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從而很好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的實驗現象。
自從普朗克提出量子這一概念以來,經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伯、薛定諤、狄拉克、玻恩等人的完善,在20世紀的前半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絕大多數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
擴展資料:
1、中國的量子技術:“墨子號”量子衛星
2017年6月16日,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宣布: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級”紀錄,回答了愛因斯坦關于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2、中國的量子通訊網絡計劃
中國計劃將來還將發射多顆量子衛星,到2020年實現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屆時聯接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通訊網也將建成。
到2030年左右,則將建成環球化的廣域量子通訊網絡。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量子
中國新聞網——中國量子衛星重大突破
、普郎克的量子化假設,是說,所有的波不能以任意的速率輻射,只能以某種稱為【量子】的波包發射。此外呢,每個量子具有確定的能量,波的頻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因此,物體喪失能量的速率就變成有限的了。
、然后呢,普朗克提出了一個【不確定性原理】(也有叫【測不準原理】的= =)
、人們認識到,為了預言一個例子未來的位置與速度,他們必須能夠準確的測量它現在的位置與速度。方法便是,將光照到者例子上。因為人們不可能將粒子的位置確定到比光的兩個波峰之間距離更小的程度,所以為了精確的測量位置,必須用短波長的光。
、可是【重點來了咳咳。】由于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設,人們至少要用一個光量子...這個量子會擾動待測粒子,并會改變粒子的速度,換句話說,【你對粒子的位置測量的與準確,你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那么大概就是這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