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發展是以社會、人與環境的協調和統一為特征的發展,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正成為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糧食問題共同成為世界共同關心和亟須解決的問題。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和環境問題的日趨突出,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只偏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保護,人類最終會因環境惡化而難以生存。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意識”已成為衡量一個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要培養具有高標準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勞動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必須培彎辯雀養對未來生存環境的高度責任感,這也是當今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課程改革是埋早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它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點,它與其它課程具有等價性和互補性。因此,如何實現與其它課程的有機滲透、有效互補,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厚實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底蘊,促進課程改革穩定、健康、有效的開展,是一個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決的緊迫課題。
3、我校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環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構建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的學校課程”課題已被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同時,我校的研究性學習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4、物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導下,以學科教學為背景,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學校構建開放的、多元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校物理教研組,曾先后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學等方面作過一些研究,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
環境教育——即環境科學的教育。環境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內容豐富,體系龐雜。本課題主要側重于環保意識以及物理學科中直接或間接蘊含著的環境知識的教育。
2、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本課題所指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不是唯一)體現學生對在物理學科中所學到的環境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目標
1、初步整理物理學科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
2、摸索物理學科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使學生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對物理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明顯提高,物理學習的方式有明顯轉軌,物理學習的主體潛能得到較好的開發。
(二)內容
1、著重研究高中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知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集點”的主干內容,以及如何開展科學合理、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
2、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物理學科教學有效互補,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品質的全面提高。
3、如何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這一本質特征,以避免陷入“為活動而活動”的誤區,真正讓學生通過每一次灶叢綜合實踐活動,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捂出新道理,從而積聚良好的環保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操作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
教師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功能,重在指導和監控,并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在實踐中通過發揮自身影響力和示范作用加以有效調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實踐主題的微觀操作功能,使實踐活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活動主持人必須善于將兩種不同的功能加以整合,以形成集約力量,產生集約效應。
2、個性優化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主要是自主性、充分性、合作性創造性和開放性。既要讓學生充分戰士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實實在在地受到思想感悟、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又要能在和諧的合作中保證實踐活動的良性運作,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讓各個綜合實踐活動群體整體優化,各種個性的學生獲得最佳組合。
3、課程化策略
按照課程建設的要求,從課程設置、課程評價標準,結合總課題的要求,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進行整體構想,力求構建起比較規范的校本課程。
4、機制生成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無疑能聚集學生的“視點”、“興奮點”,具有“激趣”、“凝思”、“啟智”、“捂理”的神奇功效,但要真正實現“生成性”,還必須把學生的行為過程演化為一個遞進、擴展、生成的過程,即讓學生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不斷反思,不斷感悟,這就要建立起反饋、激勵、考評、展示等一系列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確保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達到應有的效果,從而使活動全過程全方位得到動態平衡并得到波浪式發展。
五、研究過程
(一)確定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構建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1、全面梳理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的內容,包括直接的、間接的、蘊含的,按不同年級
整理成冊。
經濟發達地區在環境方面有那些熱點問題,社會各界對這些熱點問題的認識,環境主管部門在環境保護上的基本理念和總體要求。(問卷調查題目,共20個小題,見附件一。)
3、在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的基礎上,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并與物理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雙向性、互透性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4、按學期具體部署各班級的綜合活動內容,并采用招標制、自由組合制等方式,把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落實到實處。
(二)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方案見附件二
公益性活動出版編寫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版報
清除校園內的白色垃圾
組織愛鳥周、世界環境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植樹節、科普周紀念宣傳活動,
太倉市區汽車尾氣污染調查
現行熱水器的缺點和未來熱水器的展望
灶具的演變
太倉綠化情況的調查
參觀環保檢測站
參觀華能發電廠
參觀醫院放射科
實驗性活動紫外線對植物的影響
材料保溫性能的研究
生活中共振的應用和防止的研究
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制作性活動水“火箭”的制作
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制作
六、值得思考的問題
1、培養學生生態環保意識,教師首先要樹立牢固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能站在更高的標準上,對教育與教學進行精深獨到的思考,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2、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綜合性較強,在環境教育中將各學科截然分開已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要多學科合力培養才能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