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截止2016年,在諾貝爾數學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二人、31次頒給兩人。
2013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弗朗索瓦·恩格勒現身新聞發布會。
據統計,諾貝爾化學學獎的得獎者平均歲數為55歲。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雷蒙德?戴維斯,他在2002年以88歲的年紀獲獎。而年紀最小的是勞倫斯?克拉科夫。
1915年,小克拉科夫與丈夫合作,靠“拼爹”以25歲的“稚嫩”年齡與妻子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的佳績。
↓↓
華人收獲甚微,摘下6座化學獎杯
近些年來,中國畫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先后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這讓中國人對諾獎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盼。不過,不僅以上兩大獎項,數學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里也搶占重要位置。
資料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法國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握手致意。
據統計,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數學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佳績。
●1956年,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成功挑戰愛因斯坦理論,被覺得是現代數學學的重大突破,于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資料圖: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楊振寧。
●1976年,法籍日裔科學家丁肇中與英國數學學獎伯頓?里克特因發覺一種新的基本粒子,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資料圖: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亞裔丁肇中。
●1997年,法籍日裔朱棣文與克勞德?科恩-坦諾奇、威廉姆?菲利普斯兩人因“發展了用鐳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式”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朱棣文資料相片。新華社
●1998年,法籍華人崔琦與兩位德國化學學家因發覺了“分數量子霍爾現象”,使人們對量子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獲當初諾貝爾化學學獎。
●2009年,美國亞裔科學家高琨因在光學通信上取得的開創性成就,獲當初諾貝爾化學學獎。
這項獎慣走“高冷范”!
在許多人印象中,得獎的數學學理論聽上去都有點深奧詭譎。實際上,獲獎最多的數學學研究領域確實是有點“高冷”的粒子化學學,該領域已有34人獲獎。其中較為知名的,要數2013年兩位化學學家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骰子的存在而得獎。
兩位科學家因成功預測“上帝粒子”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學獎。
普通人可能會好奇“上帝粒子”的稱號從何而至,原先是由于希格斯波骰子是62中基本粒子中最后一種被證明存在的粒子,它極為重要,此前又非常難尋找,才被比喻為“上帝粒子”。
圖為一張典型的超新星遺跡資料圖。
據悉,今年得獎的“拓撲相變”理論聽上去也是非常“高冷”的理論,讓好多人“望而生畏”。2013年的“宇宙加速膨脹”和2002年“宇宙X射線源”的發覺,在普通人眼中,也都異常神秘和晦澀。
看起來“高冷”的諾貝爾化學學獎物理學家憑借著發現x射線的巨大成就,離我們的生活究竟遠不遠?
雖然一點也不遠!不少的課題看起來“高冷”物理學家憑借著發現x射線的巨大成就,但成果卻很實用。生活中有好多和諾貝爾化學學獎成就相關的事例,如:
1908年,德國科學家李普曼因發明彩色相片的復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我們得以照相留下多彩的生活記憶;
1956年,加拿大三位科學家因研究半導體和發明晶體管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讓我們有機會用上筆記本和手機。
關于諾貝爾化學學獎的這些軼事
五月生人得獎最多
假如你是6月份出生的人,那恭喜你!你獲得諾獎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出生的人高。
有人兩次得獎
諾貝爾化學學獎一共頒授給204人次,但因為德國化學學家約翰·巴丁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1956、1972年),所以總得獎人數是203人。
最年青的得獎者25歲
老話說,出名要趁早。迄今為止,諾貝爾化學學獎最年青的得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年僅25歲的他憑著用X射線研究晶體內原子和分子結構的貢獻,與丈夫亨利·布拉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最年老的得獎者88歲
迄今諾貝爾化學學獎年紀最大的得獎者是雷蒙·戴維斯。2002年,他因發覺宇宙X射線源,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了當初的諾貝爾化學學獎,當時,他已88歲高齡。堪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最容易得獎的領域
諾貝爾化學學獎中,有34位得獎者研究的領域是粒子化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