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排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便于測量力臂大小;杠桿的左端偏高,使杠桿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偏高的左端移動.該同學在掛上鉤碼后再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2)第1次實驗: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1.5N×10cm=1N×L2,∴L2=15cm.
第2次實驗: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1N×20cm=F2×10cm,∴F2=2N.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F1的方向垂直于杠桿時,力臂才在杠桿上.如圖,F1傾斜拉動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不在杠桿上,所以動力臂L1讀取錯誤.
本實驗中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避免實驗次數過少,導致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便于從中尋找規律.
故答案為:(1)水平;左;左;錯誤;
(2)①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5 10 1 15
2 1 20 2 10
3 1 20 1.5 10 ②L1不是F1的力臂(或此時力臂不能直接在杠桿上讀取);
③測量多組數據便于歸納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