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
2017年全國高考理科綜合試卷(北京)化學試題堅持展現學科特色,注重思維過程,以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為載體,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創新出題方式,綜合性強,力求做到全面考查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素養。試題主要特點如下:
突出人的道德教育
重視價值整合引領
化學是一門與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材料、醫藥、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考試題目緊扣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分展現化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通過化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化學問題,認識到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關注化學和社會的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增強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和服務社會的志向。
比如第6問題體現的是古絲綢之路貿易商品中的化學知識;第9問題是2017年中國化學家在能源化學、催化等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第11問題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碘伏消毒劑;第25問題是一種治療膽結石的藥物羥甲基香豆素的合成方法;第26問題是一種“第三金屬”鈦的冶煉中間產物四氯化鈦的制備與提純方法;第27問題是一種汽車尾氣處理的最新技術進展。
滲透綠色化學理念
傳達使命感和責任感
當今科學進步對社會影響日趨顯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日漸深遠。因此,在教育中強調科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試題多處融入了能源應用和“綠色化學”等概念,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善用科技,關注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在學業中形成更為廣闊的學術和社會視野。
例如第26題以高純四氯化鈦的制備方法為背景,采用節能措施實現高純鈦的冶煉及廢氣回收后再處理;第27題以柴油機尾氣中的NOx污染物為背景,以化學處理工藝為材料,介紹了兩種消除尾氣污染物的新技術——SCR和NSR,并在題目中概括了兩種技術的基本原理,傳遞了綠色化學的理念,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豐富的測試素材
呈現主題特征,關注思維過程
試題內容涵蓋了生命、材料、環境、能源和信息科學等領域,反映了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發展的最新成果,試題涵蓋背景廣泛,很好地體現了化學學科門類齊全的特點,同時注重與傳統和最新最先進技術的結合,將學科內容立體化呈現。從這些豐富生動的試題載體中抽取出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不同復雜程度、結構差異性的實際化學問題,考察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素質,凸顯對化學專業核心能力的綜合考核。
如第7題是關于Ts的,Ts是2016年IUPAC命名的四個新元素之一,體現了元素周期表的最新進展;第8題是關于不同物質相同原理的分析,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方法案例。
第十題是同一物質的不同性質分析,要求學生通過呈現二氧化硫基本性質的實驗現象,分析判斷二氧化硫的性質及隱含的反應原理。
第12題為濃硝酸分解反應的實驗推斷,要求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實驗條件的比較分析,得出邏輯上正確的結論,考察學生的思維過程。
雖然25題是關于一個陌生的有機化合物的合成,但學生可以根據給出的信息,通過正向和反向推理相結合找到突破點,設計出一條簡單的有機合成路線。
第26題引入了一種新穎的提問方式,通過完成兩個連續精餾塔的工作情況,考察學生對真實生產過程的充分理解和在吸收新信息的基礎上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
第27題以尿素溶液中尿素含量的測定為例,考察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理解以及反應原理內在定量關系的把握西城區高中物理教材,通過同位素示蹤實驗,更全面地考察學生對所給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反應機理的推斷能力。
學科特色鮮明
重點展現探索過程
2017年高考化學試題充分體現了化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特點,大部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以化學實驗為背景,試題在真實情境中展示化學實驗過程,同時創造性地安排題目,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試題注重化學實驗情境的創設,在化學實驗的背景下提問。
例如,測試題注重創設實驗情景,在實驗過程中提出問題(第26、27、28題),或以實驗為背景考察學生觀察、分析、推斷實驗現象的能力(第10、12、27、28題),或以真實實驗室探索為背景,引導學生對復雜多因素現象進行把握和推理(第12、28題)。第12題以濃硝酸分解反應實驗情景為推理線索,以高中核心物質間反應為知識載體,選項要求考生通過對實驗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推理結論的思維過程。
2017高考化學綜合試卷
對我們的一些啟發
2017年北京高考化學試題總體上具有積極向上、教育性強、有思想性、過程性、發展性、實踐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給我們今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帶來一些啟示,充分發揮高考的教育功能和積極引導作用,凸顯其在一線教學中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一是在化學教學中應關注與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有關的問題,滲透“綠色化學”“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思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在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中的巨大貢獻,并認識到化學的價值。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要盡可能以實際問題解決作為教學背景,更加注重知識的針對性、知識的應用性、知識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價值。
三、以學生成長和終身發展為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注重思維過程的展示、反思和評價,把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作為培養思維品質的根本途徑。
在今后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融入更多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內容貝語網校,引導學生真實地感受、體驗和探索,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化學問題,關注化學的前沿發展,注重細節處理和實證意識,讓化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提高知識和能力,更能培養思想、方法和品德修養,有利于學生化學核心能力的培養。
評審專家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 李福剛
賈同改 東城區教師培訓中心高級教師
邵丹 西城區教育培訓學院高級教師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冷東暉
順義區教育研究與師資培訓中心高級教師 李向紅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特級教師吳衛東
文字 |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生物學
2017年高考理科綜合試卷(北京)生物學試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選材具有時代性,引導考生關注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關注科學發展前沿,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深度參與社會和科學實踐。試題在對考生理性思考、探究創新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的同時,也力求發揮選拔培養創新人才的作用,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立德樹人
滲透核心素養評估
試題設計緊緊圍繞我國科學家的科學貢獻和國家發展理念西城區高中物理教材,引導學生重視科學研究、關心生態保護,樹立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試題的教育導向。
例如,綜合科學考試第31題以瘧疾的發病機理和我國科研人員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研究為背景,不僅宣傳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還進一步介紹了我國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將我國科研人員在青蒿素作用機理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發揚光大,弘揚了科學精神,傳遞了文化自信。綜合科學考試第3題以我國科研人員進行的生態學研究為背景,在考查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凸顯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助于考生深化對“綠色”理念的理解,樹立生態意識。
生物科學素養是考生評價的重要維度,考試題目以真實、新穎的科學研究為題材,全方位考察考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知識水平,展現核心學科素養。
例如綜合科學測試第29題強調科學探究這一核心素養,第30題則側重考察理性思維能力,第31題則更注重考察人生理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延續京考風格,重點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
該試卷較好地延續了近幾年北京生物學考試的出題風格,從能力概念、試卷整體結構到整張試卷的難度把控都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
關鍵能力的考查可以從一個重要的層面對考生進行科學的評價,考試題目圍繞理解力、應用力、批判性思維、創新力四大關鍵能力分層設考,層層考查,形成對考生的科學評價和合理區分。
例如,選擇題主要考查理解和應用能力,非選擇題則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考查能力,逐步由考查理解和應用能力過渡到考查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各試題的能力測試均進行了整體設計,突出了對各科目重點能力的層層考查。
考試題目系統全面地考查了學科必備的知識點,充分考慮了考生12年基礎教育的積累,力求用較少的題目數量最大程度地覆蓋學科必備的知識點。
例如,綜合科學考試第一題以學生必做的觀察實驗為主,不僅考查顯微鏡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操作,還對比了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結果,是學習生物學必備的知識。
新的生物學測試場景
堅持能力本位,注重知識應用
2017年生物學考試在繼續強調基礎性、綜合性的同時,出題更加注重體現應用性、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使得考試不僅在內容選擇上更加“寬泛”,而且要求“廣泛”地進行知識應用與能力的整合。
1.適用性
考試題目突出生物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所選情境或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或涉及人體健康和生命機制,題目設計強調應用和實踐,希望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綜合科學考試第30題以玉米育種新技術為考試背景,考察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設計遺傳育種方案,培育優質玉米新品種。該題目讓考生體會到要靈活運用遺傳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實踐問題,激發考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和熱愛,對中學教學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2.創新
試題采用大量開放式問題,引導考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展示創新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例如第29題(3)就是一道典型的體現創新性的題目,這道題通過要求考生設計實驗方案,分層次考察考生的創新能力,這種題型意在引導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激發學生今后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批判性思維
考生運用科學、嚴謹的書面表達方式回答問題,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體現,也是有利于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品質之一。
例如第29題(3)③和第30題(2)③就是體現批判性思維題型的題型,通過呈現綜合的分析過程,讓考生在論證和評價過程中的批判性思維得到充分體現。
評審專家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 景林海
喬文君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
西城區教育培訓學院高級教師 趙靜秋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 劉忠烈
順義區教育研究與師資培訓中心高級教師喬秀琴
北京市昌平一中高級教師周有祥
文字 |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物理
2017年高考理科綜合試卷(北京)物理試卷整體難度適中,反映了物理學科本質,貼近高中物理教學實際,符合當前高中課程改革和考試評價改革的要求。
該試卷體現了“立德育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指導高中物理教學和高校選拔人才;該試卷以物理核心素養作為考試主線貫穿始終,重視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突出對物理關鍵能力的考查。
與往年試卷相比,2017年北京物理考試試卷在難度、題型、結構等方面繼續保持穩定,并在穩定中尋求創新,在試卷難度結構、題材選取、出題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適度創新。
回歸教材,引導教師鉆研教材,教學中注重教材,讓學生讀教材
高中物理理論經典而系統;物理教材使用時間長、修訂多次,語言簡練準確,內容豐富成熟。命題組從教材中提煉命題材料,意在引導教師在教學和備考中重視教材的使用,加強對教材的深入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教材、研究教材、思考教材。翻看2017年物理試題,絕大部分題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成績統計顯示:12道物理試題中,有7道題目直接出自教材,總分超過80分,占試卷總分的近70%。這些材料要么來自教材正文,要么來自教材中的練習,絕大部分題目都來自教材。 兩個版本的教材都涵蓋了內容,兼顧了教材版本的特點,同時也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
考試題目體現了物理學的本質特征
注重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試題突出物理學的本質——思維與實踐的聯系,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從新穎的物理情境中發現物理問題,提出研究思路或解決方案,并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進行推理和論證。
例如,第20題結合物理學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給出了無線電波干涉信號用于飛機著陸導航的物理場景。這個場景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抓住“兩根天線都發射”波長為 的無線電波這一事實,發現干涉發生在兩根天線分別發射的 的干涉和 的干涉中,而不是 的干涉中,從而得出結論。
問題24:考試首先給出實際應用——發電機和電動機,先建立兩個簡化模型——導體棒在磁場中的運動,問題首先從能量的概念出發,然后從微觀的角度,讓學生探究洛倫茲力在能量轉換中的作用并提出研究思路和解決方案,搭建合適的物理模型,并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進行推理和論證,進而得出結論。
考試題目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相關
凸顯道德教育的價值
“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是物理課程的重要理念,2017年北京高考物理試題注重結合當代中國重大科技成果,展現我國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增強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第18題以我國2017年初研制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器大連光源為題材,考查學生在微觀場中估算分子電離所需能量的能力,題材新穎、貼切,引導學生關注“大國的重型武器”。
第24題既考查了發動機的原理,又考查了電動機的原理。發電機和電動機很常見,但你很可能沒有深入思考過它們的物理原理。這類考題引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關注生活、聯系實際。它和電動機只有一個字母的差別,但能量轉換的形式不同。這類考題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整合,以及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
考試題目側重考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試卷全面涵蓋了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物理概念,重點考查對重要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刻理解。例如,第13題以水分子的熱運動為背景,重點考查對分子熱運動及其影響的理解;第19題重點考查對自感和自感現象、電路結構、成因的深刻理解;第15題重點考查對簡諧運動圖像和規律的理解,以及從圖像中提取信息來描述振子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
試卷考查的是概念體系的構建,例如第24題以能量的概念為基礎,以電動機、發電機為背景,要求學生通過計算解釋洛倫茲力對自由電荷在能量轉換中的作用。
此外,試題還重點考查具體物理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及其守恒定律,如題18、23、24。
考試題目采用真實情景和特定任務
強調關鍵能力
高考物理試卷歷來注重能力的考查,2017年北京物理考試通過真實的物理場景和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運用科學方法、展現科學的思維過程,突出考察模型構建、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和創新等關鍵能力。
重點考察學生是否能結合具體情況,建立并應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問題17要求學生建立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圓周運動的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分析能否根據已知條件推算出地球的質量。例如,問題20建立并應用兩束無線電波的干涉模型,問題23建立并應用粒子在α衰變后在磁場中做圓周運動的模型,問題24建立并應用發電機和電動機模型。
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得出結論或解釋現象。這是由物理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物理學習的要求。例如,第14題是根據一束光經過玻璃磚后分成兩束單色光的現象,推斷兩束光的頻率關系;第19題是根據斷電時自感和通電時自感的實驗現象,推斷電器元件的電阻關系和電流關系。
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在新穎復雜的情況下,運用物理學的視角,如物質概念、能量概念、運動與相互作用概念等來分析、解決問題,是否具有較強的可遷移性。α衰變場景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核反應過程中的質量數、電荷數、動量、能量、質能關系等守恒定律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也是對守恒定律思想的集中考察,守恒定律思想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化學、生物等其他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具有跨學科性,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是學生未來大學學業和終身學習必須掌握的東西。
試卷難度適中,出題梯度及呈現方式安排得當,有利于區分學生。
與往年相比,今年中考試題比例有所增加,加大了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深層次理解的考查力度,對中學物理教學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題目設置梯度合理,通過構建合適的臺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學習成果。例如第22題,第一題考查電場力的概念,很基礎;第二題考查力平衡的問題,學生基本都能做到;第三題進一步考查曲線運動和動能的規律,學生經過思考基本都能解答。
考試題目在問題情景設置上比較全面,出題方式靈活多樣,全面考察不同層次的能力。如第24題以發電機、電動機為材料,融入類似機構的問題,出題方式靈活多樣。第二題中的第一個子題要求學生通過定性的畫圖來作答,直觀生動,同時為下一個題的順利解答做了鋪墊;第二題則要求學生在第一題的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分析、解釋。它不僅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還考察物理建模等更高層次的能力。同時,第24題也很好地體現了類比、對比、宏觀與微觀相統一等科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價值,更好地體現了試卷的教育功能。
評審專家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 張玉峰
北京市匯文中學高級教師 張果
丁慶紅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校高級教師
宋詩偉 北京 20 高級教師
朝陽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 張春麗
北京市潞河中學高級教師 張曉
文字|北京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