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勻速加速直線運動的研究專題課【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追趕會合問題;知道追趕會合問題中速度與位移的關系。掌握追趕會合問題的解題思路。3、能運用VT圖像、示意圖等解決追趕會合問題。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公式的能力。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運動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追趕會合問題中時間、位移、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追趕與相遇問題中時間、位移、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輔助工具】 PPT;實物投影 【教學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思考,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探究法與講授法相結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流程圖】 教師:**,啟發、刺激、引導、指出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向 課堂介紹 回顧引言在前幾節課中英語作文,學生學習了勻速加速直線運動以及有關的公式和結論,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回顧:勻速加速直線運動公式及有關結論。為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創設問題情境:運動會接力賽時傳遞的接力棒。思考接力賽和集會兩個問題。從學生即將接觸的活動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軍訓時,早會的時間、地點。了解相遇問題的關鍵:兩個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同一位置。了解追趕相遇問題的關鍵。在解題前,幫助學生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兩個關系:時間關系:兩個物體的運動時間是否相等,是同時開始運動高中物理教學問題,還是先后開始。了解追趕相遇問題中的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明確解決此類問題的兩個重要關系。位移關系:兩個物體是在同一地點開始運動,還是先后開始。問題題:一輛汽車以3m/s的加速度從靜止開始運動。一輛自行車以6m/s的勻速從汽車身邊駛過。求:(1)兩輛汽車相距最遠需要多長時間? (2)最遠的距離是多少? (3)汽車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追上自行車? (4)汽車追上自行車時的速度是多少?(讀題,分析已知條件) 分析已知條件:汽車作勻加速直線運動;自行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培養學生分析題目條件的能力。 畫示意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畫示意圖,結合VT分析運動規律。鍛煉學生運用形象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析運動的臨界條件:當汽車的速度小于自行車的速度時,汽車越落越遠,當汽車的速度大于自行車的速度時,汽車開始追趕。
臨界條件:兩物體速度相等時,彼此間的距離最遠。分析臨界條件。讓學生體會該類題中什么是臨界條件。計算公式:規定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學生自行解題,分享結果。鍛煉學生解題能力。總結解題過程。總結解題過程,為下一步解題打下基礎。解題思路。分別分析兩物體的運動狀態;畫出運動示意圖及VT,分析臨界條件;利用時間、位移、速度關系公式,或VT求解。理清解題思路。問:一汽車在直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駛,突然發現前方有一輛自行車,以4m/s的勻速向其同方向行駛,汽車立即關閉油門,以6m/s2的勻速減速度行駛。 汽車剛好沒撞上自行車。求:(1)汽車的速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減到和自行車一樣的速度?(2)關閉油門時汽車離自行車的距離是多少?分析已知條件:汽車作勻速減速度直線運動;自行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培養學生分析題情的能力。畫示意圖:在老師指導下學會畫示意圖,結合VT分析運動規律。鍛煉學生運用形象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運動的臨界條件:當速度相等時,達到剛好追不上的臨界條件。理解剛好追不上的物理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剛好追不上的物理意義。列計算:規定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學生自行解題,分享結果。
鍛煉學生解題能力。 規律總結:“勻速減速”追逐“勻速”:時,相遇兩次。 課堂總結 規律總結:“勻速減速”追逐“勻速”:時,相遇兩次。 復習本課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鞏固所學知識。 整體回顧本課內容,課后作業53,第四節追逐與相遇問題專題模塊。學生獨立完成。 【板書設計】 專題追逐與相遇問題 1. 重點:同一時間,同一位置 2. 兩種關系: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 3. 解題思路 1. 分析運動狀態 2. 畫示意圖和VT 3. 求臨界條件 4. 利用公式和圖像解題 【課后反思】 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內容組織充實,重點突出,結合多媒體動畫教學,有效突破本課難點,幫助學生提高吸收率。 當然,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高中物理教學問題,比如黑板角標的字太小,后排學生看不清楚等。還應注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容量配置,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和探究機會,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