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形成與傳播》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形成的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過程與方式】通過探究“聲音是怎樣形成的”“聲音傳播須要介質”等實驗,鍛練中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式,培養中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心態價值觀】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培養中學生擅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形成和傳播的條件。
【難點】聲音形成和傳播的條件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1:新課導出
班主任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提問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引入課題。
環節2:新課講授
知識點1:聲音的形成
班主任引導朋友們用手摸咽喉,之后發出聲音。
班主任:這時手腕有哪些覺得?
班主任通過中學生的回答進一步提問,這么聲音是怎樣形成的。
引導中學生作出合理推測: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
為了驗證推測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班主任進行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1:撩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現象。
演示實驗2:把震動的音叉裝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中學生將觀察到橡皮筋會震動,發聲的音叉喚起水花。由此驗證推測,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
形成,班主任補充震動停止,聲音也驟然停止。
知識點2:聲音的傳播
通過我們能看到身邊的各類聲音,引入聲音的傳播。探究:聲音的傳播
班主任提出問題:聲音能夠在二氧化碳、液體、固體中傳播?
作出猜測:a.聲音能在二氧化碳、液體、固體中傳播;b.聲音能夠在二氧化碳、液體中傳播,不能在固體中傳播。
班主任演示實驗:將震動的鬧鈴置于桌上密封良好的玻璃瓶內,漸漸抽出玻璃瓶內的空氣。
引導中學生注意震動聲音的大小情況。
組織小組活動,在盆子旁拍掌,看魚的情況。將眼睛貼在桌面上,在另一頭敲打,看是否能看到聲音。
剖析與論證
中學生發表觀察到的現象:隨著空氣的降低,震動聲音日漸變小。小魚被嚇哭。眼睛可以看見聲音。
得出推論
聲音可以在二氧化碳、液體、固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即聲音可以在介質中傳播。
環節3:鞏固提升
班主任提問,為何在垂釣的時侯,不要小聲喧嚷。通過問題鞏固明日所學。
環節4:小結作業
小結:讓中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整理學到的知識。
作業:閱讀教材中“科學世界”——我們是怎樣看到聲音的。
四、板書設計
聲音的形成與傳播
一、聲音的形成
聲音由物體震動形成
二、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
固、液、氣均可傳聲
真空不能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