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選修課講義
高中物理選修課講義
1、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電磁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學生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和交流電產生的基礎。
本部分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做課本上的三個實驗。
本部分的難點在于組織學生完成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并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推導出電磁感應的一般條件。
2. 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和技能
1、觀察電磁感應現象,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進一步理解磁通量的概念,能夠結合實例對磁通量的變化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
流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論證能力。
2)在本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部分的特點,我確定的教與學方法是:
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我采用敘述、比較、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3. 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整個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選題介紹
要求一名學生使用金屬探測器檢查其他學生身上是否有任何金屬。 如果學生身上有硬幣、手表、金屬框眼鏡等金屬物品,金屬探測器上的蜂鳴器就會報警,提示有電流。 流經蜂鳴器時電流是如何產生的?
(設計意圖):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問題引入本節的主題。
(2) 研究實驗:
設備:靈敏檢流計、螺線管(各粗細一)、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導體、一些電線。
接下來我會按照以下步驟來做:(板書)猜想——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讓學生開始猜測如何使用這些設備來設計磁力發電的實驗方案。 經過討論,最終確定了三個方案。 由于時間有限,每個小組都會制定一個計劃,并將這些計劃分配給不同的小組。
A組:在蹄磁鐵的磁場中使用導體連接敏感檢流計。
B組:粗螺線管連接到靈敏的檢流計,并使用條形磁鐵在螺線管中移動。
C組:分別為1個粗螺線管和1個細螺線管。 粗螺線管連接到靈敏的電流表,細螺線管連接到電源、開關和滑動變阻器。
根據學生設計的方案,讓學生組裝設備并開始實驗。 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現象。
分析與討論 根據學生所進行的實驗現象,給予足夠的討論時間,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一定的結論。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解釋本組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得出的實驗結論。
每個小組進行的實驗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A組對導體在磁場中運動進行實驗,可能得出導體在磁場中來回或對角運動時會產生電流的結論。 B組對在螺線管中移動的磁鐵進行實驗,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當磁鐵插入或移除螺線管時,就會產生電流。
C組從實驗中可能得出的結論是:當小螺線管中的電流變化時,大螺線管中就有電流。 如果小螺線管中的電流不變,則大螺線管中不會產生電流。
這些結論雖然不盡相同,但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產生電流。 那么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呢? 接下來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針對A組的結論,啟發學生:當導體在磁場中來回或對角運動時,導體正在切割磁力線,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其切割的本質是什么? 這時免費下載高中物理選修1-13.3交變電流教學設計,向學生展示這樣一張圖(圖),讓他們仔細觀察。 學生會發現,當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檢流計和導體所在的閉環中的磁力線數量會發生變化。
對于B組的結論,還放了這樣一張圖(圖)供學生觀察。 學生將觀察到免費下載高中物理選修1-13.3交變電流教學設計,當磁鐵插入螺線管或從螺線管中取出時,螺線管中的磁力線數量會發生變化。
從C組得出結論,問學生:當小電磁鐵中的電流發生變化時,會發生什么變化? 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學生知道,當電流變化時,其產生的磁場也會變化。 所以當小螺線管中的電流變化時,大螺線管所在的磁場也會變化,穿過它的磁感應線的數量也會變化。
這時,學生會在幾次實驗中發現,當產生電流時,磁感應線的數量會發生變化。 這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我們將磁場中穿過某一區域的磁感應線的數量表示為磁通量。 因此,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結論,當磁通量變化時,就會產生電流。 然后老師又完善了:要使電流產生,電路必須閉合。 由此得出本實驗的結論:磁力發電的條件是當通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閉合電路就會產生電流。
經過科學探究,回到新課引入時提出的問題:金屬探測器是如何探測金屬的? 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進行講解,既鞏固了新知識,又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內培訓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習題,并分為A、B兩組,供不同水平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四)課堂小結及作業
讓學生總結本節內容,搭建知識框架。 家庭作業要有針對性、有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和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課后作業2、3、4題;
我將黑板設計分為兩部分。 左邊是主黑板,體現了本課的主要知識,右邊是次黑板,主要用來畫草圖輔助講解。
4、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流程設計,我期望達到以下效果。
1.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課的知識目標。
2、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變常規教學過程為常規探究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本課的設計還存在很多不足和不足。 請大家批評指正。
【高中物理選修講義】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選修講義4篇12-17
淺議高中物理必修課和選修課10-31
15高中物理講義01-17
高中物理教材《機械波》08-26
高中物理《從粒子的角度看物質》課稿模板11-29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講義2第07-12部分
高中物理教學的反思11-23
高中物理教學創新08-16
選修課期末論文格式06-18
高中物理復習方法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