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原子模型提出的兩個基本假設
第一個,原子系統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
第二個,當原子從一個定態躍遷到另一個定態時,發出或吸收單色輻射的頻率滿足。
“玻爾理論”的提出,打破了經典物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揭示微觀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為量子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創舉,不愧為愛因斯坦的評價--玻爾的電子殼層模型是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
擴展資料:
實驗驗證
1897年,美國天文學家皮克林在恒星弧矢增二十二的光譜中發現了一組獨特的線系,稱為皮克林線系。皮克林線系中有一些譜線靠近巴耳末線系,但又不完全重合,另外有一些譜線位于巴耳末線系兩臨近譜線之間。
起初皮克林線系被認為是氫的譜線,然而玻爾提出皮克林線系是類氫離子He發出的譜線。隨后英國物理學家埃萬斯在實驗室中觀察了He的光譜,證實玻爾的判斷完全正確。
和玻爾提出玻爾模型幾乎同一時期,英國物理學家亨利·莫塞萊測定了多種元素的X射線標識譜線,發現它們具有確定的規律性,并得到了經驗公式——莫塞萊定律。莫塞萊看到玻爾的論文,立刻發現這個經驗公式可以由玻爾模型導出,為玻爾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14年,詹姆斯·弗蘭克和古斯塔夫·赫茲進行了用電子轟擊汞蒸氣的實驗,即弗蘭克-赫茲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汞原子內確實存在能量為4.9eV的量子態。
1920年代,弗蘭克和赫茲又繼續改進實驗裝置,發現了汞原子內部更多的量子態,有力地證實了玻爾模型的正確性。
1932年尤雷(H.C.Urey)觀察到了氫的同位素氘的光譜,測量到了氘的里德伯常數,和玻爾模型的預言符合得很好。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波爾的原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