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教學內容“靜電場”是整個電磁學的開始。 包含了很多基本概念,為后續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鋪墊。 與之前的知識相比,本章概念更多、規則更多、結論更多。 很多,同時又很抽象,一些基本概念如電場等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少。 因此,本章的研究是整本教材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我們認為教師在本章教學中應努力做到知識與方法并重,注重“過程”目標的落實,注重“情感”目標的體現,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社會實踐和現代技術。 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本章知識,而且對以后物理概念(如磁場、磁感應強度等)的建立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大有裨益。
現將我們的教學過程總結如下。
1.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
在講授本章之前,我們對新舊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比較。
[新]第1章
1電荷及其守恒定律
2 庫侖定律
3 電場強度
4 電勢能和電勢
5 電位差
6 電位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7電容器和電容器
8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原創)第13章
1.庫侖電荷定律
2、電場強度
3.電場線
4、靜電屏蔽
5、電位差電位
6. 等位面
7、電位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8、電容器的容量
9.帶電粒子在均勻電場中的運動
10、靜電的利用和預防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新舊教材的知識內容變化不大。
與舊教材的主要區別在于關于電勢能、電勢、電勢差的知識線索不同。通過深入比較和
研究表明,我們認為這本新教材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完善靜電學方面的知識鏈。 這體現了新教材更加注重“過程”目標落實的理念。
新教材知識鏈:
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們認為新教材所體現的知識線索更加符合人類的認知過程。 也許老師們已經習慣了過去教材的教學順序,但從更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角度出發,我們仍然采用新教材的教學順序。
2、注重科學方法的教學
本章要注重科學方法的教學,其中最突出的科學方法是類比法。
類比:是將不尋常的、未知的事物(研究對象)與平常的事物通過聯想進行比較的一種邏輯推理。
熟悉的事物(類比物體),然后根據兩個物體之間的某些相似性或相似的屬性,從已知物體的某個屬性推斷出未知物體有對應的屬性。
新教材中知識線索的設計也非常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類比。
重力場
重力所做的功與路徑無關,只與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有關。
可以引入重力勢能的概念; 當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減??; 當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增加
靜電場
電場力所做的功也與路徑無關
還可以引入靜電勢能的概念; 當電場力做正功時,電勢能減??; 當電場力做負功時,電勢能增加
比較
相似
聯想
< ="w" ns ="urn:--com::word" />① 根據靜電場與引力場的相似性,可以利用因果類比推導出靜電場的一些性質,如下所示:
②類比電場強度的定義,得到電勢和電容的定義。
電場強度
電場力與測試電荷在電場中某一點所經歷的電荷量的比值與測試電荷無關。
E=F/q
電勢能
測試電荷的勢能與電場中某一點的電荷量之比與測試電荷無關。
φ=Ep/q
比較
相似
聯想
③教材中其他一些典型類比:
等勢面與等高線的類比; 電容器和水容器的類比,以及電容器和水容器的橫截面積; 帶電粒子垂直進入電場后的偏轉運動與水平拋擲運動的類比。等等
除了類比之外,本章還融入了比較、等價、情境對稱、反證等思維方法,這也需要教師注意。
比較:就是找出被比較對象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比較的作用是對事物進行確認和識別,對事物進行分類,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總結。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準確掌握知識,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進行比較。 深入比較應該比較相似中的差異、差異中的相似,有助于我們認識自然規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 本章的比較教學包括:電場力與電場的比較、點電荷與粒子的比較、萬有引力與庫侖定律的比較、偏轉電場中帶電粒子運動與平面投影運動的比較等。在庫侖定律的教學中,我們還專門布置學生比較萬有引力與庫侖定律的異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然規律。
3. 實施科學探究
我們主要在這幾個地方嘗試探究式課堂教學。
1.電場強度概念的探索性教學
設計過程是
第一步:創設情境并提出研究主題
①. 電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 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客觀存在,有能量、有動量。 那么,我們如何了解它的特點,找出它的“脾氣”呢?
②. 電場最基本的性質是什么? 這對我們的研究問題有什么影響?
③. 將電荷放入電場中。 通過研究電荷上的應力,您可以確定電場的特性。 那么,對于電場中放置的電荷有什么要求嗎? 我可以隨機找到一個帶電物體并將其放入電場中嗎?
④. 電場中各點的電場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如何描述電場強度? 要求學生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看看他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第二步:做出假設并設計研究計劃
請學生猜猜電場中各點的強度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應該設計什么樣的方案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驗進行一些初步的定性研究(如圖所示),然后利用點電荷的電場進行理論研究。
第三步:收集證據并證明假設
具體結論不再贅述。
電場強度是“電場”章節中的一個重要基本概念。 在教學設計上,一方面,不需要期望學生通過一節課就完全了解電場強度。 本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建立電場。 強度的概念,認識到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強度的物理量,是表達電場本質性質的物理量。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會逐漸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另一方面,采用教師指導下的科學探究教學方法,充分研究和探索教材中的科學探究要素,根據學生的認知,將科學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由于電場強度的概念非常抽象,單純采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或者讓學生討論、探索,可能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在設計上述方案時,采用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探索的教學方式。 方法是用來實施教學的。 學生圍繞任務開展激烈的智力活動,體驗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提問、嘗試、思考、對話獲得探索經驗,對建立電場強度概念的過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2.等位面探究式教學
類比等值線提出等勢面的概念后,我們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等勢面的特性,并要求學生嘗試畫出均勻電場、點電荷、等電位的等勢面。電場相等。 異質電荷等勢面的近似分布。 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等勢面。
3、示波器管原理研究
與原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中對示波器原理的介紹是以教材思考和討論的形式呈現的。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4、重視示范實驗作用,加強物理知識的應用
本章內容整體比較抽象,學生感性認識較少。 因此高中物理電場,構建物理定律和概念是困難的。 嘗試做一些演示實驗,直觀地展示抽象問題,這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介紹幾個演示實驗:
1、電場線分布實驗。 (附圖片)
有機玻璃板內部高中物理電場,有許多細小的毛片隨機懸浮在蓖麻油中。 靜電傳感器(萊頓瓶)用于向發片施加電場。 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毛片從無序轉變為有規律。 整個過程安排。
2、電容充放電演示
先用電池給電容充電,然后通過它給發光二極管放電。 可以觀察到二極管閃爍,讓學生對電容的放電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介紹雨花臺中學電容器充放電實驗示范。
用兩個塑料杯,外面用錫紙包裹起來,形成一個電容器。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給電容器充電
充電后,請兩名學生用手觸摸電容器的兩塊極板,體驗放電過程。本實驗置于
課程一開始不僅能迅速激發學生學習電容器的興趣,還能了解電容器的結構和存儲。
它的功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強物理知識的應用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上提出:高中物理課程應當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這樣一段話:高中物理課程的內容應選擇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聯系,體現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 引發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將這一概念體現到考試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出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 本章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閱讀材料包括:《靜電復印》、《密立根實驗——電子電荷的測定》、《范德格拉夫靜電加速器》等。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仔細閱讀,不要只需閱讀所有內容即可。 并通過了。
【高中物理電場教學的思考】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教學的反思07-02
高中物理教育教學的反思05-14
[精]高中物理教學的反思06-13
高中物理教學的思考[推薦]06-13
高中物理教學的反思[熱門]06-12
高中物理復習教學的反思05-19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總結05-21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樣本05-21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論文05-21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案例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