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測量與誤差”講座
1. 關于教材
本小節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小節的內容,本小節的主要內容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需要分成兩節課講解,第一節課講解長度和長度測量兩個知識點,本小節為第二節課。學生在前面的課程中學習了觀察和測量,對這兩個物理探究的基本技能有了基本的了解,需要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另外,本課是第一次學習誤差初中物理模型圖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抽象的物理概念,需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總結能力。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使用適當的工具來測量時間;
2. 知道測量有誤差,并且誤差和失誤之間是有區別的。
【流程與方法】
1、學會通過日常經驗粗略估計時間,具有初步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習如何使用秒表,學會使用簡單的時間測量工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測量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
使用測量工具正確測量時間
【教學難點】
錯誤與失誤的區別
2. 學習情況
學生對物理比較陌生,經過上一課的學習,對物理產生了一定的興趣,能夠使用工具測量長度,這對本節課的學習很有幫助。但是本節課有知識轉移,測量時間,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需要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一步理解。最后,誤差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需要設計實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誤差與誤差的區別。
3. 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本課程要求運用多媒體演示、實物展示、實驗探究、講授啟發等多種教學方式,將抽象的事物轉化為直觀的感受,讓學生在古今人計時方法的對比中感受到科學發展的魅力,培養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4. 談談教學過程
第一步:介紹新課程
直接引入:引導學生回憶所認識的鐘表,思考古代和現代的計時方法是否相同,直接引入主題。
第二節 新課程教學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答古人可能利用太陽或影子計時,現代人則利用鐘表計時,教師讓學生知道時間和長度都是需要測量的量,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時間是否有像長度一樣的單位,如果有,應該有什么單位。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時間的單位,如天(days)。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國際單位中的基本時間單位——秒,以及秒的符號。在學生了解時間單位后,進一步拓展時間單位,如小時、分鐘等,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它們的換算關系。
老師組織學生小組之間互相提問、計算轉換、檢查作業物理資源網,然后走上講臺在小組間分享學習成果。
老師提醒學生回憶課前提出的問題,展示日晷的圖片,展示沙漏的模型,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古人用來計時的工具,了解科技發展的過程。老師還展示了石英鐘、電子表、機械秒表、電子秒表,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發展的魅力。
組織學生通過進行用秒表測量時間的小實驗,學習秒表的使用方法。學生測量時間后初中物理模型圖片,說明學生測量的時間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有誤差,引導學生理解誤差和錯誤是有區別的。
步驟 3:合并摘要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主要內容,總結從古代到現代我們測量時間的工具,補充學生的成果。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過程性評價。
第四步:作業設計
練習:課后練習;
想想看:查找資料并計算一天等于多少秒。
5.黑板設計
時間測量與誤差
1. 古人的計時工具:日晷、沙漏、漏壺
2.現代人的計時工具:手表、鐘表、機械表、秒表、電子表
3.時間單位:國際單位制:秒()。符號“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