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事例
實驗器材:額定電流為2.5V的小燈泡(正常點亮時內阻約為6Ω)、滑動變阻器(“10Ω2A”)、兩節新干電池、開關、電線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連接電路時,必須接通開關; 圖A所示的物理圖中的不當連接是。
(2) 合上開關后,若出現下表所述現象,請填表。 可能的原因:
(3) 排除故障后,當聯通滑塊P到達一定位置時,電流指示如圖B所示,如果要檢測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應將滑塊P移動到(選擇填入“左”或“右”)聯通,使電流表讀數為 ,電壓表讀數如圖C所示,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 。
2.答案分析與方法歸納
實驗原理:中學數學實驗題可分為探究式實驗和檢測式實驗兩類。 探究式實驗的原理多是用一種現象來反映被探究的數學量與其他化學量之間的關系,在探究過程中常采用控制變量法。 例如,在探究電壓通過導體所形成的熱量的影響時,可以通過溫度計讀數的變化來論證所形成的熱量。 類似的實驗證明了思想的轉變。 對于檢測實驗,實驗原理大多是一種表達方式。 例如,測量物質密度的原理是ρ=m/v,測量速度v=s/t,測量浮力P=F/S,測量功率P=W/t,測量內阻R=U /I,所以對于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原理是P=UI。
實驗步驟: (1) 中學熱科學實物圖的連接過程有三點:首先,控制電路通斷的開關必須處于斷開狀態。 二是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起到保護和調節作用的滑動片必須處于最大阻值才能保證電路的安全,所以也會從這個角度提出一些問題:閉合開關、電壓表、電壓表有指示,燈泡不亮是什么原因? 答案是接入電路的滑動變阻器阻值太大,小燈泡達不到發光功率。 三是關于儀器電阻的選擇。 電流表的阻值是根據小燈泡的額定電流選擇的,電壓表的阻值是根據額定電流和內阻或額定電流和額定功率來估算正常時通過的電壓來確定的照亮。 以本題為例,額定電流為2.5V的小燈泡物理測小燈泡電功率,正常點亮時內阻約為6Ω。 根據I=U/R,小燈泡正常點亮時的通過電壓約為0.4A,所以應該選擇0~0.6A的阻值,本題答案是阻值選擇錯誤電壓表。
(2)表題為電路故障分析。 在小學數學中,電路的故障是漏電和斷路(開路)。 漏電分為電源漏電和家電漏電。 電源漏電是將電源的兩端直接或間接用電線連接起來,中間沒有經過任何家用電器。 這樣比較危險,容易造成電源損壞; 連接家用電器的兩端,電壓總是走最短路線,不經過家用電器。 如果家用電器不工作,則視為漏電。
開路是指電路的某一部分斷路,沒有電壓通過,家電不能正常工作。 例如,電路開關沒有閉合,電線某處斷了,家電的接頭松動等。 其次,電流表測量小燈泡兩端的電流,所以現象1,電流表無顯示,但電壓表有顯示,燈也亮,說明電流表開路。 現象二:燈不亮,電壓表無讀數,但電流表有讀數,說明電路中的小燈泡壞了。
(3)當聯通滑塊P到達一定位置時,電流指示為2.7V,小燈泡正常發光對應的電流為2.5V。 這時,小燈泡兩端的電流要減小。 根據U=IR,減小U,若內阻R不變,則只能減小電壓I,若減小電壓,則只有在總電流不變的情況下,電阻才能減小,即滑動調整滑動變阻器片以減小阻值,滑動片應遠離下端子。 向左調整。 調整過程中,耳朵一直盯著電流指示。 當電流指示恰好達到2.5V時,電壓表的指示為0.4A。 根據檢測原理,P=UI=2.5V×0.4A=1W。
三、考點總結
高中數學對這個實驗的要求很高物理測小燈泡電功率,是每年高考的高頻考點之一。 涉及的知識包括熱的基礎知識,也是對中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考驗。 根據這幾年的期中考題分析,考試的方面基本歸納為:一原則(P=UI),二注意(開關關,滑動變阻器的滑塊為最大值),三選(電壓表阻值選擇,電壓表阻值選擇,滑動變阻器阻值選擇),四處理(電路圖或實物圖補充,電路故障分析,滑動變阻器調整,額定功率估算)。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聯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