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波動性
1.粒子的波動性
1924年,德布羅意推想:自然界在許多方面是對稱的,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則實物粒子或許也有這種二象性。在這樣的推想下,德布羅意提出假設:實物粒子和光一樣,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用能量ε和動量p來表征實物粒子的粒子性,用頻率ν和波長λ來表征實物粒子的波動性,那么,對光適用的關系式也適用于實物粒子。即:
這種與實物粒子相聯系的波后來稱為德布羅意波,也叫物質波。
2.對德布羅意波的理解
(1)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宏觀物體運動時,看不出它們的波動性來,但也有一個波長與之對應,例如飛行的子彈的波長約為10-34m,這個波長實在是太小了。
(2)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特殊規律,一切微觀粒子都存在波動性;宏觀物體也存在波動性,只是波長太小,難以觀測。
(3)對于光,先有波動圖像(即頻率和波長),其后在量子理論中引入光子的能量和動量來補償它的粒子性。反之,對于實物粒子,則先有粒子概念(即能量和動量),再引入德布羅意的概念來補充它的波動性。
物質波的實驗驗證
1.實驗探究思路
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現象,如果實物粒子具有波動性,則在一定條件下,也應該發生干涉或衍射現象。
2.實驗驗證
1927年戴維孫和G.P.湯姆孫分別利用晶體做了電子束衍射的實驗,得到了如圖所示的衍射圖樣,從而驗證了電子的波動性。他們為此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的建立
1.量子力學的建立
(1)普朗克黑體輻射理論、愛因斯坦光電效應理論、康普頓散射理論、玻爾氫原子理論以及德布羅意物質波假說等一系列理論在解釋實驗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2)在以玻恩、海森堡、薛定諤以及英國的狄拉克和奧地利的泡利為代表的眾多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描述微觀世界行為的理論被逐步完善并最終完整地建立起來,它被稱為量子力學。
2.量子力學建立的意義
量子力學的創立是物理學歷史上一次重要革命。它和相對論共同構成了20世紀以來物理學的基礎。
量子力學的應用
1.量子力學推動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發展。
2.量子力學推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學的發展。
3.量子力學推動了固體物理的發展。
粒子的波動性
概率波
不確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