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是通往結果的道路。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如何改變命運,還是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
高考無疑是中國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關卡,它對一個人的命運有著明顯而重大的影響。 每一次高考,總有一些尖子生脫穎而出。 這些人無疑是“別人家的孩子”最耀眼的代表。
當考試成績公布時,高考狀元們的頭頂都會有光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 看來他們已經走上了光明的人生之路。
然而,2010年北京高考理科狀元李泰波卻經歷了一條不尋常的升學之路。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2010年北京高考狀元的李泰波被稱為“德才兼備的領袖級人才”。
然而,在當年申請高考之前,他申請了美國排名前20的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中的11所,其中包括哈佛、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 沒想到,11所學校全部拒絕了他的錄取。 申請。
但尖子生就是尖子生。 他并沒有因為申請失敗而被打敗。 他參加了高考,最終考了703分。 當年他是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
然而,除了狀元的稱號之外,多年來李泰波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身份,那就是“被美國11所知名大學拒絕的中國考試狀元”。
教師眼中的“領軍人才”
李泰波出身于北京的一個特權家庭,接受了比普通人更好的教育理念。 從小到大,他都被父母視為別人的孩子。 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興趣廣泛。 他從繪畫到彈鋼琴,樣樣精通。
小學位于北京市豐臺第一小學。 該校被評為全國知名學校,環境和教育一流。 在這里,李泰伯學到了很多東西,成績在同齡人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很多老師的認可和贊揚。 六年很快過去了,他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眾所周知,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中學。 多次在馬里蘭大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高中排名中名列第一。
李泰波所在的人民大學附中一班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盡管他們只是中學生,但他們已經在各種比賽中獲得了獎牌,并在重大賽事中獲得了第一名。
李泰波曾任班長、學校志愿者領隊、校學生會、年級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主席。 他參加過無數的社會活動。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沉憲章更是稱贊他是德才兼備的領袖級人才。
母親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李泰波愛好廣泛北京理科狀元,包括音樂和藝術。
作為一名尖子生,他的學習成績自然不用說。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學習好就一定意味著其他方面的不足。 然而,李泰波的經歷證明,他確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
在李泰伯看來,自己理想的閱讀方式應該是與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相結合的。 在校期間,為了讓學生拓展思維,李泰波甚至和老師一起開設了模擬聯合國選修課。 在這門選修課中,李泰波也展示了他對當今政治環境和國家問題的獨特見解。
引起廣泛的公眾爭議
高三時,他主動放棄了考入北大數學系的機會。 “當我獲得推薦資格時,我對未來并沒有明確的規劃。此外,我認為年輕人應該經歷更多的挑戰,我有信心接受挑戰。” 李泰波曾這樣解釋過自己的選擇。
但他卻因為一件事情,成為了人們討伐的對象。 他一一拒絕了北大的申請,而是向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11所世界名校遞交了申請,并在托福和SAT考試中取得了令人羨慕的高分。 然而,令李泰波驚訝的是,盡管他取得了如此優異的成績,卻沒有學校錄取他。
于是,這個曾經萬眾矚目的驕傲男人,一下子就變成了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 原本夸獎他的聲音,突然被諷刺的話語所取代。 甚至很多人都說李泰波就是其中之一。 海外信徒的典型代表。
但事實上,李泰波的很多同學都講述了他的經歷。
當李泰波決定出國時,他已經進入大二下學期了。 他的申請時間非常有限。 同時,他申請的哈佛、耶魯等11所學校都名列世界前茅。 另外,他只申請了全額獎學金,所以這種情況被拒絕也很正常。
美國名牌大學的本科項目每年只招收少量國際學生,國際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微乎其微。
曾經的高考狀元現在在哪里?
隨后,他在高考中取得了703分的高分。 在物理老師的指導下,李泰波填寫了清華大學電子系的申請表。 他相信北京理科狀元,未來,科技可以造福人類。
在經歷了被11所名校拒絕的挫敗感后,李泰波在清華大學學習了一年,大二時前往香港大學。 一年后,當他詢問麻省理工學院是否可以接受交換生時,學校直接邀請他這樣做。 轉讓申請。
李泰波成功從香港大學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雙學位。 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我還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為交換生學習了一年。
對于李泰波來說,這是他人生中關鍵的一年。 在英國劍橋,他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感受到了另一種職業的沖擊。 他意識到計算機作為工具可以給醫療領域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2017年碩士畢業后,他順利進入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和哲學雙博士學位。
李泰波的求學之路在外人看來或許是一條奮斗之路,得大于失。 然而,“非魚,怎知魚之樂?” 如果他的思想和做法與常人一致的話,也許我們也不會。 我知道有這么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結論
李泰波最可貴的就是他有一顆堅強的內心。 “不幸”成為公眾人物后,他并沒有遭受別人的批評和冷眼,陷入了無意義的猶豫和焦慮。 相反,他堅定地克服困難,在自己的學術道路上砥礪前行。
然而,并不是每個被貼上類似標簽的年輕人都能像他一樣勇敢和堅持。 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理解、支持和鼓勵,才能掙脫外界偏見為他們筑起的繭。
李泰伯的經歷不僅是一個讓人讀后眼睛一亮的傳奇故事,更應該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 我們做出的輕率判斷和給年輕人貼上的標簽的影響不容低估。
我們當然不希望年輕人被訓練成“高分低能力”的閱讀機器,但粗暴地給不懂的人貼上這個標簽絕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