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分開安排,工作量會比較大,但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讓尖子生“吃好”,讓一般生“吃好”,讓學困生“吃好”4。在物理作業的設計中,2.5%的人選擇了(A、計算題、B、繪圖題),75%的人選擇了B,22.5%的人選擇了C。在覺得繪圖題有難度的學生中,認為初中物理的一些題型,很多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點困難,覺得試題難的人綜合能力比較弱,每天作業中出現的試題都有一定的綜合性5、你的作業完成狀況是(每天按時A,B,偶爾沒完成的67%,30%選擇B,3%選擇C。由此可見,大多數人學生可以按時完成作業。 如果他們經常沒能完成作業,那一定取決于老師對他學習態度的監督。 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 6.你喜歡什么樣的物理作業(A、簡單題B、綜合題17%、開放題28%、40%選擇B、55%選擇C、55%的學生喜歡做拓展題開放性題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它遠遠高于簡單題和綜合題,一般來說,簡單題都是單個知識點,可以說是這個知識點的直接應用,無需轉身。 17%的學生喜歡做簡單的題,開放性題有些發散性思維,有一定的挑戰性,大部分學生更喜歡有挑戰性的題。
有些學生之所以不喜歡開放性問題,是因為這些學生對開放性問題沒有想法,也不愿意思考太多。 7.當你完成作業時初中物理開放題,你有什么感覺? (A. 39%有成就感;B.進一步增強了自信心;54%選擇B;7%選擇C。每天做作業時,最大的收獲是一種獨特的成就感,這是由于自己自己的努力。這樣一來,你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強。繼續這樣下去,你一定會有所收獲。8.你的作業批改得怎么樣了?(A、B、C級,80%的評論者,而選C的 15%的作業批改包括了這三個,我覺得三者結合起來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我們現在正在嘗試改革作業,怎樣才能讓作業改革不那么正式,更有效呢?關注作業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永遠不要把打分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目的。每個分數都必須有分量和意義。”對于學生布置的作業,我不僅給它們打分,還經常寫下激勵性的話語。此外,我們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追求多元化,允許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 9.你認為物理作業應該如何設計才能提高自己? 統計問卷后,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布置靈活的作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 從總體調查結果來看,當前的教學現狀還存在一些不適合學生發展的地方。 教師的觀念需要改變,教學方法也需要改變。 它需要改進。 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學物理作業的設計,有效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通過學習、借鑒、探索和實踐、總結,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教學實踐的好途徑和方法,既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又能減少學生的負擔。 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你可以逐漸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快樂。 三、對未來研究課題的思考 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作業內容日益封閉、僵化,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的實際活動和社會生活。 操作方法、手段、技巧日趨單一,注重標準化、統一操作程序,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評價忽視對學生發展的教育和激勵作用。 傳統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作業,它已經成為老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 作業的目的和內容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重復和模仿,而忽視了學生的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在作業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作業本身的客觀性,而低估了人的主觀作用。 學生、老師之間缺乏真正的互動,缺乏對作業的情感態度。 有些老師在作業中追求整齊劃一,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作業過程是學生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想生成和體現過程。 也就是說初中物理開放題,學生的問題、困惑、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和需求都應該成為作業的增長點。 作業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主要實踐中消除困惑、解決或產生問題、滿足需求、創新知識、展示自我。
應試教育下,作業演變成了“補充教學”、“強化教學”,自然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無助于學生的真正成長,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 新課標在作業要求中指出: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學以致用的規律。 學生只有在練習作業時,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達到最高點。 因此,做作業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加深理解、鞏固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形成技能的過程。 它不僅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過程。 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創新能力的過程。 基于這一理念,作業還應融入生命意識,“注重學生生命意識的發展”,注重學生精神、品質、人格的健康成長,從而體現出其獨特的人文精神。 當作業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當作業成為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被迫的任務時,我們的作業設計就是教學的成功實施,就是我們新課程理念的真正體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中,我們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中物理作業教學的設計: 1、靈活——體現選擇性和自主性。 2.開放性——拓展學習空間。 3.長期——注重增長型積累。 4. 生活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5. 多樣性——發揮作業評價的激勵作用。 本次問卷調查達到了預期的調查目的。 我們堅信,在高等教育學會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的課題一定會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