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者其實從本體上說,所言并非同一物.馬克思·韋伯作為社會學家,他要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表現出來什么樣的規律和狀態,“價值中立”是指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排除主觀的干擾因素,盡可能地反映社會本身的狀態,是一種去除自身干擾因素的過程,類似于在自然科學中做實驗的狀態,實驗過程不受實驗者主觀價值判斷的影響,不能憑喜好去選擇自變量和相關統計變量,力求做到一種遵循學理的客觀.孔子的“中庸”指的是人在生活中或者是在社會中需要遵循一種中道,這種中庸之道不是指社會實驗和研究中保持價值中立,而是在做事的時候取其兩端而用中,就是不走極端,能夠很好地協調人際關系,在權衡利弊的時候盡可能地做到一種理想的狀態,不得罪人,給自己留有余地.雖然所言并非一物,但是在原則上,兩者都傾向于人的價值判斷不至于走極端,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則,韋伯的價值中立幾乎是排除了個人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而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在主觀判斷認定之后做到留有余地,不得罪人.一個是實證的原則(科學方法論),一個是規范的原則(倫理的原則).
1,心理學作為科學需要數學作為基礎,中國的數學基礎幾乎為零。
2,心理學的發展需要科學方法論,中國沒有科學基礎,就沒有方法論這個指導武器
3,心理學需要生理學基礎,馮特有這個優勢,生理學源于醫學,而中國在中醫統治下,缺乏生理學基礎。
4,中國文化并不關心分析和邏輯,因此難以產生這類對人類自身進行分析的學科。
以上四點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