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光學變焦最好的手機,索尼即將發布了1III和5III兩款智能手機爆款,后者定位低端旗艦,前者則是中低端。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1III和5III的潛望式變焦鏡頭,官方聲稱是“世界上第一款瞬時手動對焦的可變式望遠鏡頭”,可以在等效70mm~105mm的焦距,也就是3x~4.4x之間進行無縫切換。
而兩款手機的介紹界面顯示,它們的變焦鏡頭是“一個長焦模組中包含了兩種焦距”。一般情況下,智能手機的鏡頭通常只有一個光圈,并且索尼卻做到了一個鏡頭里包含兩個標頭。
智能手機里的“二合一變焦”?
須要注意的是,按照官方演示視頻,1III的潛望式可變變焦鏡頭,并非在3x~4.4x之間“平滑對焦”,而是直接切換。簡單點來講,就是兩個標頭,而非連續光學防抖。
單從官方宣傳圖來看,索尼1III的潛望式可變變焦鏡頭,應當是采用了兩段式的某種機械結構,只容許兩個固定光圈。這樣做的用處在于相比兩組潛望式鏡頭,單個富含兩個光圈的潛望式鏡頭,可以幫助手機節約一定的內部空間。
小雷認為,1III這顆潛望式鏡頭的炫技成份可能會更多一些,只是官方宣傳詞用的夸張了,讓人誤以為是連續的光學防抖,俗稱平滑防抖。
蘋果不是早已在11系列上實現了三顆鏡頭連續的平滑對焦嗎?不是,根據蘋果官方的說法,11Pro/ProMax支持最高兩倍光學防抖,也就是說0.5x~1x是連續光學防抖,1x以上的為數碼防抖。
理論上來講,索尼1III的潛望式變焦鏡頭,從3x瞬時切換到4.4x確實屬于光學防抖,但不是連續的光學防抖。
索尼作出了真正的“光學防抖”手機?
眾所周知,專業單反是通過伸縮結構來實現光學防抖的(改變鏡頭化學焦距),不過,這些方案的缺點也很顯著,那就是容積太大,須要占用大量內部空間,所以并不適用于手機。其實三星在2014年將這些單反方案移植到了自家手機,實現了真正的光學防抖,而且因為單反模組太大,與智能手機的纖薄化相違逆,最終這套方案被三星廢棄。
那是不是可以將伸縮結構內嵌到手機的鏡頭模組內呢?可以,而且解決方案仍然不夠完美。以夏普的內伸縮式光學防抖模組為例,通過單個鏡框在模組內部運動伸縮,實現了3倍的光學防抖,雖然可以將其倒入手機中,但整個模組還是太高,這也就意味著要么將手機做厚,要么鏡頭模組變得愈發突兀,設計失衡。
為了增加內伸縮式光學防抖模組的高度,廠商們研制出了潛望式光學防抖模組,即在鏡頭末端降低一個45°的鏡框,并將整個模組平行放置在手機里。
與市面上的光學防抖手機不同,索尼1III的潛望式鏡頭,在未使用算法和裁剪的情況下,通過改變焦距實現了一個鏡頭兩個光圈以及真正的光學防抖。
智能手機影像新思路
不可證實的是,這次索尼1III的影像設計思路還是挺有意思的光學變焦最好的手機,雖然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哪家手機廠商采用了這些光學防抖方案。
在索尼1III問世之前,市面上的光學防抖無非就兩種:無損光學防抖和混和光學防抖。
無損光學防抖上文我們早已講過了,這兒簡單介紹下混和光學防抖,說白了就是借助多個光圈的鏡頭進行裁剪。通常情況下,混和對焦起碼須要兩個單反配合,但因為三顆鏡頭的傳感和象素都不一樣,所以要利用單反算法來實現。
而索尼在潛望式結構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二次整修,通過改變鏡框化學焦距,實現了單一鏡頭的光學防抖。
不過,機械結構有一個很顯著的惡果,那就是使用壽命。舉個反例,智能手機的后置升降結構殺死了短發、水滴、挖孔等異型屏,除了提升了手機的屏占比,還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并且隨著使用次數降低,后置機械機構會漸漸老化,最終結果就是出現故障,未能使用。
所以,如今還不清楚索尼這個帶有機械結構的潛望式鏡頭,是否存在使用壽命問題。
從好的方面來看,索尼的這套光學防抖方案,單顆攝像頭便可以實現光學防抖,而現今的2倍光學防抖是通過雙攝像頭來實現的。
總結
對于智能手機來說,連續光學防抖完全是可有可無,由于可以通過單反算法進行填補,但是普通用戶也不在乎,雖然她們日常使用連續光學防抖的頻度并不高。
索尼這套潛望式光學防抖方案,還有很有待挖掘的空間,例如一個潛望式鏡頭是否可以加入更多的光圈,除了限于兩個?假如可以,這么未來的智能手機也許就不須要配備多顆鏡頭,一顆潛望式鏡頭即可覆蓋所有光圈。
另外,智能手機的定義是便攜,自然是做的越纖薄越好,索尼這套潛望式光學防抖方案正好符合這一屬性,希望其他廠商也可以學習一下,或則與索尼合作,讓這套方案顯得愈發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