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動
近日,浙江賽圈傳來好消息——在不久前結束的國際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 and )中,中國隊的9名選手全部獲獎:5枚金牌、2枚銀牌、2枚銀牌。 2枚銅牌。
其中,2枚金牌屬于浙江! 紹興一中的朱一軒和浙江鎮海中學的榮俊澤。
在了解這兩位學術大師之前,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 在天文學競賽領域,主要有以下三項國際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
國際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奧林匹克競賽 (IOAA)
國際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I??AO)
亞洲及太平洋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 (APAO)
其中,國際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奧林匹克競賽(I??OAA)被公認為業內水平最高、難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 參賽者必須通過全國預賽、決賽、國家隊選拔等關卡,才能代表中國登上國際比賽舞臺。
我想讀北京大學天文學專業
來自紹興市一中的朱一軒現在讀高二。 他是一個非常有組織性和克制的男孩。 他在小學時就愛上了天文學。 “我從小就喜歡看星星,小時候也看過一些天文書籍,從此愛上了天文學。”
初中時他自學天文學,進步甚微。 后來,他遇到了紹興一中天文比賽金牌教練盧廖亞,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盧老師非常關心我們,除了教書上的內容,盧老師還給我們做練習題,帶領我們觀星,這對我們幫助很大。”
受疫情影響,本次比賽將在北京線上舉行,為期5天。 “比賽每天晚上六點開始上海初中物理競賽,主辦方會把試卷傳過去,我們做完之后再傳,一場考試要五個小時。”
朱一軒說:“比賽主要考天文和物理知識,比賽的題目比較長,具體題目他記不清了,只記得最短的題目是關于從赤道發射一顆衛星到地球的問題。”北極。最低發射速度是多少?我們平時練習的題涉及天體坐標、軌道物理等,都是和物理、數學相關的,而且有點理論性。農村或者教學樓頂上的天文望遠鏡是尋找星星的關鍵。”
在這次比賽中,很多問題都與物理有關。 小朱多年來參加物理比賽的經驗讓他占據了優勢。 小朱認為,這枚金牌不僅是對他熱愛天文學的肯定,更是一種鼓勵。
小朱說,天文其實和大家有很大關系。 天文學是一門基礎學科。 比如現在使用的北斗導航就和天文學密不可分; 天文學和航空航天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現在小朱家里有很多天文望遠鏡。 他表示,希望將來能夠投身于天文學領域。 他的目標是考入北京大學天文系。
教練評價:他始終對天文學充滿熱情
紹興市一中天文比賽金牌教練盧燎亞對朱一軒給予了高度評價。 盧老師說,高中生學習天文需要大量的時間。 朱逸軒很有學習天賦,所以他有足夠的精力去學習天文。 他對天文學也很感興趣,所以他能夠專心研究天文學。
幾年來,朱一軒的天文課從來沒有請過假,也從來沒有曠課過。 一直都是風雨無阻。 “高中的天文是三分之一的天文知識、三分之一的物理知識、三分之一的數學知識。朱一軒一直保持著這份熱愛,能夠堅持學習,這也是他能夠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一個重要原因勝利的原因。”魯燎亞說道。
我用壓歲錢買了我的第一臺望遠鏡。
朱一軒的媽媽說,兒子四年級的時候就愛上了天文學,但她和爸爸都不知道,直到兒子五六年級的時候上海初中物理競賽,用壓歲錢買了天文學。天文望遠鏡。
”朱一軒從小就留著壓歲錢,平時很節約,買的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就花了500塊錢左右。后來,隨著學業的深入,上初中的時候,他買了一臺望遠鏡一個人手臂那么大的大型天文望遠鏡,不過價格也不貴,不到一萬元,他還買了拍攝設備、電腦等。 朱一軒從小就喜歡看探索類書籍。我們給他買了《十萬個》,他從小就喜歡看星星。地球上的一個保護罩,為行星與地球相撞做準備,并抵御外星人的攻擊,我想這孩子可能就是從那個階段開始對天文學產生興趣的。”
父母非常重視讓孩子獨立
目前,朱一軒的成績在紹興一中名列前20名。 想要成為國際天文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的一員,并且在學習成績上保持領先,家長們有什么訓練的秘訣嗎?
朱一軒的媽媽說,家里沒有給小朱報任何培訓班,但平時注重言傳身教。 比如,他上初中的時候,就被引導自學高中課程。 “現在初中比較空,高中比較忙,你可以嘗試看看高中課本。” 在父母的指導下,朱一軒翻閱了表弟的高中課本,非常喜歡。
此外,小朱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也比較開放。 “只要孩子能盡到作為學生的職責,認真完成學業和學校老師的要求;他能盡到作為家庭成員的職責,完成打掃衛生、洗碗等各種家務,就可以父母出差時自己做飯,養活自己,支持孩子拓展興趣愛好,所以朱一軒10歲就可以自己炒雞蛋、炒米飯了。為家里做小家電修理工,獨立和負責也給了我很大的鍛煉。”
“從小培養小朱的獨立能力,讓他獨立做正確的事,選擇自己的學業和人生方向,最終,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小朱媽媽說道。
“驚喜”金牌
鎮海中學首次派出學生參加IOAA。 大二男生榮俊澤獲得金牌。 這枚金牌經歷了一些坎坷。
受疫情影響,今年IOAA比賽所有參賽國家都將在線上參賽。 中國隊在北京天文館中國分館進行比賽。 由于成績編制系統超負荷,部分學生的成績直到閉幕式才得到及時核對和更正。
“那天我們正在看閉幕式直播,頒獎典禮從7點推遲到10點,當時公布的頒獎信息是榮俊澤獲得銀牌。” 榮俊澤的指導老師羅向海笑著說道,“其實獲得銀牌的大家都很高興,畢竟我們學校還是第一次派學生參加比賽。”
比賽結束后,主辦方對領隊的意見和學生們在所有成績編制環節的最終成績進行了核實,榮俊澤的銀牌被修正為金牌。 容俊澤立即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羅老師。 這意外的驚喜讓大家都很高興。
“比賽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獲得金牌,這次比賽讓我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在一起聊得很開心。” 榮俊澤說,比賽分為理論考試、數據分析、觀測、太陽物理等,共有四門考試,其中最難忘的是理論考試,這是體力和智力的雙重考驗。 “那天考試從下午6點開始,等我考完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理論考試有15題,試卷、答題紙、草稿紙一共100頁。考試前,我讓自己兩包速溶咖啡。” 榮君澤笑著說道。
三年級時對天文學產生興趣
榮俊澤對天文學的興趣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
“我在報名青少年宮的時候,選擇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天文小組,因為我覺得天文學很神秘,天文知識很有趣。” 父母看到他喜歡,也非常支持。 一家人每個月都會訂閱《天文愛好者》雜志。 一份,至今訂購。
榮俊澤的父親說:“我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頂尖的,但他一直很自我意識,所以我不太照顧他。當我的孩子說要買望遠鏡和課外書時,父母支持他,一個人可以擁有他一生所愛的東西。” 東西非常稀有。”
在羅老師眼中,榮俊澤是一個性格開朗、誠實踏實、有責任感的陽光男孩。 從去年開始,學校成立了天文興趣小組。 羅老師每周花一個晚上給組里的學生學習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等。
鎮海中學也非常重視學生個人才能的發展。 天文俱樂部的活動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修繕和購買了一系列天文設施。 本學期,天文社組織了兩次大型天文觀測活動。 上個月月食期間,操場上架起了四五個天文望遠鏡,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觀測。
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競賽內容主要分為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兩部分。 對學生的天文知識儲備和跨學科綜合能力要求很高。
例如,在觀察題中英語作文,給你一張星圖,你需要直接說出你看到的是什么星座; 天上的星星中,即使去掉幾顆明亮的星星,也需要能夠立即找到它們,這堪比最強大腦的記憶考驗。 。
“其實,天上的星星并不亂,尤其是那些明亮的星星,只要多看星圖,多看星空,就能發現規律。” 榮俊澤說,他更喜歡研究理論問題、計算計算,而不是觀察問題。 星系的自轉速度、恒星的亮度、宇宙的膨脹速度……
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愛
除了天文學與天體物理競賽(IOAA)之外,榮俊澤還參加了今年的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并獲得了浙江省一等獎。
榮俊澤對化學的熱愛不亞于對天文學的熱愛。 “我認為化學和天文學一樣,都是探索未知的事物。化學中的很多理論都是不完善的,需要研究,就像了解未知的行星一樣。”
都說學天文的人要經常仰望星空,榮俊澤走在路上時常會突然抬頭仰望天空。 “但是城市里的光污染太嚴重了,我去四明山觀察過幾次,山里確實不一樣,滿天都是星星。”
高二的榮俊澤給自己定了兩個大學目標,一是南京大學天文系,二是北京大學化學系。
與進入國家集訓隊就能獲得清北錄取資格的五項重大科學競賽相比,天文奧賽雖然很有價值,但獲獎后所謂的“入學福利”并不多。 按照羅老師的說法,天文比賽“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愛”。
榮俊澤坦言,相比五大科學競賽,天文學相對小眾。 “我認識一些朋友,他們也對天文學很感興趣,但很多人迫于學業壓力而放棄了。” 這學期,學校的天文興趣小組又添了幾名新的高中生。 榮俊澤將自己在比賽中的經歷帶到了測試儲備中并與他們分享,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人一起探索天文學的樂趣。
“我們國家天文學人才非常稀缺,想要學好天文學就需要真愛。” 鎮海中學教師羅向海說。
浙江高考天文學招生很少
程石互動記者檢索了第四輪國家級學科評估的最新結果。 國內大學中,天文學實力最強的大學是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次是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
從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浙江省2020/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平行錄取分數表來看,國內高校在浙江招收天文學本科生的數量極少。
2020年,北京大學在浙江招收天文學專業本科生1名。 錄取分數700分,排名75名。云南大學招收2人,投票線627名,排名22758名。
2021年,浙江省僅云南大學招收3名本科生,錄取分數線621分,排名23372人。
紹興一中天文學金牌教練盧廖亞表示,天文學是一門小眾學科。 全國高校在校生約200人,其中大部分為自主招生。 天文專業培養的主要是從事相關科學研究的人才,招生學校均為高水平大學。 如果要說天文學與普通人的關系,那么導航系統、時間測量、大地測量等都與天文學密不可分。 天文學還負責探索宇宙的奧秘。 這些都是遙遠的事情,但對人類的發展卻非常重要。
(原標題《這場比賽到底有多難,公認業內最難?兩枚金牌,紹興一枚,鎮海一枚!》編輯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