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中國天氣網有往期情況,可綜合一年半年,歷史氣候不好查,歷史重大災害較易查,氣候近百年來變化一般不大。可以到地方圖書館或地方大學翻縣志,
絕對濕度φ:某溫度下,樣品空氣中水蒸氣實際含量,叫做絕對濕度。
飽和濕度Φ:在某溫度下,樣品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蒸氣的最大值(超過這個量,就發生結露現象,在墻壁上就會有水珠出現),叫做飽和濕度。
相對濕度α:某溫度下樣品的絕對濕度與該溫度下的飽和濕度的比值(和樣品多少無關,能夠客觀衡量濕度的大小),定義為相對濕度。
α = (φ/Φ)×100%
1、α =0,空氣完全干燥,不含水。
2、α =100%,飽和狀態。
空氣中的含水量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能容納的水蒸氣也越多。
濕度是表示空氣的干濕程度,或單位體積內含有的水蒸氣的物理量。空氣濕度有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之分。其中絕對濕度是指單位體積的空氣中含有的水蒸氣的質量,單位是“克/立方米”。相對濕度是指某溫度時空氣的絕對濕度和同溫度下飽和氣壓的百分比,單位是“%”,在0%~100%之間。由此可見,空氣溫度只與相對濕度有關,與絕對濕度無關。在不同的溫度下,空氣中能夠容納(可理解為“能夠溶解”)的水蒸氣的量是不同的。溫度越高,能夠容納的水蒸氣的量越多;溫度越低,能夠容納的水蒸氣的量越少。這也是南極大陸幾乎完全被冰雪覆蓋,但卻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陸的原因。同時,在絕對濕度一定時,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低;溫度越低,相對濕度越高。對于人體舒適度來說,絕對濕度較高,氣溫較高,且相對濕度過大時,會抑制人體散熱,體感溫度高于實際氣溫,使人感到十分悶熱、煩躁,也就是所謂“桑拿天”。在冬季氣溫較低時,如果絕對濕度較高,體感溫度低于實際溫度,又會讓人覺得“濕冷”。通過實驗測定,最宜人的濕度是:冬天相對濕度為30%至70%;夏天相對濕度為30%至60%。在此范圍內感到舒適的人占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