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鵬飛
地域: 湖南省 - 常德市 - 桃源縣
學校:桃園縣馬鬃嶺鎮中學
1 類
第一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初中物理人民教育2011課程版
1.1 教材及學習情況分析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新《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這一節:“能根據生活經驗估算長度和時間,能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使學生了解一些初步的測量知識,如用步長估算教室的長度等?!遍L度和時間的測量是生產、生活技術中最基本的測量,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測量,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必備基礎。在生活中,人們認為這兩個測量是最簡單的測量,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習慣于憑感覺去判斷,這種做法很難準確,有時甚至是錯誤的。這一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正確使用儀器,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是這節課的重點。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生活體驗,嘗試以學生身邊的實物為材料,探究長度、時間的測量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等能力,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的效果,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總結歸納的能力。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因此很容易掌握。但學生剛開始學習物理,缺乏對自然現象定量研究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這部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了解測量的必要性。教材首先給出兩幅圖,讓學生先觀察再測量,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從而介紹了使用測量工具或儀器進行測量的必要性。詳細而嚴謹的長度測量可能是八年級學生很少經歷的。在課堂上,要及時糾正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中的一些誤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會欺騙自己;測量結果往往會省略單位等。另外,長度的測量需要估算,而這部分內容在學生以往的經驗中是空白的,這也不容易讓學生理解,也是本部分的難點。
2.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
(1)能認識尺子、秒表并使用其進行測量,并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存在誤差,知道如何減少誤差,知道誤差與失誤的區別。
2. 流程與方法
(1)學會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地估計長度和時間。
(2)體驗和探索間接長度測量的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使用工具測量長度、時間并記錄結果,學生可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務實的作風,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認識尺子和刻度;(2)使用測量工具正確測量,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測量、正確記錄測量結果、以及誤差的概念。
4 教學過程 4.1 課堂安排:一小時教學活動 活動1 【講課】
問題介紹:
觀察課本第10頁的兩幅圖,第一幅圖中,帽檐直徑AB和帽子高度CD哪個更長?第二幅圖中,中??間兩個圓的面積是否相同?
問題:(1)目測的結果是什么?(2)用尺子測量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推廣新課程:
〈1〉長度單位
自學課本第10至11頁,與小學所學的長度單位相比,增加了哪些新單位?它們之間有怎樣的換算關系?
討論交流、總結:
1.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單位換算關系:
1公里=1000米=103米 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 1毫米=0.001=10-3米
1μm=0.=10-6m 1nm=0.=10- 9m
知識擴展:
閱讀課本第11頁“小信息”,了解“米”的確切定義:光在真空中以s為單位傳播的距離的長度定義為1m;閱讀課本第13頁“小信息”,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與物體之間距離的大小,形成感性認識。
〈2〉 長度測量
1.認識長度測量工具:讓學生說出他們所認識的長度測量工具的名稱,比如尺子等。然后老師展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尺子、卷尺、游標卡尺、千分尺螺絲)讓學生觀察。
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子”。
(1)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叫“一扎”。
(2)雙臂張開的長度約等于身高;走路時平均一步的長度;一根手指的寬度,等等。
3. 尺子的使用
(1)拿出尺子,仔細觀察,回答以下問題:
① 零位標記在哪兒?是否磨損?
②它的測量范圍是多少?
③其分度值是多少?
(2)用尺子測量長度的方法
學生活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一本物理課本和練習冊的長寬等,遇到問題老師會及時糾正,并要求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尺子。
綜上所述:尺子的正確使用方法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選、放、讀、記”。
①.選擇合適的尺子:實際測量時,刻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所需的刻度,然后選擇符合測量要求的尺子。
②.放置正確:直尺應放置正確,使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面應靠近被測物體并與被測物體平行,不得歪斜。較厚的直尺,應將直尺直立,使有刻度線的一面靠近被測物體。當零刻度線磨損時,應以其它清晰的刻度線作為測量起點。測量結果應等于末端讀出的刻度值減去測量起點的刻度值。
③、正確讀數: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線,并垂直于刻度面;除讀出分度值上面的數字(即準確值)外,還應讀出分度值下一位數字的數值(即估算值)。
完整記錄:指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字和單位。
3. 時間的測量
問一個問題:
你了解哪些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時間單位?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討論總結:(1)時間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秒”外,其他常用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鐘(min)。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1h=60min,1min=60s,1h=3600s
(2)計時工具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表;運動場、實驗室常用的機械秒表、電子秒表。
小組實驗:
①.練習使用秒表:如何啟動、停止、歸零;如何讀數字。
②.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需的時間以及1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摘要:機械秒表的外觀如下圖所示。
①.機械秒表表盤:
分鐘表盤:中間為小表盤,刻度范圍為15分鐘,整數分鐘之間有半分鐘刻度線;
秒表盤:外側大表盤有兩個范圍,0-30秒和30-60秒;
秒表盤的范圍確定為:當分表盤指針超出刻度的一半時,秒表盤讀數為30至60秒;當未超出刻度的一半時,秒表盤讀數為0至30秒。
②.讀數:分表盤+秒表盤,無估算。
③.啟動與停止:
A為開始/暫停鍵,B為歸零鍵。使用機械秒表前,必須先上緊發條,再按歸零鍵讓兩根指針指向“0”,然后按開始/暫停鍵開始計時。計時結束后,再按開始/暫停鍵停止計時,最后讀出時間數值。
〈IV〉,錯誤
提出問題:為什么測量值和真實值總是有差異?
老師講解:由于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測量者的差異,測量值與真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討論:減少錯誤的方法有哪些?錯誤與誤差有什么區別?
總結: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失誤與誤差不同:失誤是指不按照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進行操作,由于不正確的測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只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失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則是不可避免的。
摘要:你從本課中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嗎?
知識反饋: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檢查課堂學習成果。教師進行輪流輔導。
字體設計:
教學反思: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兩種測量方法,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還不能掌握正確讀數的估算方法。另外,部分學生在用科學計數法表達物體的長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這需要一定的練習和時間來加強和鞏固。
第一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課程設計 課堂記錄
第一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 課堂安排:1 課堂教學活動 活動 1 [講座]
問題介紹:
觀察課本第10頁的兩幅圖,第一幅圖中,帽檐直徑AB和帽子高度CD哪個更長?第二幅圖中,中??間兩個圓的面積是否相同?
問題:(1)目測的結果是什么?(2)用尺子測量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推廣新課程:
〈1〉長度單位
自學課本第10至11頁,與小學所學的長度單位相比,增加了哪些新單位?它們之間有怎樣的換算關系?
討論交流、總結:
1.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單位換算關系:
1公里=1000米=103米 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 1毫米=0.001=10-3米
1μm=0.=10-6m 1nm=0.=10- 9m
知識擴展:
閱讀課本第11頁“小信息”,了解“米”的確切定義:光在真空中以s為單位傳播的距離的長度定義為1m;閱讀課本第13頁“小信息”,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與物體之間距離的大小,形成感性認識。
〈2〉 長度測量
1.認識長度測量工具:讓學生說出他們所認識的長度測量工具的名稱,比如尺子等。然后老師展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尺子、卷尺、游標卡尺、千分尺螺絲)讓學生觀察。
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子”。
(1)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叫“一扎”。
(2)雙臂張開的長度約等于身高;走路時平均一步的長度;一根手指的寬度,等等。
3. 尺子的使用
(1)拿出尺子,仔細觀察,回答以下問題:
① 零位標記在哪兒?是否磨損?
②它的測量范圍是多少?
③其分度值是多少?
(2)用尺子測量長度的方法
學生活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一本物理課本和練習冊的長寬等,遇到問題老師會及時糾正,并要求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尺子。
綜上所述:尺子的正確使用方法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初中物理書長度,即“選、放、讀、記”。
①.選擇合適的尺子:實際測量時,刻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所需的刻度,然后選擇符合測量要求的尺子。
②.放置正確:直尺應放置正確,使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面應靠近被測物體并與被測物體平行,不得歪斜。較厚的直尺,應將直尺直立,使有刻度線的一面靠近被測物體。當零刻度線磨損時,應以其它清晰的刻度線作為測量起點。測量結果應等于末端讀出的刻度值減去測量起點的刻度值。
③、正確讀數: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線,并垂直于刻度面;除讀出分度值上面的數字(即準確值)外,還應讀出分度值下一位數字的數值(即估算值)。
完整記錄:指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字和單位。
3. 時間的測量
問一個問題:
你了解哪些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時間單位?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討論總結:(1)時間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秒”外,其他常用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鐘(min)。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1h=60min,1min=60s,1h=3600s
(2)計時工具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表;運動場、實驗室常用的機械秒表、電子秒表。
小組實驗:
①.練習使用秒表:如何啟動、停止、歸零;如何讀數字。
②.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需的時間以及1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摘要:機械秒表的外觀如下圖所示。
①.機械秒表表盤:
分鐘表盤:中間為小表盤,刻度范圍為15分鐘,整數分鐘之間有半分鐘刻度線;
秒表盤:外側大表盤有兩個范圍,0-30秒和30-60秒;
秒表盤的范圍確定為:當分表盤指針超出刻度的一半時,秒表盤讀數為30至60秒;當未超出刻度的一半時,秒表盤讀數為0至30秒。
②.讀數:分表盤+秒表盤,無估算。
③.啟動與停止:
A為開始/暫停鍵,B為歸零鍵。使用機械秒表前,必須先上緊發條,再按歸零鍵讓兩根指針指向“0”,然后按開始/暫停鍵開始計時。計時結束后,再按開始/暫停鍵停止計時,最后讀出時間數值。
〈IV〉,錯誤
提出問題:為什么測量值和真實值總是有差異?
老師講解:由于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測量者的差異,測量值與真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討論:減少錯誤的方法有哪些?錯誤與誤差有什么區別?
總結: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失誤與誤差不同:失誤是指不按照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進行操作,由于不正確的測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只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失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則是不可避免的。
摘要:你從本課中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嗎?
知識反饋: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檢查課堂學習成果。教師進行輪流輔導。
字體設計:
教學反思: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兩種測量方法初中物理書長度,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還不能掌握正確讀數的估算方法。另外,部分學生在用科學計數法表達物體的長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這需要一定的練習和時間來加強和鞏固。
標簽:1 節、長度、間隔、測量、課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