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二中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繼王一川以世界唯一滿分獲得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后,包括石敬哲在內的五名中國國家隊隊員在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得金牌。
自2018年以來,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在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連續四次獲得金牌。
閃耀的榮譽背后隱藏著什么“秘密武器”?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石敬哲:
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獎
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獎
入選國家隊
第3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銀獎
第3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上海賽區) 一等獎
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上海賽區) 三等獎
護送至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
每天午飯和晚飯后,我都會去圖書館學習40分鐘
小學六年級,石景哲開始參加物理競賽。起初,他的水平不是一流的,但隨著學習的深入,石敬哲對物理的興趣越來越濃,成績也逐漸提高。初中三年級,石敬哲在上海初中物理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從高一獲得全省第三名,到高二獲得全國銀牌,再到入選中國國家隊,在高三獲得國際奧林匹克金牌,石景哲的物理成績每年都在提高。“我不認為我的天賦是最突出的,我是通過努力慢慢成長起來的。”談到成就的“秘訣”,石敬哲是這樣總結的。
和許多數學、物理競賽的“神”一樣,石景哲極為自律——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
每個周末,石景哲都會思考一周中要學習或鞏固哪些知識點,然后給每天分配任務;每天午飯晚飯后,他都會去圖書館學習40分鐘左右,看似時間不長,但六七道題他能聽透,久而久之中學生應用物理競賽,時間不少。
無論知識多么簡單,他都聽
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由立陶宛主辦,受疫情影響,本次競賽以線上區域考試的形式舉行,來自7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學生參加了比賽。
去年11月至12月和今年6月至7月,石景哲兩次參加清華大學賽前訓練營。第一階段,隊員們學習了四大力學等高校的物理知識,第二階段是完全按照正式比賽的要求進行模擬實題訓練。考試前,國家隊學員已經練習了十多套理論和實驗題。
在石敬哲看來,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理論題比較簡單,實驗題比較難。兩個實驗題都需要將平板電腦連接到待測焊接元件的電路板和測量電路上,然后使用專用的APP來記錄和處理數據,學習使用APP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這兩個問題都比較大。
中國物理奧林匹克教練、特約物理教師、中學高級教師范曉輝表示,比賽分為兩天,19日實驗題,休息一天,21日理論題。實驗題略顯難度,其中一道考察學生對實驗設備的運用,石敬哲發揮得不是最好,但他很快調整了心態,理論題取得了比較高的分數。
在教練眼里,石敬哲是一個非常腳踏實地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無論知識點多么簡單,他都聽得很認真,基本功扎實;你可以認真反思錯誤的問題,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剛進校的時候,成績不是一流的,但他的學習目標和計劃,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地趕上他。此外,他與同學的關系非常好,同學們的幫助和鼓勵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石敬哲說,在高三的這三年里,范曉輝老師會分階段對物理競賽組的每一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中學生應用物理競賽,教我們如何改進學習方法,如何彌補自己的短板。方顯發老師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關鍵時刻與我溝通,幫助我調整狀態。
玩游戲收集模型玩具,物理之神同時學習和玩耍
作為物理“神”,石景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是“書”,他也有很多課外愛好。例如,玩游戲和看電視劇。此外,他還喜歡收集變形金剛和高達模型等玩具。
學與玩沒有錯,石景哲把功勞歸功于中國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良好的學習環境。“二中物理競賽組有很多優秀的學生,我們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一個團隊共同進步。”
記者了解到,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連續獲得四枚金牌。到目前為止,學校在過去30年中獲得了30枚國際比賽的金牌。
二中一向重視基礎學科頂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就物理組而言,小班授課、跨年級講課等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選擇,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此外,金牌精神的傳承是二中的優勢。看到學長學姐們奪得金牌,接下來的幾批同學們都會非常受鼓舞和自信。高年級學生經常給低年級學生提問講課,傳授經驗,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這或許是二中能夠超越自我,繼續創造輝煌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