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西高考,文理科狀元巧合地都來自同一所學校——江西科技中學。
其中文科第一名是張洋,成績是684分!
理科狀元:樂文濤694分!
兩位候選人已經很優秀了,但是評論區的江西表姐卻似乎不太滿意:
“沒有人得分超過700分嗎?”
“和去年的高考狀元比起來,這不算什么?!?span style="display:none">DLs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我查了一下去年高考的新聞,才明白網友們的“凡爾賽”:
2023年高考,來自江西南昌二中的楊益明取得了726分的好成績,其中數學、綜合理科滿分!
憑借這一成績,楊益明不僅成為江西2023年高考理科狀元,還創下了高考恢復以來江西理科高考最高分!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第一時間聯系其家人,詢問其報考意愿。
各路媒體爭相采訪他,想要知道這位射手高分的秘訣。
優等生的輔導:貼心陪伴的家長和學習氛圍
都說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楊一鳴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據悉貝語網校,他的父母均為江西財經大學的教職工,母親更是該校的教授。
在這樣的書香環境中長大,楊益明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江西財經大學圖書館里,總能看到他靜靜地學習、博覽群書的身影。
另外,他會主動把自己的錯誤全部記在筆記本上,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錯題,直到掌握為止。
隨著暑假的到來,很多家長都會幫孩子制定假期計劃,網上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攻略湖北理科狀元,比如下面這個廣為流傳的暑假計劃,詳細的安排精確到每一刻鐘該做什么。
的確,如果孩子真的能夠按照這個計劃來做的話,那么在新學期里他領先其他孩子一步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又有多少孩子真正能夠做到呢?
人性都是懶惰的,單純靠嚴格的計劃來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是行不通的。楊益明的父母說,他們從來不給孩子設定每天的學習任務,而是把自己的學習經驗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兒子。
比如楊一鳴的父親就經常把課余時間泡在圖書館,久而久之就影響了兒子的學習習慣。
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表示:
熱愛學習的父母不會養出討厭學習的孩子;
從不學習的父母不會養育出有上進心的孩子。
新華日報報道如下:
一位母親為了帶孩子去看展覽,花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準備演講稿,讓孩子更好地了解歷史。
媽媽沒帶話筒,說話聲音很低,六個孩子跟著她參觀,從展廳門口的古埃及地圖開始,她講解著每一個展品、每一塊展板,還加上了“法老的詛咒”“法老的傳奇一生”“木乃伊的制作方法”等等。
孩子們聽得很感興趣,也有很多游客過來跟隨她看展覽。
據說她還特意制作了請柬,寫上自己的名字,讓女兒轉交給自己的朋友們,邀請他們前來聆聽。
小孩子都覺得很有趣,媽媽特別高興,說:
“我覺得博物館的學習就應該是這樣的,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去探索更多的東西。而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
如果父母總是手里拿著手機,就等于在默默地告訴孩子,玩手機比學習更重要。
如果父母常常讀書,孩子就會潛意識地覺得讀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致力于終身學習,他們就可以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才是最有意義的教育方式。
尖子生的論文:文筆優雅,字跡漂亮
記者在楊一鳴家中采訪時,其高三那年的綜合考試答題卡也被曝光。
字跡工整,排版清晰,實在令人賞心悅目。
在做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題時,他能根據題目要求,有理有據地作答,答案排列整齊,字跡工整。
批改試卷的老師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很優秀。
我們來看《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選一隅山水寫人生》這幅作品,很多人會用“光陰似箭”“轉眼即逝”等常見詞語來形容時間的流逝,而楊一鳴卻用了“星辰霜華轉瞬即逝,而時間卻永不停歇”這樣的句子。
多數人可能會用“把握機遇”或“時不我待”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楊一鳴卻用“看萬千星辰,把握人生無限可能”和“靜待風起,俯視山河”來表達。
據楊一鳴的班主任沈老師介紹,楊一鳴的作文時常展現出深厚的文學功底,他還曾榮獲第十九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決賽一等獎。
從每張答題紙上,我們都能看出楊一鳴的兩個特點:優秀的書法練習和閱讀習慣。
郭沫若曾在《人民教育》雜志上撰文寫道:
“要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書法家,至少要按照規范來寫,寫得比較端正、干凈。養成這樣的習慣的好處是,可以讓人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做事急躁,容易出錯?!?span style="display:none">DLs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尤其是現在考試都采用“電子閱卷”的方式,寫字好的孩子就更有優勢。
當考官看到兩張整潔程度不同的試卷時,一定會在整潔的試卷上多花幾秒鐘的時間,而字跡凌亂的試卷則很容易被考官扣1-5分,因為根本無法辨認。
我身邊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寫字粗心,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習慣問題。千萬不要小看書法練習,練好書法不僅能幫助孩子考試拿高分,練習書法的過程也能磨練孩子的耐心。
如果你的字跡流暢,并且一次性完成,沒有過多的修改,你將大大減少粗心大意的錯誤。
養成讀書的習慣固然重要,董卿曾因在《朗讀者》節目中的表現,被網友評為“有文化、有氣質的人”國民女神。
作為主人,她大方親切,穩重端莊,一顰一笑都透露著她的得體與優雅。
董卿的形象無疑是優秀的,但真正讓她得到觀眾認可和信任的,還是她自身氣質中散發出來的成熟感。
早在董卿上中學的時候,父母就給她列了一個書單,包括《紅樓夢》《基督山伯爵》《簡愛》《茶花女》等中外名著,董卿三五天就能看完一本。
讀書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即使工作很忙,董卿每天也會保證看書一小時。
這顆精致的詩歌之心,這顆高雅的氣質,都是在平日的讀書中培養起來的。
讀書、練書法……那些閃閃發光的孩子都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總和。
比起無休止的補習班,培養習慣才是拉開孩子差距的關鍵!
優等生的志向:放棄清華北大,選擇國防科技大學
俗話說:三分考試,七分申請,填寫申請表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和發展。
楊一鳴的成績一出,清華大學和北大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楊一鳴的選擇卻讓人意外。
面對眾多的好學校,楊一鳴欣然選擇了有“軍工清華”之稱的985名校國防科技大學。
楊爸爸為兒子解釋道:
“我們支持一鳴的選擇,他從小就有愛國心,立志強軍興國?!?span style="display:none">DLs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很多參加了高考的孩子,進入大學之后湖北理科狀元,都會經歷一段迷茫期。
別人熬夜玩游戲,我也玩游戲;別人翹課逛街,我也翹課逛街。
這些孩子不知道上大學的意義,看不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四年下來,只能隨波逐流。
而缺乏未來規劃的背后,其實是孩子缺乏“志向教育”。
浙江鄉村醫生蔡小萬有六個孩子,其中五個都被他培養成了醫生。他最小的兒子也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的碩士學位。當地??人稱他為“天才魔術師”。
蔡小萬用十二個字概括自己的教育經歷:早期教育、從小立目標、培養自學能力。
他認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只有在老師的督促下才能完成,人們就像羊群一樣,沒有思想,盲目跟風。
但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成功的人往往不會隨波逐流。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使得他們能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在學習知識之前,蔡小萬教給孩子們的第一課就是如何做一個誠實、善良、自立的人。
雖然生活清貧,但他在家里會進行許多有趣的活動,比如把床當成乒乓球臺,舉行學習比賽,帶孩子出去旅游看世界。
他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們在求知的艱辛中樹立人生志向。
優秀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僅是細節處的體貼與關懷,更是指引方向的“志向教育”。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寫道: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力,只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才賦予了他們不同的人生?!?span style="display:none">DLs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想要成為尖子生,努力和運氣、奮斗和天賦、資源和背景都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學習和卓越的沃土,讓他們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樹立榜樣,向他們展示習慣的力量、陪伴的溫暖以及計劃的重要性。
這世上沒有天生優秀,只是父母與子女手拉手,披荊斬棘,架橋渡河,最終共同見證奇跡。
點亮[觀看]
謝謝大家看完文章,我為此感到自豪,最近微信推送機制又變了,很多讀者表示總是錯過推送,找不到我們,所以小新老師呼吁大家“star”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