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學公式匯編
1、重力:G=mg(g隨海拔、緯度、地質結構而變化;當海拔變化不大時,常視為常數。)
2、胡克定律:F=kx(x為伸長或壓縮量,k為剛度系數,與彈簧原始長度、粗細、材質等有關)。
3、合力:F=(θ為F1方向與F2方向的夾角)。
①力的合成與分解均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②兩力的合力大小范圍│F1-F2│≤F≤F1+F2。
③合力的大小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某一分力。
4.物體在共向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凈外力為零。
F total = 0 或 Fx total = 0 且 Fy total = 0(正交分解法)。
① 如果三股不平行的力作用于一個物體,且達到平衡,那么這三股力必定有一個公共點。
② 當幾個共同作用的力平衡時,其中任何一個力的合力必定和其余幾個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如三個力平衡時,其中一個力必定和另外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摩擦公式??:
①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以其它角度垂直。
② 摩擦可以做正功、負功或不做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④靜止的物體會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會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1.滑動摩擦力F=μN。
①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等于G、或小于G。
②μ為滑動摩擦系數,它只與接觸面材料、粗糙度有關,與接觸面積、接觸面相對運動的速度、法向壓力N無關。
(2)靜摩擦力: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法向壓強無關。(最大靜摩擦力Fm與法向壓強成正比。)大小范圍:0≤≤Fm。
6、浮力:F=ρVg。
7、萬有引力:F=G。
(1)適用于兩個可看作點粒子的物體之間,G為萬有引力常數。
(2)在天體上的應用:(M為天體質量,R為天體半徑,g為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m為衛星或假想物體的質量。)
①萬有引力=向心力。
=m(R+h)ω2=m(R+h)。
②在地面附近,重力=萬有引力:或GM=gR2(g=9.8m/s2,R為地球半徑)。
③第一宇宙速度:由mg=mg=(剛不落回地面時,地面附近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或由(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v1===7.9km/s。
8.牛頓第二定律:=ma或=max且=may(正交分解法)。
理解(1)矢量性(2)瞬時性(3)獨立性(4)同質性(5)同源性(6)相同的單位制。
9.勻速加速直線運動:
(1)基本規律:Vt=V0+atS=vot+at2。
(2)幾個重要的推論:
①Vt2-V02=2as(勻速加速:a為正值;勻速減速:a為負值)。
②線段AB中點時刻的瞬時速度:vt/2= 或Vt/2=。
③AB段位移中點的瞬時速度: .
④ 勻速運動:Vt/2=Vs/2;不管直線運動是勻加速還是勻減速:Vt/2Vs/2。
(3)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殊規律。
①在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n為整數)。
第一個1T、第一個2T、……第一個nT內的位移比為12:22:32:…:n2(前)。
第1個T、第2個T、……第n個T內的位移比為1:3:5……(2n-1)(n為整數)(奇數)。
②連續等量位移S(n為整數)。
第一個1S,第一個2S,……第一個nS內的時間比為1::…(前根)。
第1S、第2S……第nS的時間比為1:(-1):(-)……(根差)。
⑷ 不管初速度是否為零,質點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在連續相等的時間段T內,其位移差Δs是一個常數,且Δs=aT2(a為加速度)或a=。
10、垂直上升運動:上升過程為勻速減速直線運動,下落過程為勻速加速直線運動。
(1)最大上升高度:H=,(2)上升時間:t=。
α-羥基脲
α
韋克斯
維
θ
v 和 vx 之間的角度滿足 tanθ=
⑷ 上升或下降時,經過相同兩點的時間相等。
⑸從投擲到落回原位的時間:t=。
⑹ 適用于整個過程的公式:初速度v0,加速度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S=vot+at2;.
vt=vo+at;.
vt2-vo2=2aS(正為向上,a=-g)。
11.勻速圓周運動公式。
線速度:V==Rω=2πFR=.
角速度:ω===2πF。
向心加速度:a= 或a=Rω2。
向心力:F=ma 或 F= 或 a=mRω2。
(1)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合外力,它始終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化的力。
(2)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行星繞太陽運行,它們的向心力都等于引力(重力)。
(3)使氫原子外部電子繞原子核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由原子核的電場力作用于原子核外部電子而提供的。
(X,
(x,y)
(,0)
(0,0)
(1)水平運動:水平位移:x=vot,水平速度:vx=vo。
垂直分運動:垂直位移:y=gt2垂直分速度:vy=gt。
得到的速度:v = 與水平面的角度。
(2)Vo、vy、V、X、y、t、g七個物理量,若已知其中任意兩個,則可根據上式計算出其余五個物理量。
(3)設對于一個拋射體,從它被拋出到某一時刻t,它的位移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α,此時的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則tanα=2tanθ。
⑷ 設一個拋射物從拋出到某一時刻t,其水平位移為x高中物理角速度公式,則此時速度的反延長線必定通過x/2。
13. 公式:W = Fscosθ(θ 是 F 和 s 之間的角度)。
(1)適用于恒定力所做功的計算。
(2)理解標量正功、零功、負功。
(3)功,是能量轉換的量度(重力的功衡量重力勢能的變化量,電場力的功衡量電勢能的變化量,分子力的功衡量分子勢能的變化量,合外力的功衡量動能的變化量)。
14.動能:Ek=mv2
重力勢能:Ep=mgh(數值與零勢能面的選擇有關)。
15.動能定理:外力對物體所作的總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量(增量)。
公式:=ΔEk=Ek2-Ek1=mv22-mv12。
16、機械能守恒定律: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條件:僅系統內部重力或彈力做功。
公式:mV12+mgh1=mV22+mgh1。
或者ΔEp=ΔEk。
17、功率:P=(t時間內對物體做功的力的平均功率)。
P=Fv(F與v之間的角度為零)。
或者 P=Fvcosθ(θ 是 F 和 V 之間的角度)。
①當F為合力時,P為合力的冪;當F為某分力時,P為分力F的冪;
②當v為平均轉速時,P為平均功率;當v為瞬時轉速時,P為瞬時功率;
③對于機車,若P一定,則牽引力F與v成正比。
④機動車運動公式:-F=ma(發動機對機動車的牽引力)。
⑤機動車正常行駛時-F=0。
18.動量和沖量:
動量:P=mV 沖量:I=Ft。
19.動量定理: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改變量。
公式: t=mv-mv(力分析,指定正方向)。
20.動量守恒定律:對于一個相互作用的物體系統,如果沒有外力作用于它們,或者作用于它們的外力之和為零,那么它們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1)研究對象: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對象。
(2)公式:m1v1+m2v2=m1v1+m2v2′。
或者Δp1=-Δp2。
或者Δp1+Δp2=0(注意指定了正方向)。
(如果只考慮動量的大小,可以寫出標量公式)。
(三)適用條件:
①系統不受外力影響。
②系統受到外力作用,但合外力為零。
③系統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為零,但比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小得多。
④系統在某一方向所受的總外力為零,且此方向的動量守恒。
21. 簡諧運動:恢復力:F=-kx加速度:a=-。
單擺的周期公式為:T=2π(與擺球的質量和振幅無關)。
彈簧振子的周期公式為:T=2π(與振子的質量有關,與振幅無關)。
22、波長、波速與頻率的關系:v=λF=λ/T。
解決錯誤問題是成功之母,反思是成功之父,組織是成功之路,糾正錯誤是成功之旅。
這是林蘇浩老師總結的經驗,他認為,在高三化學復習的最后階段,要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提高解題的時效性,做好查漏補缺工作,以應對各種變化。
今天,林、張老師結合往年備考高考的實際,參考20XX年高三階段實際復習知識體系,結合學生復習過程中容易混淆、出錯的知識點或考題,整理出了120個重點知識點,供考生自行查看、整理、訂正。
“元素化合物”知識模塊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半徑越大,熔點越高,元素的活性越大。
2、硫磺和白磷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有機酸則不易溶于水。
3.向飽和硫酸銅溶液中加入足量濃硫酸,生成白色固體
4、能和冷水反應放出氣體的元素只有活潑的金屬元素或者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5. 將空氣液化,然后逐漸加熱,先生成氧氣,剩余物為氮氣。
6、生鐵冶煉成碳鋼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除去生鐵中除Fe以外的各種元素,以及對生鐵進行凈化。
7、自然界中含鉀物質雖然易溶于水,但土壤中鉀含量不高,因此需要施用鉀肥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8、熟石灰用于制造漂白粉、配制波爾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不溶于酸溶液。
10、將鐵屑溶解于過量鹽酸中,再加入氯水、溴水、碘水或硝酸鋅高中物理角速度公式,生成Fe3+
11、常溫下,濃硝酸可以保存在鋁罐中,說明鋁不與濃硝酸發生反應。
12、向Ca(ClO)2、NaOH等飽和溶液中通入CO2時,有白色沉淀出現。繼續通入CO2直至過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13、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硫來自于煤、石油的燃燒和金屬礦石的冶煉。
14. NH4Cl、AgNO3、NaOH 混合后會形成透明溶液,如果加入足量的硝酸,就會產生白色沉淀。
15、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業尾氣必須進行凈化和回收利用
16. 與足量的NaOH溶液反應,總共轉移了3摩爾的電子
17、硫化鈉既不能和燒堿溶液反應,也不能和氫硫酸反應。
18、在含高濃度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均能使品紅褪色,但反應性質不同。
20.乙酸乙酯、三溴酚、醋酸鈉、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鈣等能與燒堿反應
21. 將一定量的Cl2通入FeBr2溶液中,可生成FeBr3、FeCl2、Br2
22. 在,,, Ca(ClO)2, NaOH,
,向飽和溶液中通入CO2氣體,有白色沉淀出現。繼續通入CO2直至過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23、將少量二氧化硫通入次氯酸鈉溶液中,可得到亞硫酸鈉和次氯酸。
24. 5.6g 鐵與足夠的酸反應,轉移 0.2NA 的電子。
25.含有最高價態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強氧化劑。
26、物質的還原能力越弱,其氧化能力越強。
27、下列物質和水反應產生易燃氣體:電石、硫化鋁、燒紅的木炭、過氧化鈉等。
38、若元素X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元素Y,則元素X和Y的物質性質可以是:(1)金屬與金屬;(2)非金屬與非金屬;(3)金屬與非金屬;(4)非金屬與金屬;
29、H2S、HI、FeCl2、濃H2SO4、苯酚等溶液在空氣中長期放置,會因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
30、濃硝酸、濃硫酸在室溫下能和銅、鐵等發生反應。
B.“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知識模塊
1、和水反應生成酸的氧化物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的鍵能越大,分子的化學性質越穩定。
3.按金屬活性順序排在氫之前的金屬可以從酸性溶液中置換出氫。
4、能和酸又能和堿反應的物質是兩性氧化物或兩性氫氧化物。
5. e≤2的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必定是金屬原子;目前金屬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可以為1/2/3/4/5/6/7
6、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具有弱的氧化性,但是其陰離子卻具有強的還原性。
7.兩個質子總數相同、原子核外電子總數相同的粒子可以是:(1)原子與原子;(2)原子與分子;(3)分子與分子;(4)原子與離子;(5)分子與離子;(6)陰離子與陽離子;(7)陽離子與陽離子;
8.鹽和堿反應一定會生成新的鹽和新的堿;酸和堿反應一定只生成鹽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