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對于普通學生來說,把高中生物作為純科學科目來學習是錯誤的。
尤其是到了高三,綜合理科論文之后,一些生物不擅長的學生,會把生物當成化學和物理,或者在綜合理科論文的同時學習生物,這樣只會使得遺漏越來越多。 尤其是綜合理科論文,選擇題分數大幅提高,使得生物方面的缺點不再能夠被化學和物理方面的優勢所掩蓋。
事實上,很多數學、物理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這樣的“理科”課程中卻無法獲得優勢。 生物老師反復強調“回歸課本”來提高這門學科,但這卻讓很多習慣答題的理科生不知從何入手。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后來光著成績考上了北大)在物理比賽后,生物成績降到了43分。 他受到科學競爭心態的束縛,完全無法理解一門不能通過“解題”來提高的科學科目。
后來,生物成為他評分效率最高的科目,甚至遠遠超過了所謂的“天下第一題”作文。 一篇生物學論文,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得到78到80分的高分(滿分80分)。 到了大四結束時,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作為一個鐵桿生物渣男,他的反擊方法非常簡單。 你無法忍受讀它,對吧? 那么就用最笨的方法,抄書吧!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從第一門必修課第一頁的簡介開始,每天都利用時間抄完了必修的三本生物課本。
這種方法可能有些極端(抄書其實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沒有必要),但它至少證明了一點:
生物考試的所有知識點均來自課本。
為了提高你的生物成績,你必須回到課本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創智路教育幫()
--------------------------------------------------
以下為正文:
高考生物如何報考?
準備一科,需要從試題類型和內容入手,才能有的放矢。 要提高生物成績,還是有必要對生物考試的題型進行分析。
以國考為例,生物試題大致可分為三類:
◆細節題——考查知識點的細節和易混淆點。
◆典型應用題——涉及知識點的典型題型考查,如光合作用和呼吸的計算、遺傳譜系圖的分析計算、神經體液調節分析、課本實驗等。
◆材料分析題——參考課外文字材料,看似高級,沒見過。 經過分析后,可以利用課本知識來解決,也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假設演繹、類比推理等思維方法來解決。 考察獲取信息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全國生物高考題型和內容相對穩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全國生物考試試題出現了三個現象:
◆ 選擇題考查教材中的細則:例如,2015年國卷二第2題考查的端粒理論就來自于教材中的細則,而不是教材的正文段落。 閱讀課本時比較細心的學生往往能注意到課本中不起眼的細節。
◆ 教材原文鏤空設題:如2015年全國卷一第31題第二題就來自教材原文段落。
◆ 分析完整的生化過程:例如2016年國三卷第30、31題。 由于高考的選擇性,出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常見題型和考試方式。 這就是材料分析題存在的意義,也是國生物試卷“不難,但怪”特點的體現。
總而言之,無論生物試題如何變化,計算內容少、知識點多的特點決定了,為了體現生物學科的區別性、難度和靈活性,往往很難在諸如作為基本概念和概念分析。 這恰恰是很多擅長計算、解決問題的理科生不擅長的。 因此,考生必須精通教材內容,才能以不斷的備考策略應對不斷變化的試題。
-----------------------------------------------------------
如何閱讀生物課本?
掌握教材內容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教材。 很多老師可能都提出了這個建議,但是當我們真正去執行的時候高中物理動態圖,我們發現我們好像花了時間看書,卻沒有理解什么新東西——這是方法的問題。
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你把生物課本讀透了,當你看到概念分析或典型應用的概念選擇題時,你立刻就知道哪個選項錯了,錯在哪里,有什么“陷阱”。 “ 是。 ,有什么特殊情況嗎? 達到這樣的境界并不難。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習教材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小技巧。
◆注重概念
首先,嘗試盡可能多地記住名詞的定義。 看課本時要注意限定詞,這對理解名詞和判斷從屬關系非常有幫助。
示例 1:酶[由活細胞產生][催化][有機物質]。 酶的定義解釋了它的起源、功能和化學性質。
例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產生】、【可以從產生地點轉運到作用地點】、【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微量】【有機物】。 植物激素的定義解釋了它們的來源、運輸途徑、功能、含量和化學性質。
其次,對過程的概念性和動態理解。 課本上有很多動態過程,比如呼吸、光合作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描述這些過程的概念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需要在頭腦中動態推演。
例1: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氣的參與下,通過各種酶的催化,將葡萄糖等有機物完全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產生大量的物質的過程。 ATP。 這個概念很長。 其實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有氧呼吸的各個階段發生了哪些生化反應。 你的腦海中應該有一個動態的畫面,如下圖。
示例2: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可能是一些同學的痛點。 對于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在網上搜索或者向老師索要flash或者教學視頻,反復觀看,直到你能夠在腦海中建立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 對于過程中的細胞板問題、同源染色體問題等,首先要明確問題的主語名詞的定義,然后利用定義來理解動態過程。
三是規范術語的完整記憶。 本質相同但表達方式不同的答案并不是不正確,但在高考這樣的標準化考試中,按照原文來表達絕對是萬無一失的。 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課本原話表達,至少要用規范的專業術語。
例1:這個例子說明了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狀的? 答: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或者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來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例2:細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① 將細胞與外界環境隔離;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細胞間交換信息。
例3:信息可以調節生物體之間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注重概念和細節分析
處理概念細節題,要做好概念分析。 以下是學習教材時應注意的事項。
首先,程度副詞通常意味著測試點。 主要詞語有“大部分”、“主要”、“一般”等詞語,其中往往含有測試點。
例如這句話“葉綠體主要存在于植物細胞中”。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正確的廢話。 植物細胞含有葉綠素,這不是常識嗎? 為什么說“主要”? 另一個例子是“大多數有性生殖生物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生殖細胞”。 “最”是什么意思?
每次我去找老師請教這些不必要的詞語,總是讓我對課本上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當面對試題時,所有的字面信息和隱含信息都非常清晰地呈現在我的面前。 老師在題目中設置的考點和“坑”一目了然。
例1:生產者是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但生產者不等于綠色植物。 思考:能夠進行化學能合成的細菌(硝化細菌等)也是生產者。
例2: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思考: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其次,需要區分同義詞和形態相似的詞。
實施例1:細胞膜的功能、細胞膜的功能特性。
例2:最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
示例3:赤道板、細胞板。
實施例4:基因突變中堿基對的取代、添加和刪除; 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重復、倒位和易位;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第三,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選擇題中比較狡猾的錯誤之一是:概念陳述本身是正確的,但它與前一句的邏輯關系不正確。 這種錯誤設置方法在政治、歷史等文科中比較常見物理資源網,但出現在生物學中卻常常讓理科生措手不及。 這就要求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為什么要這樣表達,以及它與其他概念有什么關系。
例1: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為什么這樣表達呢? 并不是因為它在細胞中含量豐富,而是因為大多數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這樣,“主要”與“大部分生物”的關系就建立了,“主要”與“含量高”的關系就斷絕了。
示例 2:單倍體是體細胞僅包含一組染色體的個體嗎? 它是一個體細胞含有奇數組染色體的個體嗎? 不。 單倍體是指體細胞染色體數等于該物種配子染色體組數(該物種正常體細胞的一半)的個體。 這樣,“單個”與“該物種正常體細胞的一半”之間的關系就建立起來,而“單個”與“一個”或“奇數”之間的關系則被切斷。
例3:從山腳到山頂的群落差異不反映垂直分布而是水平分布。 為什么?
第四,注重細節。 逐字逐句地閱讀,不要忽略各種小字、課后練習和圖片中給出的信息。 這些不是教材正文的一部分,通常不被用作主流考試點。 但即使是在題型和難度穩定的全國生物學試卷中,也可能會作為選擇題的詳細考試。
例如:
細胞骨架的定義和功能。
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
人口的空間特征: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 (課本上有圖但沒有文字)
核糖體和mRNA之間的結合位點將形成兩個tRNA結合位點。
tRNA 也具有互補堿基配對(如圖所示)。
五碳糖圖中的五邊形并不代表5個碳原子,而是代表4個碳原子和1個氧原子。
一般來說,動物體內酶的最適溫度為35~40℃,植物中酶的最適溫度為40~50℃。 (潛臺詞:植物中酶的最適溫度高于動物中酶的最適溫度。)
也許您在教科書中注意到了這些細節高中物理動態圖,也可能沒有。 但你以后需要更加仔細地閱讀。
第五,注意特殊情況和無特殊情況的陳述。 顧名思義,特例的存在容易導致考生思考不周,而沒有特例的陳述的存在則容易導致考生“想多了”。 以下是示例。
特殊情況: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這不是綠色植物的特例嗎? (聯系我們)
無特殊情況說明:細胞膜的功能越復雜,蛋白質的數量和類型就越多。 (必修課1 P41)
六、公式的類比/擬人/舉例/記憶。
打個比方:漿細胞的作用是釋放特異性抗體,這種抗體沒有識別作用。 它就像街上的灑水車不斷地噴灑水(抗體),只不過不同類型的灑水車(漿細胞)釋放不同的液體(抗體),而且每種類型只能釋放一種類型。
擬人化方法:類囊體膜明白“肥水不流到田外”,產生的[H]和ATP只供暗反應使用。
例:昏迷的病人不能控制排尿,但蘇醒后可以控制→高層神經中樞控制低級神經中樞/某些破壞性物質如強酸可以進入細胞→細胞膜控制進入的功能物質的排出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公式法:“新阿童木厲害”、“在家寫兩本彩書”、“用細線織藍色衣服”等公式你可能很熟悉。 當你遇到一些由平行短語或具有平行關系的句子組成的知識點時,你可以自己編一個公式來記憶。
最后,“好的記憶力比糟糕的寫作更糟糕”。 每當遇到新發現的知識點、注意點,或者新編的公式,為什么不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呢?
◆注重實驗
首先,實驗步驟。
例:“觀察細胞有絲分裂”中解離→漂洗→染色→制備的順序。
第二,實驗細節。 主要是仔細閱讀實驗部分中對實驗結果有重要影響的細節。
實施例1:甲基綠和吡咯紅染料使用時立即配制。 (必修課1 P27)
實施例2:碳酸鈣和二氧化硅在“綠葉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的作用。
三、實驗原理。 真正明白每一步為什么要做,是用來做什么的,會產生什么結果,觀察指標是什么。 雖然非選擇題中的一些實驗題可能與課本實驗有很大差異,但實驗方法和思路是一致的。
例1:在恩格曼的水綿實驗中,為什么要用極細的光束來照射水綿? 可以觀察到什么? 證明發生了什么?
例2:在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實驗中,攪拌和離心的作用是什么?
-----------------------------------------------------------
生物學題如何解答?
當然,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僅僅學習課本是不夠的。 一定量的練習對于幫助磨練題感、鞏固知識方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練習時應該注意什么?
◆ 做題加強復習
我總是談論復習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不能籠統地談論它。 我們必須具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逐字閱讀,不要讀錯問題。 不要以為你不會弄錯。 事實證明,即使在高考中,也有可能做錯題。 比如我們需要看清楚是自交還是自由交配,是基因頻率還是基因型頻率等等。
其次,了解題情,把握起點/突破口。 不要被不相關的句子所迷惑,要注意我們需要探索的關鍵條件。 不尋常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方往往是切入點。
第三,心態要正確,不要小看任何問題。 無論這個話題多么熟悉,都不要低估它。 否則,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導致錯誤。
◆使用筆記本輕松整理錯誤
錯誤不一定是問錯了,可能是突然發現的概念偏差。
由于生物學知識點瑣碎,在日常訓練中很容易發現模糊或遺漏的知識點。 這時候就需要回到課本后用筆記本記錄對應的正確知識點,必要時記下易錯點和特殊情況。 這是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絕佳方法。
◆ 專業術語表達嚴謹、準確
書面表達必須嚴謹、準確,不得更改專業術語。
----------------------------------------------------
最重要的是行動| 最重要的是堅持
除了做題之外,我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還有兩個小建議。
首先,通常會在屬性和示例之間進行演繹,以將概念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 這樣的推演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應對分析性筆試題的分析能力。 這是一個例子:
胰島素是蛋白質,人體消化系統可以消化蛋白質→補充胰島素不能口服
無機鹽是維持人體內滲透壓的重要成分。 汗液中含有無機鹽→運動出汗后,不僅要補充水分,還要補充無機鹽。
其次,定期進行自檢。 方法是在不使用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將前一階段學習或復習的內容完整、系統地呈現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使用關系圖來說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考試結束后,鞏固不能完全回憶的知識點,解決新發現的疑點。
學習在于行動,在于堅持。 在高中緊張的學習形勢下,分配給生物科目的時間肯定不多。 但如果你能每天學幾頁課本并做筆記,認真做一些題,有時間做一些推論和自測,那么高中生物對你來說就沒有什么難的了。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類似的結論(也是今年考上清北的同學)
生物渣并不可怕。 復制反擊的方法是有的。 大家加油(???_??)?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創智路教育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