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YICAI).1力的教學設計【確定目標依據】1.相關課程標準的陳述2.2.3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認識力的作用。例2通過實驗,認識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速度。例3通過實驗,認識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2.2.4用示意圖描述力。2..學情分析學生對力學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這對教學是有益的,但是實踐也證明,學生在學習力學時,頭腦中存在著許多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特別是對力的概念以及力與運動的關系,比如:1.只有活著的人或動物才能施加力,或只有某些物體才能施加力; 2.對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如認為“球吸引人,而人不吸引地球”;3.只有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才有力;4.物體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運動等等。教學中這些現有的“經驗”都會干擾學生正確概念的形成,另外初中學生相對薄弱的認識和抽象思維能力也給力概念的形成帶來一定的困難。3.教材分析力學是物理學的基礎,力的概念是貫穿力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最基本的關鍵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是一個逐漸深化和拓展的過程,在初中階段,要讓學生先初步認識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體會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化對力的要素、力圖的學習,分析和研究幾種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線上兩種力的平衡與合成,簡單機械中力的利用,壓力、功和功率等;高中階段,進一步從矢量的程度上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此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點。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概括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這一概念初中物理力的概念,能正確讀寫力的符號及單位。 2.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能用力的作用解釋生活中一些關于力的現象。 3.通過實驗和分析總結生活經驗,了解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重點:力的三要素 難點:力的示意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評定任務】 1.借助自學教材,分析生活實例,概括力的概念,認識力的概念的普遍意義,認識力的符號F,知道力的單位牛頓的意義。 2.理解力的作用。利用身邊的器材、物品,設計力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影響的實驗,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了解力的作用。3、認識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的影響;會畫出力的示意圖,并能根據力的示意圖判斷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教學活動設計】評價要點教學活動教學節數第三節一、引言(2分鐘)二、預學(15分鐘) (一)介紹新課初中物理力的概念,將話題寫在黑板上過渡:請伸出左手,用右手拍打,哪只手疼?生:兩只手都疼。我們用右手拍打,為什么左手也會疼?讓我們通過這節課,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二)提出學習目標1.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總結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的概念,并能正確地讀寫力的符號和單位。
2.透過實驗及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力的作用來解釋生活中一些關于力的現象。 3.透過實驗及生活經驗的分析歸納,了解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提出自學指導過渡詞: 請帶著下列問題閱讀課本P2-5頁的內容,提綱挈領知識點并熟記,可查閱資料,但可獨立完成。 1.力的符號是什么,單位是什么? 2.力的兩種作用是什么?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4.怎樣畫力的示意圖? 5.舉例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看學生對力的概念理解程度,用問題引入,激發學習興趣,看學生能否投入學習。 學習目標。 1.學生能根據自學指導中的題目,快速自學、快速瀏覽課本,完成自學測試后,會自覺合上課本進行測試。 (二)自學測試反饋 1.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舉起兩個雞蛋的力約為。 2.人踢球時,對球施力的物體是,同時,也受到球的作用,這個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3.小亮參加立定跳遠測試,起跳時,用力向后推地面,向前移動。一是利用了物體間的力,二是利用了力能改變物體的這個事實。 4.畫力的示意圖的方法是,沿受力物體畫一條線段,線段的端點用 表示力的方向貝語網校,用 表示力的作用點,用 表示力的大小。 5、下圖畫出以150N的力將小車向右水平拉的受力示意圖。
2.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測試,看自己能否正確完成。 3.小組內交流,看所提出的疑惑和問題能否得到解決。 4 探索一:力的作用 1.學生可以合作交流。讓學生對桌子上的慣性車、氣球、橡皮泥、鉛筆盒等物品施加力,觀察這種力對他們有什么影響。 對桌子上的慣性車、氣球、橡皮泥、鉛筆盒等物品施加力。讓學生對慣性車、氣球、橡皮泥、鉛筆盒等物品施加力,并分別改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觀察這種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小組內交流。 結論:影響影響效果的因素有、、、。 過渡:既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是影響效果的因素,那么我們如果要形象地描述一種力,就要把這三個要素都通過力的示意圖表達出來。探索三:力的示意圖如圖所示。一陣風吹來,小女孩趕緊抓住了即將飛走的氣球。設繩子的拉力為2N,請畫出氣球受到拉力的示意圖。 2、看小組活動是否積極有效,是否全員參與,能否準確得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學生能根據三要素準確畫出力的示意圖。 提示: 1、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產生推、拉、抬、壓、吸、舉、排斥等作用。所以,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相互的。力把兩個物體聯系在一起,對于一個力,一定有一個施加力的物體和一個接受力的物體。
力是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2、運動狀態的變化包括:(1)速度的變化;(2)運動方向的變化;(3)速度和方向都發生變化。例如斜向上拋出的鉛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線運動,速度和方向都在變化。 提問與挑戰學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問題,全班討論。 學習指導:讓學生根據現有的經驗和知識,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分析、總結、歸納。通過活動或實驗,自己觀察、思考、得出結論。總之,讓學生學會通過體驗來學習。 結論:力的作用。 探索二:影響力的作用的因素三。課后輔導(15分鐘) 流程,完成活動:51.獨立完成,組內根據學生完成情況交流,互相點評,根據題目情況每答對一題得2分,納入小組量化。 2.選出優勝小組,納入小組量化。 C.人不能只有一個手掌 D.力可以獨立存在而不需要物體 4.一同學正向右推一個受到10N水平力的箱子,請畫出箱子受力的示意圖。 5.如圖所示,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艘小船,發現兩只小船同時向相反方向移動,這個現象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力的作用是。 選修題。小明在探索力的作用時,完成了下面的實驗,請幫他在空白處填入實驗結果。
(1)小明先將一個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在小鋼球附近放置一塊磁鐵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鐵方向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運動方向垂直放置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就發生了改變。從以上兩個實驗中,你得出的結論就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扯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這就說明了力能。 (3)游泳的人用手腳向后劃水時,可以向前劃水,這說明人在向后推水的時候,也會被水推著走,這個現象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關于力的基本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總結,為以后學習力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附錄:板書設計 第一節 力 1.力的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 轉場: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學習案例訓練題。 1.下列哪個物體接近3N() A.一頭小牛 B.一塊磚頭 C.八年級物理課本 D.兩枚1元硬幣 2.兩名學生A、B穿著冰鞋面對面站在冰上靜止不動。如果A用力推B,則結果是() A.A靜止不動,B被推開 B.B受到A的力的作用,而A不受推力的作用 C.對B的推力大于對A的推力 D.A、B同時互相遠離 3.俗話說:“雙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A.一只手的力量太小 B.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 IV.訓練(三) 質疑與提問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問題,全班交流 訓練課(13分鐘) 6 字母:F 單位:N 二、力的作用 1、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四、力的示意圖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