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考試前需要準備好各方面的知識。 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輔導材料。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第四章生命的物質變化與能量轉換
第一節 生物體中的化學反應
1、新陳代謝的概念(同化與異化、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
2. 反應: 1)合成反應的概念和例子; 2)分解反應(水解反應和氧化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實例;
3、酶:1)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質; 2)酶的催化效率稱為酶活力; 3)酶的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 4)功能特點:穩定、高效、特異性(特異性)、多樣性; 5)命名特點:來源+底物+性質+酶,分解酶可省略“分解”二字; 6)作用條件:常溫、常壓、一定的pH值; 最低溫度、最適溫度和最高溫度。 最佳溫度可以是一個點,也可以是一個區間; 7)結構特征:蛋白質、蛋白質加非蛋白質成分(輔酶); 8)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溫度、pH值、酶和底物濃度、激活劑和抑制劑等。
4.實驗5:探索酶的效率。
5、ATP:1)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P代表磷酸基團; 2)ATP的分子結構可以用簡單的公式A—P~P~P表示; 3)在的作用下,ATP分子中遠離A的高能磷酸鍵被水解。 這種高能磷酸鍵中儲存的能量被釋放,遠離A的磷酸基團脫離形成游離磷酸鹽(Pi)。 三磷酸腺苷轉化為二磷酸腺苷(簡稱ADP,其中D代表二)。 A—P~P~PA—P~P+Pi+能量,因為進來和出去的能量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應。
第二節 光合作用
1、科學家的發現:赫爾蒙特發現了原材料之一——水; 普里斯特利發現了其中一種產品——氧氣; 英格豪斯發現光是一個必要條件; 薩克斯發現了第二種產品——淀粉; 魯賓和卡門發現氧氣來自于水; 卡爾文循環。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應式。
3、葉綠體結構及色素特征: 1)每個葉肉細胞約含20~100個葉綠體; 2)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葉綠體外面有雙層膜,里面有基質和幾十個粒; 3)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4)每個基粒由數十個重疊的類囊體(層狀結構)組成,葉綠素和其他色素分布在層狀結構的薄膜上; 5)光合作用所需物質各種酶有的分布在基質中,有的分布在呈層狀結構的薄膜上; 6)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有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和橙紅色的胡蘿卜素。 葉黃素呈金黃色。 葉綠素(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約占2/3,類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含量約占1/3; 7)葉綠素主要吸收紅橙色光和藍紫色光,胡蘿卜素和葉綠素主要吸收藍紫色光。
4、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材料、工藝、添加各種試劑(無水酒精、石英砂(二氧化硅)、碳酸鈣)的效果、實驗結果(各色素的位置)、分析原因。 添加無水酒精溶解提取色素,添加石英砂充分研磨,添加碳酸鈣以保護葉綠素不受破壞; 干燥濾液,在原位置重復2-3次。
5.光合作用的詳細過程。 1)光反應部分:發生地點為類囊體膜,產物為ATP和NADPH(還原輔酶II)。 注意失去電子的葉綠素a具有強氧化性,水被光解成e和H+,同時釋放出氧氣; 2)暗反應(卡爾文循環)部分:地點是葉綠體基質。 CO2的固定是CO2與一個五碳化合物生成兩個三碳化合物。 部分三碳化合物被還原為糖,另一部分三碳化合物被還原再次形成五碳化合物。 再次參與CO2的固定; 3)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主要是淀粉和蔗糖。 4)光合作用強度,又稱光合速率,可用單位時間內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量的葉面積)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O2或消耗的CO2量來表示; 5)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飽和后不會增加; 光合速率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溫度對光合作用影響很大; 光合速率之所以為零,是因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細胞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量; 探討光合作用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法:真空滲水法和溶解氧傳感器測量法。
6、細菌的光合作用和化學合成: 1)光合細菌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它們不光解水,而是利用某些無機物質(如硫化物)或有機物質(如脂肪酸)來參與二氧化碳的還原。 、不釋放氧氣,光合細菌屬于厭氧細菌; 2)化能自養細菌不含色素,不能利用光能。 它們利用氨、氫、硫化氫等無機物被氧化時釋放的化學能,同化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 亞硝酸鹽細菌和硝酸鹽細菌是化能自養細菌。 前者將氨氧化成亞硝酸鹽,后者將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 亞硝酸鹽細菌和硝酸鹽細菌永遠生活在一起。
亞硝酸菌
2NH3+3O2 2HNO2+2H2O+能量
CO2+2H2O (CH2O)+O2+H2O
硝化細菌
2HNO2+O2 2HNO2+能量
第三節 細胞呼吸
1.細胞呼吸的概念; 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稱為細胞呼吸。
2、酵母的呼吸法:各試管內液體的名稱、顏色,以及顏色變化的原因;
3、細胞呼吸作用()的類型: 1)糖的有氧分解 ①反應式; ②本質是細胞在有氧條件下將有機物完全氧化分解,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 ③備注:細胞質基質、脫氫、丙酮酸、糖酵解、線粒體、二碳化合物、三羧酸(TCA)循環等; ④ 第一階段糖酵解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產生丙酮酸和少量ATP; 第二階段是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的。 丙酮酸進入線粒體后脫除CO2,成為二碳化合物,然后參與三羧酸(TCA、檸檬酸)的循環; 第三階段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在O2的參與下,與脫去的氫形成H2O,同時釋放出大??量的ATP。 通過后兩個階段,丙酮酸在線粒體中被完全氧化并分解為CO2和H2O。
2)糖的無氧分解:①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的呼吸作用通常稱為發酵; ②酒精發酵反應式,大多數植物組織如酵母、稻根、蘋果等; ③乳酸發酵反應配方、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人和動物骨骼肌、紅細胞等; ④無氧分解的實質是細胞在缺氧或低氧條件下,不完全氧化分解有機物,同時釋放少量能量; ⑤ 有氧分解 呼吸作用和無氧呼吸作用都是先分解為丙酮酸,然后再分解。
第四節 生物體內營養物質的轉化
1、碳水化合物代謝: 1)氧化分解:糖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并產生大量能量; 2)多糖物質的合成:單糖脫水縮合成多糖,如植物淀粉、動物糖原等。肝糖原的變化是可逆標志,肌糖原的變化是單向箭頭; 3)轉化為脂肪:二碳化合物轉化為脂肪酸,三碳化合物轉化為甘油; 4)轉化為氨基酸:R基團來自糖合成或分解過程中的中間產物。 在轉氨酶的作用下,R基團與氨基連接形成相應的氨基酸。 這個過程稱為轉氨基作用或氨基轉移。
2、脂質代謝: 1)甘油代謝:甘油在肝臟中轉化為丙酮酸,進入糖代謝; 2)脂肪酸代謝:脂肪酸在線粒體基質中分解為二碳化合物,進入三羧酸循環; 3)脂肪的生物合成和分解:在脊椎動物的脂肪細胞和肝細胞中進行。
3、蛋白質代謝: 1)新蛋白質的合成:吸收的氨基酸和舊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 2)糖代謝中加入脫氨作用,脫去的氨基轉化為尿素排出體外。
4.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可以相互轉化。
5、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
第二卷第五章生物體信息的傳遞和調節
第一節 動物體對外界信息的獲取
1、動物體獲取物理信息。 1)皮膚感受器:壓力感受器、溫度感受器、接觸感受器、疼痛感受器; 2)感光器:①眼球分為眼球壁和屈光裝置兩部分; 眼球外壁:角膜和鞏膜; 內壁:視網膜; ②視網膜中的視細胞(感光細胞)是眼球中唯一的感光部分。 光穿過非光敏感神經細胞,投射到視覺細胞上; ③視細胞將光能轉化為電信號(神經沖動),通過視神經傳遞到眼睛,經過大腦視覺中樞才能形成視覺; ④屈光裝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⑤ 倒立、縮小的實像; ⑥ 近視、遠視知識。 3)聲波感受器:①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 外耳道的底部是中耳的鼓膜。 外耳負責收集聲音;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聽小骨、咽鼓管。 中耳的功能是傳導聲音。 ; ③內耳由耳蝸和前庭器官組成。 耳蝸負責聽覺; 前庭器官由三個半規管和前庭組成,是感受身體平衡的器官; ④ 物體的振動可使空氣產生聲波。 聲波被耳廓收集并通過外耳道。 傳入高中生物輔導,沖擊鼓膜; 鼓膜的振動沿著小骨穿過鼓室,刺激耳蝸,產生興奮; 興奮沿著聽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⑤ 正常聽覺頻率范圍為16~20-20000赫茲(Hz); 16~20Hz以下稱為次聲波,以上稱為超聲波; 聲音強度的單位是分貝(dB)。 如果聲音強度超過70分貝,人體就無法忍受; 噪音是指聲音強度超過人體能承受范圍的聲音,也可以指不必要的、煩人的、令人厭惡的聲音; 主要噪聲源包括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社會生活等; ⑥ 魚貓通過側線感知水流和方向; 毒蛇和響尾蛇通過位于鼻孔和眼睛之間的臉頰窩(紅外線接收器)感知周圍動物發出的熱能。
2、動物體對化學信息的獲取。 1)嗅細胞分布在嗅粘膜上。 細胞膜的游離端突出,形成嗅毛,能在嗅粘膜表面感知溶解在液體中的有氣味的化學分子; 2)分布在舌頭上的味蕾頂部有微絨毛。 味覺細胞(受體細胞)可以感知溶解在水中的化學分子; 舌頭對各種刺激有不同的最敏感區域。 舌尖是甜的,舌根是苦的,兩邊都是酸的。 兩邊的酸區面前,舌尖都是甜甜的。 地區咸后; 3)足末端和口器分布有蟲味毛; 而嗅覺毛發則主要分布在觸角處。
第二節 神經系統信息的傳遞和調節
1.基礎知識: 1)反射; 2)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 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活動。
2、神經系統中信息的傳遞: 1)神經元(神經細胞):由細胞體(簡稱細胞體)和突起(樹突、軸突)組成。 細胞體含有細胞核和細胞器,主要集中在腦和脊髓。 這里; 樹突通常較短,有許多枝狀分支,是神經元接收信息的部分; 有些神經元只有一個樹突,而且比較長; 軸突較長,分支較少物理資源網,是神經元發送信息的部分。 部分; 樹突將脈沖傳遞到細胞體高中生物輔導,而軸突將脈沖傳遞出細胞體; 沒有樹突的細胞從細胞體接收信息; 神經元按其功能可分為三類:傳入(感覺)神經元、傳出(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 神經元的軸突或長樹突和覆蓋在外面的髓鞘稱為神經纖維; 背根傳入,腹根傳出; 2)神經沖動傳導:①神經細胞膜內外存在電位差。 靜息狀態下,外側為正,內側為負,稱為膜電位(即靜息電位)。 它由膜內的K+和膜外的K+組成。 由Na+維持; ②受到刺激后,Na+流入細胞內局部區域(興奮區),電位反轉為內正外負(即動作電位),即產生興奮(神經沖動); ③興奮區與周圍區域產生電位差,引起鄰近部位興奮,興奮沿著神經纖維前進。 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沖動傳導; ④ 神經活動以生物電的形式進行,在一個神經細胞內,可以向左右兩側傳導。 3)突觸傳遞:①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 ②神經沖動傳遞時,軸突內的一些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內容物(神經遞質)被排出到突觸間隙。 它們與突觸后膜上的特殊受體結合后,引起突觸后膜膜電位的變化。 興奮在兩個神經細胞之間單向傳輸。 到下一個神經元。
3、脊髓的調節功能: 1)與大腦相連的延髓位于椎管內,到達第一、第二腰椎之間; 2)外圍是白質,由許多神經纖維組成; 中心為灰質,是細胞體致密的部分,橫截面呈灰色蝴蝶形或“H”形; 脊髓有排便、排尿、縮足等反射中樞; 正常情況下,脊髓反射活動是由大腦控制的; 3)觀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現象:①材質; ②將右后肢趾尖浸入0.5%HCl溶液中,觀察腿部彎曲反射; ③將一小片浸有0.5%HCl溶液的紙貼于腹部皮膚,觀察抓撓反射; ④沿圓周切開右后肢腳趾基部皮膚,然后重復將右后肢腳趾尖浸入0.5%HCl溶液中觀察腿部彎曲反射的實驗; ⑤破壞脊髓后,將左后肢趾尖浸入0.5%HCl溶液中,觀察腿部彎曲反射; 重復將一小片浸有0.5%HCl溶液的紙放在腹部皮膚上,觀察抓撓反射;
4、大腦的高級調節功能——條件反射: 1)大腦由大腦、間腦、小腦、腦干(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 2)大腦皮層的功能區; 3)高等動物的反射方法有兩類。 一類是與生俱來的先天反射,稱為非條件反射,其特點是同一物種的生物反應相同; 另一種是出生后在生命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后天反射,稱為條件反射。 ,其特點是同一物種的反應可能不相同; 正確的判斷和舉例; 膝跳反射、縮手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和排尿反射等,都是簡單的非條件反射,其反射活動不需要大腦皮層的調節。 可以完成; 條件反射的建立:基本條件是無關刺激(燈光或鈴聲)和非條件刺激(食物)的時間組合。 這個過程稱為強化; 既定的條件反射也會逐漸減弱甚至完全退化。 人們不僅可以對燈光、鈴聲、食物的形狀和氣味等特定信號做出反應,建立條件反射,還可以對語言、文字等抽象信號做出反應,建立條件反射。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5、植物神經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控制內臟、腺體活動的神經,受大腦控制,而不受意志控制,故稱植物神經或自律神經; 2)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神經拮抗作用; 重體力活動或精神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占主導地位。
第三節 內分泌系統信息的傳遞和調節
1、人體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產生的物質稱為激素(荷爾蒙)。 荷爾蒙通過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激素含量雖少,但作用時間卻很長。 主要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功能。 。 1)腎上腺:①位置、數量、組成; ②腎上腺皮質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調節血液中水、糖、無機鹽的代謝; ③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可使心跳加強和加速,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水平升高等; 在安靜的狀態下,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很少,但當遇到失血、突然受涼、窒息、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緊張、憤怒等時,情緒激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就會增加。 2)甲狀腺: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碘(I)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甲狀腺激素主要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興奮中樞神經系統; ②嬰幼兒時期,如果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少,可引起呆小病,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發育不全。 3)胰島:①胰腺組織中散布著大小不一、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細胞群,稱為胰島; ② A(或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濃度升高; B(或β)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兩者是對立的; ③胰島素分泌過少會導致糖尿病; ④血糖,空腹時其正常濃度約為3.89~6./L。 4)性腺:①雄性激素(睪酮)主要由睪丸分泌。 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男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精子的產生,刺激和維持男性第二性征; ②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酮]主要由卵巢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進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細胞的產生,刺激和維持女性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月經周期。 5)腦下垂體:①腦下垂體位于大腦內部,由一個小柄懸掛,形狀像豌豆; ②腦下垂體是人體內分泌腺的“王”,能分泌多種激素(特別是生長激素)來控制機體的生長發育。 同時,它還分泌許多“刺激激素”來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③兒童時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少,會引起侏儒癥;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巨人癥。
2、激素作用專一、高效:①激素通過血液傳遞,與靶器官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質)結合后發揮作用; ②激素調節啟動慢、時間長、效率高、消退慢; ③激素調節調節為反饋調節,促進作用稱為正反饋,記為(+),抑制作用稱為負反饋,記為(-)。 負反饋調節是激素調節的基本方式。
3、激素分級調節。地方性甲狀腺腫(大頸病)的病因
4、昆蟲咽體分泌的保幼激素和前胸腺分泌的蛻皮激素調節昆蟲的正常發育。
第四節 動物的細胞識別與免疫
1.基礎知識: 1)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 2)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臟和淋巴結。 免疫細胞有多種類型,如巨噬細胞、粒細胞和B淋巴細胞。 和T淋巴細胞; 3)一些免疫細胞可以產生多種免疫分子并參與免疫反應。
2、免疫力是機體免疫系統生理功能的表現。 其功能是識別、區分“己”和“外”物質并產生排斥反應; 1)細胞識別:生物體細胞對同種細胞和異種細胞的識別。 ,結構基礎是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2)威爾遜實驗:材料、過程、結果、分析原因; 3)抗原:凡是被活細胞識別為外來物質的物質都稱為抗原,有外源性和內源性兩類。
3、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的一種天然防御功能。 它的特點是人與生俱來,沒有特異性,但對多種病原體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 1)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皮膚、粘膜的阻隔作用; 皮膚分泌物的殺菌作用; 纖毛對粘膜的清潔作用; 2)第二道防線(溶菌酶、吞噬細胞):溶菌酶使細菌裂解;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 白細胞消滅病原體。
4、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線,其特點是出生后產生。 通常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 1)B淋巴細胞作用(體液免疫)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識別、增殖分化、作用; 注:漿細胞、抗體、記憶B細胞; 2)抗體由B淋巴細胞(特別是漿細胞)產生,能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具有預防抗原的作用。 蛋白質; 3)二次免疫反應的特點是反應快、潛伏期短; 反應強,抗體濃度高; 4)T淋巴細胞作用(細胞免疫)過程; 注:致敏T細胞、淋巴因子、記憶T細胞; 5)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活疫苗和死疫苗。
第五節 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
1、生長素(化學名稱為吲哚乙酸):1)達爾文父子研究禾本科植物,發現植物幼苗在單側光照射下會向光處彎曲; 2)Jason和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物質,并且可以從尖端輸送到底部; 溫特將其命名為生長素; 3)生長素主要存在于小麥胚芽鞘的頂部和植物的其他活性部位,如莖尖、幼葉,在根尖和發育中的種子中合成,然后轉運到植物體的相關部位,調節生長; 其作用:顯著促進莖和胚芽鞘的伸長和生長,也促進果實的生長,促進細胞分裂。 和分化、促進植物開花、抑制側芽生長等; 注:胚芽鞘尖、瓊脂和云母; 4)生長素在逆光面分布多于向光面,逆光面生長較快,如向日葵; 5)植物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性不同。 低濃度促進生長,中濃度抑制生長,高濃度會造成損害甚至死亡; 根最敏感,芽居中,莖最不敏感; 6)頂芽活動十分活躍,生長過程中產生大量生長素并向下輸送,因此在側芽中大量積累。 側芽越接近頂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多。 生長素濃度:側芽靠近頂芽; 7)頂芽優勢:頂芽優先生長,側芽受抑制的現象; 頂芽去掉后,側芽中生長素濃度降低,抑制作用解除,分枝能很快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