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課兩個知識點1
1. 固體
1、晶體:外觀上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有確定的熔點,有些物理性質具有各向異性。
2、無定形:外觀上沒有規則的幾何形狀,沒有確定的熔點,某些物理性質是各向同性的。
①判斷物質是晶態還是非晶態的主要依據是它是否有固定的熔點
②晶質和非晶質并不是絕對的。 有些晶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變成非晶態(石英→玻璃)
3、單晶和多晶
如果一個物體是一個完整的晶體,比如一小粒食鹽,這樣的晶體就是單晶(單晶硅、單晶鍺)
如果整個物體是由許多小晶體無序排列而成的,這樣的物體就稱為多晶體。 多晶體沒有規則的幾何形狀,但與單晶體一樣,它們仍然具有確定的熔點。
2. 液體
1、表面張力:當液體表層分子比內部稀疏時,分子距離比內部大,表層分子表現出重力,像露珠一樣
2、液晶顯示屏
分子排列有序、各向異性、可自由運動、位置無序、具有流動性。
各向異性:從某個方向看分子排列整齊,從另一個方向看分子排列混亂。
三:飽和蒸汽及飽和蒸汽壓力
①汽化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汽化。
1、汽化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
2、液體在沸騰過程中必須不斷吸收熱量高中物理比值定義式,但溫度保持不變。 這個溫度稱為沸點。 不同物質的沸點不同。 此外,沸點與大氣壓有關。 大氣壓越大,沸點越高。
②飽和蒸汽及飽和蒸汽壓力
飽和蒸汽:與液體處于動態平衡的蒸汽稱為飽和蒸汽。 未達到飽和的蒸汽稱為不飽和蒸汽。
飽和蒸氣壓:在一定溫度下,飽和蒸氣的壓力恒定,稱為飽和蒸氣壓。 不飽和蒸汽的壓力小于飽和蒸汽的壓力。
1、飽和蒸氣壓僅指該液態蒸氣在空氣中的分壓,與其他氣體的壓力無關。
2.飽和蒸氣壓與溫度和材料類型有關。
四:物理狀態變化中的能量交換
①熔化熱
1、熔化: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固)。
注:晶體在熔化和凝固過程中溫度不發生變化,同一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非晶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
2、熔化熱:某種晶體熔化過程中所需的能量(Q)與其質量(m)的比值,稱為該晶體的熔化熱。
一、用λ表示晶體的熔化熱,則λ=Q/m,熔化熱的國際單位為焦耳/千克(J/Kg)。
二. 熔化過程中,晶體吸收熱量,分子勢能增大,破壞晶體結構,轉變為液態。 因此,熔化熱與晶體的質量無關,而只取決于晶體的類型。
三. 對于一定質量的晶體,熔化時吸收的熱量等于凝固時放出的熱量。
注:非晶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會不斷變化,不同溫度下非晶晶體由固態轉變為液態時吸收的熱量不同,因此非晶晶體沒有確定的熔化熱。
②汽化熱
1、汽化: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汽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
2、汽化熱:某種液體汽化成同溫度氣體所需的能量(Q)與其質量(m)之比,稱為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汽化熱。 用L表示汽化熱,則L=Q/m。 在國際單位制中,汽化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J/Kg)。
I. 當液體汽化時,液體分子離開液體表面,變成氣體分子。 它們必須克服其他分子的吸引力才能做功,因此它們必須吸收能量。
二. 對于一定質量的物質,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汽化時吸收的熱量等于液化時放出的熱量。
三. 液體的汽化熱與液體的材料類型、液體的溫度、外部壓力有關。
必修課2高中物理知識點2
了解靜電
1、靜電現象
1.了解常見的靜電現象。
2、靜電的產生
(1)摩擦起電:用絲綢摩擦的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的橡膠棒帶負電。
(2) 接觸起電: (3) 感應起電:
3. 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2.物質的電學性質和電荷守恒定律
1、物質的原子結構: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 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正常情況下,物體內部原子中的電子數等于質子數,整個物體不帶電,呈電中性。
2. 電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統中的電荷總數保持不變。 在系統內英語作文,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然而,在此過程中系統的總電荷并沒有改變。
3.利用物質的原子結構和電荷守恒定律分析靜電現象
(1)摩擦起電分析 (2)接觸起電分析 (3)感應起電分析
4、帶電物體的性質:電荷轉移過程中,電荷不出現或消失。
第二節 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1. 收費數量及點收費
1、電荷: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稱為電荷,簡稱電。 單位為庫侖,簡稱庫侖,用符號C表示。
2、點電荷: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帶電體簡化為一個點,稱之為點電荷。
2. 收費金額檢查
1、檢測儀器:驗電器
2.了解驗電器的工作原理
3.庫侖定律
1.內容: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的庫侖力與其電荷的乘積成正比,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力的方向位于它們的連線上。
2.尺寸:
方向:在連接兩個電荷的線上,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
3. 式中,k為靜電力常數。
四、設立條件
①真空中(近似空氣中),②點電荷
第三節 電場及其描述
1、電場
1、電場:電荷周圍存在電場,帶電物體之間通過周圍電場發生相互作用。
2.電場的基本性質:它對置于其中的電荷有強大的影響。
3.電場力:電場對置于其中的電荷有作用力。 這種力稱為電場力。
電荷之間的靜電力是一種電荷對另一種電荷激發的電場施加的力。
必修課2高中物理知識點3
潛在差異
電勢差是衡量靜電場中單位電荷因電勢差而產生能量差的物理量。
電場中兩點之間的電勢差稱為電勢差。 根據教材要求,電勢差取絕對值。 知道了電勢差的絕對值,要比較哪一點電勢更高,就需要判斷電場力對電荷所做的正功還是負功,或者從這兩點在電荷上的位置來判斷電場線。
電流之所以能在電線中流動,是因為電流中存在高電位和低電位之差。 這種差異稱為電位差,也稱為電壓。 換句話說。 在電路中,任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稱為這兩點的電壓。 字母V通常用來表示電壓。
電源是為用電器兩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壓的大小可以用電壓表測量(符號:V)。
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則:
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于電路各部分的電壓之和。
公式:ΣU=U1+U2
并聯電路電壓規則:
并聯電路各支路兩端電壓相等且等于電源電壓。
公式:ΣU=U1=U2
歐姆定律:U=IR(I是電流,R是電阻)但該公式僅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串聯電壓之間的關系是總電壓等于分電壓之和,U=U1+U2。
并聯電壓的特點是支路電壓等于電源電壓,U=U1=U2
1.關系:U=Ed或E=U/d。 后者的物理意義:均勻電場的場強在數值上等于沿電場方向單位距離上的電勢差(電勢降)。
2、適用條件:這種關系只存在于均勻電場中。
3、注:式中d是指沿電場方向兩點之間的距離。
1、定義:電場中電勢相等的點組成的面(平面或曲面)稱為等勢面。
2、特點:
① 等勢面和電場線必須處處正交;
②在同一等勢面上移動電荷時,電場力不起作用;
③電場線總是從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
④ 任意兩個電勢不同的等勢面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⑤算術等勢面越密,電場線越密??。
高中物理必修課2知識點4
1、電源及電流
1、本世代條件:
(1)導體中存在大量的自由電荷(金屬導體——自由電子;電解質溶液——正負離子;導電氣體——正負離子和電子)
(2)導體兩端存在電位差(電壓)
(3)導體中存在連續電流的條件是導體兩端保持電位差。
2 電流方向
電流可以通過正電荷的定向移動、負電荷的定向移動或正負電荷同時定向移動來形成。 習慣上規定正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就是電流的方向。
闡明:
(1) 沿一個方向移動的負電荷與等量的沿相反方向移動的正電荷具有相同的效果。 金屬導體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移動的方向相反。
(2)電流有方向但電流強度不是矢量。
(3)方向不隨時間改變的電流稱為直流電; 方向和強度不隨時間變化的電流稱為恒流。 DC通常指的是恒流。
2、電動勢
1、電源
(1)電源是通過非靜電力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勢能的裝置。
(2)電源中非靜電力的作用:是將正電荷從負極輸送到正極。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勢能。
【注】在不同的電源中,能量轉化為電能的形式不同。
2、電動勢
(1)定義:在電源內部,非靜電力所做的功W與轉移電荷q的比值稱為電源的電動勢。
(2) 定義公式:E=W/q
(3)物理意義:表示電源將其他形式的能量(非靜電力)轉換為電能的能力。 電動勢越大,電源每通過電路1C的電流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值就越大。
【注】:①電動勢的大小是由電源(電源本身)中非靜電力的特性決定的,與電源或外部電路的大小無關。
②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電源未接入電路時電源兩極之間的電壓。
③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非靜電力將電源中1C的正電荷從負極移動到正極所做的功。
三、電源(池)的幾個重要參數
①電動勢:取決于電池的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的化學性質,與電池的尺寸無關。
②內阻(r):電源內部的電阻。
③容量:電池放電時能輸出的總電量。 單位為:A·h、mA·h。
【注】:對于同一型號的電池,體積越大,容量越大,內阻越小。
【學習方法】
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進入高二時,學生應及時調整學習時間。 要注意當天的學習任務當天完成,不要留下任何疑問,以免增加更多的問題。 問題越多,學習壓力就越大,影響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體而言,高中物理知識體系嚴謹完整,知識系統性強。 因此,要注重掌握系統知識,培養研究問題的方法。
注重實驗,勤于實驗
電實驗是高中物理的難點部分,也是高考的常見部分,所以一定要學好這部分。 做實驗之前,一定要了解實驗的原理和步驟,注意觀察,做好每一個實驗。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實驗,去實驗室驗證。 這對于提高實驗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
與高一、二年級相比,教學內容更多,課堂容量更大。 學生一定要注意老師的講解,跟上老師的想法。 上課認真聽講是學生學習方法、提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聽課時要積極思考,不斷問自己問題,然后通過聽得到答案。 為了達到高課堂效率,必須課前預習。 預習時一定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將新學到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融入到原來的認知結構模型中,快速掌握知識,成功實現知識的遷移。 預習不僅可以增加你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你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復習問題的能力。 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定期回顧總結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養成定期復習、總結的好習慣。 復習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升華和提高的過程。 一是當天復習,這是高效省時的學習方法之一。 二是章末回顧,理清各章知識主線,掌握其知識結構,將知識系統化。 找到章節之間的聯系,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 不僅鞏固和深化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學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物理中,不需要背太多的內容,大部分都需要理解。 通過系統有效的復習,你會發現厚厚的物理教材其實“很薄”。 你應該嘗試對所做的練習進行分類,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盡快改變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
高中物理必修課2知識點5
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1.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
(一)認真審題,確定研究對象。
(2)采用隔離體法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
(3)建立坐標系,正交分解力。
(4) 列出基于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
(5)統一單位并求出答案。
2、解決連接器問題的基本方法是:
(一)選定的研究對象。 選擇研究對象時,可采用“先整體,后孤立”或“單獨孤立”等方法。 一般情況下,當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時,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當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同時,應分別研究。
(2)對選定的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并求出答案。
3、解決關鍵問題的基本方法是:
(1)需要對物理過程進行詳細分析,根據過程引起的條件變化或應力和運動狀態的變化,找出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2)在某些物理過程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利用極限分析方法可以盡快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容易出錯的現象:
(1)在加速度系統中,有的同學錯誤地認為直接用拉力F拉動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與用重力為F的物體拉動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相同。
(2)在加速度系統中,有的同學錯誤地認為,當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有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時,其支撐力就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統中高中物理比值定義式,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兩個物體要產生相對滑動力,就必須克服它們之間的靜摩擦力。
必修課2高中物理知識點6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所有物體始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1、只有當物體所受的凈外力為零時,物體才能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力是物體速度變化的原因;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速度不變,其運動狀態不變)
4、力是加速度的原因;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的性質稱為慣性。
1、所有物體都有慣性;
2、慣性的大小由物體的質量決定;
3、慣性是一個物理量,描述物體改變其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
3、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到的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數學表達式:a=F+/m;
2、加速度隨著力的產生而發生、變化、消失;
3、當物體所受的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一致時,物體加速; 當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時,物體就會減速。
4、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稱為1N;
4、牛頓第三定律:物體之間的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
2、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根本區別在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高中物理必修課2知識點7
1、基于靜電能吸引輕小物體的特性以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主要應用有:
靜電復印、靜電除塵、靜電噴漆、靜電植絨、靜電噴涂等。
2、利用高壓靜電產生的電場,其應用包括:靜電保鮮、靜電滅菌、農作物種子處理等。
3、利用靜電放電產生的臭氧、無菌消毒等。
閃電是自然界中發生的大規模靜電放電現象。 它能產生大量的臭氧,并將大氣中的氮合成為氨,供給植物養分。
4、防止靜電的主要方法:
(1)避免產生靜電。 如果可能,請使用不太可能產生靜電的材料。
(2)避免靜電積聚。 產生的靜電必須通過某種方式消散,例如增加空氣濕度、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