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空氣的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一般人在45-55%的相對濕度下感覺最舒適。過熱而不通風的房間里的相對濕度一般比較低,這可能對皮膚不良和對粘膜有刺激作用。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濕度的情況下(比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在通過呼吸進行麻醉時麻醉氣體的濕度是非常關鍵的。醫學上使用的麻醉氣體一般是在無水的情況下存放的,假如在使用時不添加濕度的話會在人的肺中導致蒸發和失水。
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都對人體健康不利。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島)工作、生活,還容易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濕痹癥。但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干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皮膚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干咳、聲嘶、喉痛等癥狀,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癥。現代醫學還證實,空氣過于干燥或潮濕,都有利于一些細菌和病菌的繁殖和傳播。科學家測定,當空氣濕度高于65%或低于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的死亡率較高。 正是因為空氣濕度影響著人體健康,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關注溫度和晴雨,也要關注身邊無時不在的空氣濕度及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