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通過與平面鏡對比,第一次玩,就能感受到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日常生活中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一些物品。
3、用重點燒紙錢板和紙片,讓孩子處處體驗科學,從而激發(fā)孩子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
4. 學會用語言、符號等多種方式記錄你的發(fā)現(xiàn)。
5、在交際活動中能夠注意傾聽和尊重同伴的發(fā)言。
活動計劃:
每個人都有一個放大鏡和一個小梳妝鏡。 幾張紙,硬紙板。 一只手探照燈。
活動流程:
1、請同學們拿出你帶來的小穿衣鏡,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老師還給你帶來了一件好玩的事(show)你知道嗎? 他們叫什么? (放大鏡)
1、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說你和平面鏡對比后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用放大鏡在自己和伴侶的頭上,以及周圍的物體上觀察,說說你們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老師總結(jié):“感覺鏡面突出了,在放大鏡上仔細看你,它變成了一面扭曲的鏡子;而當你把全身鏡拉到一定距離,你會發(fā)現(xiàn)你是和穿衣鏡里的自己不一樣,很清楚。
3、老師:“當你拿著放大鏡對著報紙遠距離看字的時候,說說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老師總結(jié):“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的距離不能太遠,否則放大鏡看物體會顯得小。雖然,放大鏡是凸透鏡?!?span style="display:none">4hm物理好資源網(wǎng)(原物理ok網(wǎng))
3、教師:“請同學們說說日常生活中用凸透鏡原理制作的放大鏡等物品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大燈等)
4. 學生猜猜,老師用探照燈對準放大鏡后,老師旁邊的報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 (教師啟發(fā)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亮點會有什么變化? 你想試一試嗎? 我們沒有探照燈,所以我們就用太陽看看你們的報紙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兒童實驗,老師指導。
5、老師:“這個亮點是凸透鏡在光源照射下產(chǎn)生的焦點,你上中學學數(shù)學就知道了。小學生記住,不管走到哪里,你千萬不要像昨天這樣,我拿了個放大鏡,對著燈,隨便照那個物體,就免得火警了。”
6、活動結(jié)束,整理好物品,返回宿舍。
活動反映:
對于已經(jīng)熟悉的觀察工具,如何引導中學生進一步了解放大鏡的相關知識,本單元安排8課時的內(nèi)容。 這8個單位涵蓋兩個領域。 一是放大鏡下的發(fā)現(xiàn)。 二是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 要提高40分鐘一節(jié)課的效率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與反思,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非常重要。 這節(jié)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活動一,讓中學生談談對放大鏡已有的認識; 活動二,先用肉眼觀察宣紙、作業(yè)紙、撕報紙,然后用放大鏡觀察昨天沒有注意到的東西; 活動2 3. 如何制作放大鏡。 中學生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和聚焦的作用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與反思,但是用放大鏡和用肉眼看有什么區(qū)別呢? 經(jīng)過中學生的活動,大家已經(jīng)感覺到放大鏡可以觀察得更細更清楚了。 中學生對比了玻璃杯和放大鏡,發(fā)現(xiàn)放大鏡比較厚,比較凸。 是放大鏡的厚度還是放大的凸起效果? 讓中學生討論,想辦法讓玻璃有放大的效果。 中學生說倒水,請中學生做實驗后發(fā)現(xiàn),倒太多的水再撒也達不到放大的效果,只是一滴水就能達到放大的效果。 經(jīng)過這樣的討論、實驗、分析,中學生對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
百科全書:放大鏡 定義:放大鏡(中文名:):一種簡單的視覺光學元件,用來觀察物體的微小細節(jié)。 它是一種會聚透鏡,焦距遠小于眼睛的視距。 物體在人眼黃斑上成像的大小與物體與眼睛形成的角度(視角)成反比。
感覺不錯,看的時候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