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作為數字化教學時代的產物,在高中物理教學的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和實驗方法,以多媒體認知理論和參與式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長垣縣一中一年級物理教學實踐。從微課回顧出發,進一步思考“6+1”課堂教學模式下如何將入門微課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并以選修課3-1第一章第9節為切入點以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為例進行說明。
關鍵詞:微課; “6+1”;高中物理;應用
2017年,教育部在《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建設“人人能學、處處能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充分發揮支撐和支撐作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經過一輪大規模投資基礎教育設施和教育資源建設,我國基本改變了信息資源封閉、匱乏的局面。教育信息化的蓬勃發展為微課的廣泛應用提供了重要動力[1]。傳統信息化教育資源主題不夠突出、占用課時過長、忽視與當地教材是否兼容、是否符合課程改革要求等因素。微課以視頻為載體,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針對某一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發的情境化視頻更符合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特點[2]。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應采用直觀的圖像,減少學生的思維難度。對于難以完成的實驗,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微課,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物理教學大綱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注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長垣縣一中“6+1”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新教育模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老師提供的微課資源進行課前3分鐘的學習,為課堂上獨立思考和小組作業提供了機會。為協作探究做好準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還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強團隊合作能力。本項目嘗試以微課作為知識點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設計微課與“6+1”相結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為探索有效教學提供適宜建議適合高中物理的模型。 。
2.“6+1”課堂教學模式
(一)“6+1”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6+1”課堂教學模式是教材與輔導、學生參與相結合的高效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重點和學生的平均能力水平制定輔導計劃。教師集體備課,學生提前預習課本。 45分鐘的課程分為介紹、思考、討論、展示、評價和檢查六個階段。課堂上,教師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集體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真正達到師生共同學習的目的。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
(二)“6+1”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陷
1、知識建構不完整
“6+1”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環節完整、教學指令明確,但針對性不強。物理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構建整個知識體系。但有時在導入和思考階段,學生會因為無法獨立理解某些知識點而無法完成實例訓練。 “6+1”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抓住機遇強調知識點。但由于基本觀念尚未形成,大多數學生和老師無法產生共鳴。
2、課堂氣氛壓抑
雖然在“6+1”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充分參與討論和演示,而且這種課堂模式是環環相扣的,但學生會因為介紹內容不夠新穎有趣而失去對整個課堂的興趣。 ,討論和展示環節只能成為特定學生的舞臺,而無法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同時,由于課堂緊張,學生沒有時間深入思考和總結知識點。吸收能力差的學生只能被課堂節奏帶走,課堂展示會也將成為成績好的學生個人的展示平臺。
3.學習資源缺乏
由于高中物理內容比較抽象,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完全理解三維空間的知識,比如電場、磁場、太空飛行等需要想象力的知識。在學校里,除了教師和學習材料的二維知識內容外,學生很難獲得其他形式的資源,學習資源相對匱乏。課堂模式的改革只是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并沒有解決學生學習資源的來源問題。
3、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
(一)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
以微課為基礎的“6+1”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需求,制作學生難懂、重點、難點的有趣教學短視頻,吸引學生要注重教學內容。同時,利用其潛在影響力作為教學的導入和鋪墊,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3]。該模式主要強調情景的引入,并將其與課堂微課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更高效地理解課程內容。具體模型如圖2所示。
1.課前介紹(3-5分鐘)
課堂介紹要清晰,時間最好控制在5分鐘以內。沒有固定的指導方法。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例如高一物理選修3-1,在實驗課程中,可以直接觀看教學實驗視頻,并在視頻播放過程中提醒學生重點內容。如有必要,可以暫停視頻向學生提問,促使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內容上。微課視頻的介紹要短小精悍,視頻內容直接指向教學內容,這使得后續的課堂教學具有邏輯性[4]。
2.學生思考(8-15分鐘)
觀看微課后,學生們很快確定了教學目標并介紹了教學內容。在分發課前寫好的教程的同時,引導學生復習剛才視頻中的主要內容,即本課的主要內容和知識點,然后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填寫教程的同時,可以回憶課本和微視頻中的相關知識高一物理選修3-1,加深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還可以認識到哪些基礎知識點沒有掌握牢固,然后在后續課堂上注意聽講,彌補知識上的空白和不足。
3.小組討論(4-6分鐘)
理解能力強、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吸收微課中的知識點,在獨立思考環節中吸收,并運用到實例練習中。在小組討論中,可以改進優點和缺點。吸收能力弱的學生也能理解簡單的問題。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實例中知識點的應用,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 [5]。
4. 小組展示及回顧(3-4分鐘)
基礎知識的基礎和微課討論環節的支持,使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并解決相關的簡單例子。全員參與的課堂讓學生學習更有熱情、更主動、更專注。 。
5、教師點評(8-12分鐘)
學生點評完畢后,教師根據微課內容進行知識延伸。所提到的知識涵蓋了本課的全部教學內容,并指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6. 課堂測試(2-3分鐘)
在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微課中復習基礎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應用。
7. 練習和鞏固
學生不再只是憑著一點點知識去練習。對于課堂上無法吸收和理解的內容,課后可以通過學校學習平臺下載微課,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特點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內化[6]。
(二)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特點
1.以樂趣和學生參與為導向
根據高中物理課程的內容,教師制作的微課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又不能失去方向,即學習內容與教學目的的相關性。新課堂模式的課前導入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而微課作為課前導入內容恰恰滿足了這一要求。結合老師自身的魅力,介紹有趣又不失課堂重點。教師一邊觀看微課一邊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指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以便為課堂打下基礎。在導入階段,學生參與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真正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7]。
2.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傳統教育為考試制定統一的標準答案,將學生的思維訓練成標準模式,但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堂模式中的思維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物理知識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每個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和邏輯也不同。例如,運動學問題可以從力和運動的角度來分析,也可以使用函數關系來分析。
3、小組分工、合作參與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微課與“6+1”相結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將這一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形成了小組分工、合作參與的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綜合素質。 8]。班組長根據內部成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分工,采取揚長避短的原則,盡量給每個班組成員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表達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避免教師再次重復過于簡單的問題。
4.探究學習、開放參與
高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有表達欲望。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敢于提問,幫助學生探索和探究學習中的困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有效解決生成性問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
5.評估學習并愿意參與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適當的評價,不僅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使學生愿意參與課堂學習。同時,由于有老師的參與,評價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學生的探究和提問也考驗著教師的素質水平,因此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備課。我們不是上課,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在老師的指導下,課堂會變得更加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4、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實踐
本次教學實踐在長園一中一年級(9)班和一年級(10)班進行。兩個班學生人數相同,平均成績都處于中上水平。筆者以選修3-1《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第一章第9節為例進行分析。這節課主要講解微課在課堂中的作用,所以筆者將討論和一起寫。高中9班作為實驗班,采用以微課為主的“6+1”課堂教學,高中10班作為對照班,采用學校傳統的“6+1”課堂教學。通過課堂學習態度和實踐課表現反饋來檢驗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的優勢。
1. 教學設計
(一)課前介紹(3分鐘)
利用微課復習拋物線運動的知識。在總結拋物線運動定義的同時,也擴展了拋物線運動的內容。然后,向學生介紹當帶電粒子從平行和垂直于均勻電場兩個方向進入電場時會發生什么。運動,讓學生理解加速電場和偏轉電場的含義。
微課引入后,老師板書幫助學生精簡微課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帶電粒子在加速電場中的能量變化,找出粒子加速后的動能,并激發學生思考偏轉電場中的帶電粒子。它具有由一定初速度引起的平拋運動的特點。
(二)學生思考(12分鐘)
在分發教案時,說明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帶電粒子在偏轉電場中的平面運動,并指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學生根據微課的介紹和老師精簡的內容開始輔導計劃。學習時,學生根據知識點獨立思考并完成相應問題的練習(如圖3、圖4)。
(3)小組討論(5分鐘)
由于本課涉及平拋動作及函數關系等內容,部分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小組討論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些問題。
(4)小組陳述及點評(12分鐘)
小組代表分組發言,每組負責一個主題。演講結束后,會有解釋。講解完畢后,學生可以提出問題,由講解的學生進行解答或者老師幫助解決問題。在補充總結時,老師會重點講解偏轉電場中寄生拋擲是如何產生的。微課可以重播,播放質點的偏轉運動時,老師重申質點動能的變化以及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關系。
(5)課堂測試(3分鐘)
課堂測試的第一個問題(如圖5所示)是測試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受力后會做什么運動。第二個問題(如圖5所示)是測試誰來確定帶電粒子穿過平行板的時間。講解中,我們又回到了偏轉電場的準投擲運動,并根據微課中生動的動畫總結了知識。
2.教學效果分析
(1)學業成績分析
在學生實踐課測試對比中,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但實驗后實驗班的成績明顯提高。原因在于優化的教學模式。借助微課,學生課前對本課的重難點有了生動的理解和掌握,為本課的探索和協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使課堂氣氛更加開放。包容性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對學生的表現也有積極的影響。
(二)學習情況分析
從下表數據可以看出,采用微課作為課堂導入環節,實驗班對高中物理更加感興趣,感興趣人數從48%上升到80%,而對照班略有下降,這說明增加微視頻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班中認為學習高中物理困難或非常困難的比例從62%下降到40%,而對照班則從實驗前的56%上升到58%。根據問題3-5的數據,使用微課結合“6+1”課堂后,大多數學生認為微課對學習有幫助。實驗結束后貝語網校,實驗班76%的學生覺得這個方法對他們有幫助。 ,控制班有56%的學生愿意參加課堂,而控制班只有34%的學生愿意參加。這說明以微課為基礎的“6+1”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加投入。在課堂上展現自己。實驗班68%的學生喜歡這種課堂模式。可見,采用微課的“6+1”課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獨立思考。實驗班實施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后,學生課堂學習任務的效率明顯提高,從實驗前的38%提高到實驗后的60%,而對照班則幾乎保持不變。不變,這說明在課堂導入階段使用微課導入確實能夠幫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為獨立思考鋪平道路。
五、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從實際教學體驗出發,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研究和對實驗學校“6+1”教學模式的理解,進一步思考微課是否可以運用到高中教學中。物理。經過分析得出,在確定了兩者結合的可行性后,我們隨后對微課與“6+1”相結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提出的基于微課的“6+1”課堂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所有學校和學科。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1] 張明學.基于輔導與微課一體化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
[2] 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15-18。
[3] 孟祥增,劉瑞梅,王光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學報,2014,32(06):24-32。
[4] 周賢波.基于學習者視角的微課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4):81-84、90。
[5]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和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13-14。
[6] 蘇曉兵,管覺奇,錢東明,等。微課概念解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7):94-99。
[7] 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和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13-14。
[8]徐莉.我國中小學微課發展現狀分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9]郭少清,楊斌。高校微課“趨同進化”教學設計推進翻轉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4):98-103。
齊高倩(1996—),女,河南長垣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
李曉娟(1985—),女,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講師。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和學習以及混合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