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甘肅慶陽市一名叫李毅的女孩從8樓跳下。視頻顯示,樓下不少圍觀群眾在歡呼,“跳,快跳”。媒體收集到的朋友圈截圖證明,圍觀群眾不僅在現場歡呼,還在朋友圈發(fā)文稱,“終于有人真的跳樓了,要跳就跳,動作要果斷,別給警察添麻煩了。”
尤為讓人心碎的是,19歲女孩李某儀患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抑郁癥,而是和兩年前被班主任吳某厚猥褻有關。兩年來,這個女孩承受了一個人所能遭遇的一切惡行:被老師猥褻、學校的消極處理、心理咨詢師不專業(yè)造成的二次傷害,以及最后在準備結束生命時遭到圍觀者的嘲笑和攻擊。
很多人把慶陽事件和魯迅在《吶喊·序》中描述的經歷相比較,大家感嘆一百多年過去了,有些中國人還是那么麻木。魯迅筆下的“看客”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冷漠”,他們不知道革命的意義魯迅筆下的看客,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有人被殺,只想吃別人的血。
但慶陽自殺事件不同,這里的“看客”最重要的不是冷漠或麻木,而是高興和狂歡。他們知道自殺意味著什么,但別人的死亡并不能喚醒這些看客的同情心。在這樣的自殺場景中,這些“看客”已經從底層的冷漠者變成了心滿意足的“消費者”。因此,我們看到他們會要求“自殺”更快更干凈,就像他們在商場消費一樣。
魯迅筆下的“看客”是被動的,完全無能為力的。但網絡時代的看客行為卻是主動的,他們有一種權力幻覺,似乎有一種獨特的心理機制,讓他們不被他人的痛苦所困擾。他們的內心狀態(tài)是個謎,或許可以成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課題:一個人如何能如此平靜地面對他人的痛苦?
這些慶陽人的行為,是標志性事件。但從根本上講,慶陽人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壞、更冷漠。慶陽發(fā)生的事情,在中國任何一個縣都有可能發(fā)生。我不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普遍人性”,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心理的黑洞,讓少數人“生而為人”的底線明顯滑落。
其實魯迅筆下的看客,類似的事情在網絡上屢見不鮮。北京女孩費拓圖被高利貸騷擾后自殺未遂被救,受到不少人質疑;三位90后在QQ群里約定自殺。其中一位自殺女孩的家長登錄孩子賬號后,發(fā)現有網友前來質疑“你為什么自殺沒成功?”;有人將狗扔死,網友對其惡搞、騷擾、恐嚇。該男子嚇得割腕“還命”……那些狂歡的網友,心里怎么會有一絲憐憫呢?
如果說網絡沒有催生出新的人性,那么它至少集中了人性中的某些惡。面對如此大量的惡意匯集,面對人人只想發(fā)泄而不顧后果的環(huán)境,脆弱的人們該如何生存?雖然我們沒有證據證明青陽的圍觀者也是網絡暴力的施暴者,但從已經曝光的朋友圈內容來看,他們至少是類似之人。
慶陽警方已采取行動,拘留了多名圍觀者。他們是否加速了女孩自殺,或者影響了消防員的救援,還有待進一步調查。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應依法確定。此次事件反映出的整個社會心態(tài)的癥狀也需要認真對待。
6月20日,甘肅慶陽,一女生患抑郁癥后從百貨大樓8層跳下。視頻顯示,多名圍觀者在樓下喊“怎么還不跳”,“把驢都熊栽倒了”,最終女孩跳樓身亡。媒體獲悉,一些起哄者及發(fā)布視頻者已被拘留,警方目前還在繼續(xù)摸排。
6月20日,甘肅慶陽一19歲女生李某奕跳樓身亡。據了解,李某奕跳樓與兩年前被班主任吳某厚猥褻有關。李某奕的父親李明(化名)表示,當時學校給過他一個35萬的賠償協(xié)議,但是協(xié)議里要求他放棄其他訴訟權利,“我不可能簽這個屈辱的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