.如何求制動距離? 每次提出問題時,讓學生討論答案。 通過逐步深入的提問,學生可以體驗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受力分析和理清運動場景的重要性。
等到學生差不多完成后,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
以下是示例 1 的擴展。
1.如果考慮反應時間,如何求制動和停止距離;
2、在限速高速公路上如何判斷是否違法? 問: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通過擴展,學生可以在以前和以前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案例分析三,這是根據已知的運動情況計算出的力情況類型。 以例1為基礎,我設計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1、與實施例1相比,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2、研究對象的運動包括幾個過程? 他們做什么運動? 繪制受力分析圖和運動場景圖。 為了求出牽引力F,實際上需要哪個物理量? 怎么問? 求解方法是否與實施例1相同? 解決完這些問題后,讓學生完成解題過程,然后展示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解法分析出現的錯誤。
這是一道中等難度的題。 通過將解題思路與例1進行對比,學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 問題深入淺出,深入淺出,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錯誤,提醒自己以后解決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
解決完這兩類問題后,提出如下問題:
1、您認為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突破口是什么?
2. 有多少種求加速度的方法?
3.總結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步驟。
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總結方法,從實踐走向理論。
接下來就是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提高能力。 本題與例2的情況相同,只不過將平面問題改為斜面問題。 目的是學以致用并揭露典型錯誤。
我僅就這個問題發表以下評論。
待學生差不多做完后,展示學生的答案并指出典型錯誤,使問題更令人印象深刻。 還強調分析物體在斜面上的受力時應采用正交分解法。
這是本堂課的總結。
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討論,80%的學生基本可以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題。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如課件所示!
通過本次課程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優勢:
(1)本課始終以“寶來”汽車的運動為背景,主題鮮明。
(2)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符合學生思維過程的深入提問牛頓第二定律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被問題嚇倒,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這節課其實可以算是一堂練習課,選好題目是這節課的關鍵。
缺點:由于課時緊張,學生的活動時間有限。 少數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跟不上。 另外,擴展不宜過多,否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這就是我本次課程的設計,謝謝大家的指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