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高二第二年級物理知識點整理#】高中物理學起來難,難就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處出現的“臺階”。這個臺階存在于物理教材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等方面。?無優考網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中第二學期物理知識點匯總》,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1. 高二下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上)
1.焦耳定律
1、定義:電流流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導體的電阻和通電時間成正比。
2、意義: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電熱。
3、適用條件:任何電路。
2. 阻力定律
1、電阻定律:在一定溫度下,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本身的長度成正比,與導體的截面積成反比。
2.意義: 電阻的確定公式提供了一種測量電阻率的方法。
3、適用條件:適用于厚度均勻的金屬導體和濃度均勻的電解質。
3.歐姆定律
1、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I與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
2.意義:確定電流的公式提供了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
3、適用條件:金屬、電解質(不適用于氣體)。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2. 高二下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下)
勻速加速直線運動定律:
1.速度:勻加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系:vt=v0+at
注意:一般我們取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當物體加速時a取正值,當物體減速時a取負值。
(1)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初速度與末速度的平均值;
(2)物體做勻速加速運動,在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與終速度的平均數;
2、位移: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s=v0t+1/2at
注意:當物體加速時,a取正值,當物體減速時,a取負值;
3.推理:2as=vt2-v02
4. 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之差等于位移;s2-s1=aT2
5、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前1秒和前2秒內,位移與時間的關系為:位移比等于時間的平方比;第1秒和第2秒內,位移與時間的關系為:位移比等于奇數比。
3. 高二下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三)
1. 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Vo=0):W=EK或qU=mVt2/2,Vt=(2qU/m)1/2
2.帶電粒子以速度Vo進入均勻電場,垂直于電場方向(不考慮重力影響)的偏轉 準平面 垂直于電場:勻速直線運動L=Vot(在帶等量異號電荷的平行板中:E=U/d) 拋射運動 平行于電場:初速度為零的勻速加速直線運動d=at2/2,a=F/m=qE/m
筆記:
(1)兩個相同帶電金屬球接觸時,電荷分布規律是:不同種類的電荷先被中和后均分,同類電荷的總量被均分;
(2)電場線始自正電荷,終至負電荷。電場線互不相交。切線方向為場強方向。電場線密集處場強強。沿電場線方向電位越來越低。電場線與等勢線垂直。常見電場中電場線的分布必須熟記。
(4)電場強度(矢量)和電勢(標量)均由電場本身決定,而電場力和電勢能還與帶電體所帶電荷的數量及正負電荷有關;
(5)靜電平衡時,導體為等勢體,其表面為等勢面。導體外表面附近的電場線垂直于導體表面,導體內部總場強為零。導體內部不存在凈電荷,凈電荷只分布在導體外表面上。
(6)電容單位換算:1F=106F=;
(7)電子伏特(eV)是能量的單位,1eV=1.6010-19J;
(8)其他相關內容:靜電屏蔽/示波器、示波器及其應用等。
4. 高二下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 第四部分
1.電流強度:I=q/t{I:電流強度(A)高中物理靜電平衡,q:t時間內通過導體截面的電量(C),t:時間(s)}
2.歐姆定律:I=U/R{I:導體電流強度(A),U:導體兩端電壓(V),R:導體電阻(Ω)}
3.電阻、電阻定律:R=ρL/S{ρ:電阻(Ω/m),L:導體長度(m),S:導體截面積(m2)}
4.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I:電路中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R:外電路電阻(Ω),r:電源內電阻(Ω)}
5、電功與電功率:W=UIt,P=UI{W:電功(J),U:電壓(V),I:電流(A),t:時間(s),P:電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電熱量(J),I:通過導體的電流(A),R:導體的電阻(Ω),t:通電時間(s)}
7.純電阻電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總功率因數、電源輸出功率、電源效率:=IE,Pout=IU,η=Pout/{I:電路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U:電路端電壓(V),η:電源效率}
9. 電路的串并聯 串聯電路(P、U與R成正比) 并聯電路(P、I與R成反比)
電阻關系(串聯、并聯、反串聯) R串聯 = R1 + R2 + R3 + 1/R 并聯 = 1/R1 + 1/R2 + 1/R3 +
電流關系 = I1 = I2 = = I1 + I2 + I3 +
電壓關系 = U1 + U2 + U3 + = U1 = U2 = U3
功率分配 = P1 + P2 + P3 + = P1 + P2 + P3 +
10. 歐姆表測量電阻
(1)電路組成
(2)測量原理
將兩表筆短路后,調整Ro,使表針充分偏轉。
Ig=E/(r+Rg+Ro)
接上被測電阻Rx后,流過電表的電流為
Ix=E/(r+Rg+Ro+Rx)=E/(R+Rx)
由于Ix與Rx相對應,所以它可以表示被測電阻的大小。
(3)使用說明:機械調零、量程選擇、歐姆調零、測量讀數{注意檔位(倍數)}、換至關閉檔位。
(4)注意:測量電阻時,應斷開原有電路,選擇量程使指針位于中心附近。每次換檔時,應將歐姆表短路,并調至零位。
11.伏安法測量電阻
電流表內部接法:電壓指示:U=UR+UA
電流表外接方法:電流指示數:I=IR+IV
測量值Rx = U/I = (UA+UR)/IR = RA+Rx>R為真;
測量值Rx = U/I = UR/(IR+IV) = RVRx(RV+R)
選擇電路條件Rx>RA[或Rx>(RARV)1/2]
選擇電路條件 Rx
12、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限流、分壓連接
限流接法:電壓調節范圍小,電路簡單,功耗低
容易調整電壓的選擇條件是Rp>Rx
穩壓范圍大,電路復雜,功耗大
方便調整電壓的選擇條件Rp
5. 高二下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 第五部分
通電方式
物體帶電的方式有三種:摩擦帶電、接觸帶電、感應帶電。
(1)摩擦起電:兩種不同物體的原子核結合電子的能力不同高中物理靜電平衡,當兩種物體相互摩擦時,結合電子能力較強的物體會獲得電子而帶負電,結合電子能力較弱的物體則會失去電子而帶正電。(正負電荷的分離與轉移)
(2)接觸起電:帶電物體缺少(或過剩)電子,當帶電物體與不帶電物體接觸時,不帶電物體會失去(或獲得)電子,導致不帶電物體因缺少(或過剩)電子而帶正電(負電)。(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3)感應起電:當帶電物體接近導體時,導體中的自由電子會向帶電物體移動或遠離帶電物體。(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三種帶電方式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電子的轉移,使電子過剩的物體(部分)帶負電,電子不足的物體(部分)帶正電,電子轉移過程中,總電荷量不變。
=推薦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