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謝永紅為王子豪送花,鼓勵他成為棟梁之材。長沙晚報記者 周從曉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周從孝實習生彭彭)“媽媽,我能奪得金牌!” 北京時間7月17日凌晨,在瑞士蘇黎世,王子豪淚流滿面,帶著完成夢想的喜悅和對親人的愛。 感謝您給遠在祖國的媽媽發來這條信息。 同日,在瑞士舉行的第47屆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成績揭曉。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大四學生王子浩獲得金牌。 他是我省唯一入選中國國家隊的學生,并被推薦到北京大學。 前天晚上,他滿懷榮幸地回到學校,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興趣:“興趣”鑄就大夢想
作為師大附中比賽班年齡最小的學生第37屆物理競賽湖南,家鄉新化的16歲王子浩似乎背負著很多超乎年齡的壓力和責任。 1095個日日夜夜專攻物理、20多道詞典厚的題集、高一至今的優秀成績單,都是他奪得金牌的最好證據。 “聰明的人不一定不合群,但一定喜歡獨處。” 班主任吳彩霞這樣評價他。 當他無事可做時,他最喜歡玩俄羅斯方塊。 他認為從簡單的事情中思考規則“相當有趣”。 自從他第一次接觸物理,聲學、光學、電學……讓他覺得這個“有趣”的學科值得思考一輩子。
在師大附中圖書館的物理實驗室里,總能看到這樣有趣的場景。 當學生遇到不會操作的儀器時,總是先問“浩哥”,再問老師。 王子豪是物理競賽隊的核心“小鮮肉”,但同學們卻真誠地稱呼他這個略顯霸氣的綽號。 在小組討論中,他總能從獨特的角度進行發言,新穎有趣,學生們樂于接受。
習慣:嘗試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用各種儀表測量了兩個樣品的電阻,看到這個問題我松了一口氣。” 在本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第一題中,王子豪就展現了自己的優勢。
“日常學習中要多嘗試,物理學本來就是研究現象和規律的,如果你多創新、多動手,肯定會犯錯誤。” 他說。
在求學期間,他也曾迷茫過、遇到過困難。 “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我一直養成的習慣。” 他說,既然遇到了困難,就應該徹底克服,請教老師、查資料、小組討論、練習……遇到困難,從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開始,轉變為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習慣讓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質的提高。
勞逸結合也是王子豪在學習中運用自如的方法。 玩俄羅斯方塊、看漫畫,都是對自己的一種獎勵。 “子豪是物理競賽組的‘權威’人物,每次他給同學們解答問題,別人都會向他投來欽佩的目光。” 他的班主任吳彩霞說,“但他每次都笑不出來,我只是放學后看漫畫、踢足球,用這種方式‘獎勵’自己。”
指導意見:走好“岔路口”,
改掉壞習慣
早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王子豪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 他很有才華,小學就跳級,但難免有點“傲慢”。 他開始覺得自己“什么都聽懂了”,學習也漸漸變得“懶惰”,后來甚至不去上課了。 但王子豪的媽媽并沒有急于責怪兒子,而是與他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了解他的內心想法。 “我相信我的兒子。我應該引導他,而不是責備他。” 最終,母親將他送到縣城的學校,以滿足他的學習需要。
除了父母之外,老師也是他專業學習的引導者。 蔡仁祥注意到了王子豪自律的發展。 作為王子豪的物理主教練,他總是站在王子豪的身后,在關鍵時刻伸出尺子。
“剛上高中的時候,他就有2000后的頑皮本性,回到宿舍就會玩手機游戲,直到熄燈。” 蔡仁祥堅持“不超過三件事”的原則,給了他主動承認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微風細雨,卻足以改掉他的壞習慣。
啟示:“金牌的搖籃”里不止有金牌
師大附中學生在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共獲得金牌27枚,位居全國第一,享有“金牌搖籃”的美譽。 但師大附中的教練員和學生們一直覺得,“金牌搖籃”里不僅有金牌,還有團隊合作、陪伴和情感。
“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比賽群體中,師生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同時,學校始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學校構建的獨特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校長謝永紅表示,鼓勵王子豪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將學校的優良傳統帶入今后的生活,保持卓越,成為一個對祖國和人民有利的國家。 的頂尖人才。
“我們團隊有20多人,無論誰遇到困難,都會互相鼓勵解決。” 說起球隊,王子豪先是興奮第37屆物理競賽湖南,繼而感動。 “王子豪是一個有學習興趣、有學習專長、有毅力學習、綜合優秀的學生。好學生的成長也教會了我們作為教練如何成長。同樣,團隊如何運作是比如何訓練更重要。” 蔡仁祥也一直在經營團隊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他覺得這些一代又一代優秀學生的出現,也是對他最好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