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就把高三的題刷完了,還順手拿了個全國金牌。


這并非是段子哦物理競賽書籍,這的的確確是第42屆物理決賽成績單之上最為刺眼的三行字呢,這三行字表明前三名全部都是05后呀,當中年紀最小的竟然才僅僅15歲呢。
有的人呀,歡呼著所謂的“神童時代”,有的人呢,小聲嘀咕著“拼爹游戲”,而更多的人呢,只是盯著屏幕發愣,心想:自家小娃畫張電路圖,都能畫成迷宮那樣,人家其他人居然已經把量子計算寫進簡歷里了 。
先別急著焦慮,把鏡頭拉遠。
177塊金牌當中,湖北獨自拿下7張國家隊船票,上海有6張,江蘇和浙江兩省合起來又拿走了一半 。
往黃河以北去看,僅僅只有北京這兒有零零星星的一點兒,河北的情況就更讓人覺得尷尬了,明明手里握著7塊金牌,然而卻沒有任何人能夠躋身進入前50的集訓名單之中。
石家莊二中的老師苦笑:“我們像高考考680卻忘了填志愿。
為什么南方像開掛?
錢是最直白的答案。

去年,有一個省份是湖北,它給物理競賽投入了一億兩千萬,還建設了十八個實驗基地 ,而京津冀這三個地區加起來總共才有十五個 。
杭州的情況更為夸張,今年索性將競賽班下沉至初中階段,在初二時便發放高中講義,其官方名稱稱作“2+4”,換種說法就是物業經理人,提前鎖定六年的賽程安排,當別人尚處于起跑的階段時,他們已然直接步入彎道了。

再說家庭外掛。
排在前10名的人員之中,有8個人,他們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是在大學從事理工教學工作的,吃晚飯的時候,在飯桌上閑聊的內容就是,今天實驗室的激光器又燒壞了一塊晶體。
在小時候聽睡前故事的時候,其他人聽的是《小熊維尼》,而他們聽的是《費曼物理講義》漫畫版 。
資源像雪球,從上一代滾到下一代,越滾越瓷實。
那普通娃是不是直接躺平?
也不一定。
那位沒進入國家隊的河北程同學,被清華“攀登計劃”錄取,競賽金牌折算為95分,如同高考直接增添一道助力。
北大采取的方式更為直接,從明年起始,金牌得主便能夠用來置換兩門選修課程的學分,如此節省下來的時間,已然足以為開展一場戀愛提供條件。

最有趣的是新玩具——AI陪練。
教練將選手的歷次實驗數據,喂給了模型,三分鐘之后,生成了一份“易錯熱力圖”,能讓誰在哪一步出現手抖的情況,清晰地顯現出來。
廣州二中果斷地將量子實驗室遷入中學,下一屆決賽會在他們操場緊鄰處舉辦物理競賽書籍,主場優勢被寫入章程。

歸結到底,競賽領域早就不再是那個“熬夜去刷題”的處于蠻荒狀態的時代了,而是那種把資源、政策以及技術相互疊加起來的精于計算的游戲。
低齡化只是表象,背后是提前三年的系統布局。
希冀著突圍,要不家里存有礦,要不學校擁有鏈,要不自身切實能夠將波函數描繪得出奇精彩 !
屏幕前的你,如果正在給娃倒牛奶,不妨想想:
明天早上遞給他的,是又一沓模擬卷,還是一塊能拆裝的電路板?
答案沒有標準,但時間窗口確實在悄悄合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