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類的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
一、鹽類的水解原理及其應用
(一)、鹽類水解的定義和實質
1、定義:鹽電離產生的某一種或多種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 + 或OH - 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類的水解是鹽跟水之間的化學反應,水解(反應)的實質是生成弱電解質使水的電離平衡被破壞而建立起新的平衡。
3、鹽類水解的條件:(1)、鹽必須溶于水中;(2)、鹽中必須有弱酸根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4、鹽類水解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1)、一般鹽類水解程度很小,水解產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書寫水解方程式時,一般不用“↓”或“↑”,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寫可逆號。
(2)、多元弱酸根的正酸根離子的水解是分步進行的,其水解離子方程式要分步寫。(3)、雙水解反應:弱酸根和弱堿陽離子相互促進水解,直至完全的反應。
如:Al3+ + 3 HCO3- = Al(OH)3↓+ 3 CO2↑
注意:常見的能發生雙水解反應的離子,Al3+與CO32-、HCO3-、S2-、HS-、AlO2-等;Fe3+與CO32-、HCO3-、AlO2-;NH4+與SiO32-等。
(二)、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因素
1、內因:鹽本身的性質
(1)、弱堿越弱,其陽離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酸性越強。
(2)、弱酸越弱,其陰離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堿性越強。
即: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誰強顯誰性。
2、外因
(1)、溫度:升高溫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動,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
①、增大鹽溶液的濃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動,水解程度減小,但水解產生的離子濃度增大;
②、加水稀釋,水解平衡正向移動,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產生的離子濃度減小。
③、增大c(H + ),促進強堿弱酸鹽的水解,抑制強酸弱堿鹽的水解;增大c(OH-),促進強酸弱堿鹽的水解,抑制強堿弱酸鹽的水解。
1. 在難容電解質的溶液中,當時,就會生成沉淀。據此,加入沉淀劑析出沉淀,是分離、除雜常用的方法。
注意:
① 利用生成沉淀分離或除去某種離子,首先要使生成沉淀的反應能夠發生:其次,沉淀生成的反應進行的越完全越好。
② 不可能使要除去的離子全部通過沉淀除去。一般認為,殘留在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小于時,沉淀就達完全。由的表達式可知,使除去的離子在溶液中殘留的濃度盡可能小,需要加入過量的沉淀劑。
2、當時,沉淀會溶解。
常用的方法有:
① 酸堿溶解法。加入酸或堿與沉淀溶解平衡體系中的相應離子反應,境地相應離子的濃度,是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進行。
②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沉淀溶解。某些金屬硫化物,其溶度積特別小,故可用氧化性酸使之還原為可溶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