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絕對濕度φ:某溫度下,樣品空氣中水蒸氣實際含量,叫做絕對濕度。
B:飽和濕度Φ:在某溫度下,樣品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蒸氣的最大值(超過這個量,就發生結露現象,在墻壁上就會有水珠出現),叫做飽和濕度。
飽和濕度、絕對濕度的大小和取樣多少有關,通常沒什么實際意義,因此引入相對濕度。
C:相對濕度α:某溫度下樣品的絕對濕度與該溫度下的飽和濕度的比值(和樣品多少無關,能夠客觀衡量濕度的大小),定義為相對濕度。
α = (φ/Φ)×100%
1、α =0,空氣完全干燥,不含水。
2、α =100%,飽和狀態。
空氣中的含水量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能容納的水蒸氣也越多。
濕度(RH%)及計算公式:一、濕度定義在計量法中規定,濕度定義為“物象狀態的量”。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濕度為相對濕度,用RH%表示。總言之,即氣體中(通常為空氣中)所含水蒸汽量(水蒸汽壓)與其空氣相同情況下飽和水蒸氣量(飽和水蒸氣壓)的百分比。 二、濕度測量方法濕度測量從原理上劃分有二、三十種之多。但濕度測量始終是世界計量領域中著名的難題之一。一個看似簡單的量值,深究起來,涉及相當復雜的物理—化學理論分析和計算,初涉者可能會忽略在濕度測量中必需注意的許多因素,因而影響傳感器的合理使用。 常見的濕度測量方法有:動態法(雙壓法、雙溫法、分流法),靜態法(飽和鹽法、硫酸法),露點法,干濕球法和電子式傳感器法。三、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露點濕度很久以前就與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用數量來進行表示較為困難。對濕度的表示方法有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露點、濕氣與干氣的比值(重量或體積)等等。 絕對濕度是指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含有水蒸氣的質量。 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縮寫為RH)是指水蒸氣在空氣中達到飽和的程度,飽和時為100%RH。當絕對濕度不變時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小。當空氣中的含水量沒有達到飽和狀態,實際含水量與飽和含水量的比值就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達到100%,水就不會再自然蒸發了。溫度不同,飽和水量也不同,溫度越高,容納的水越多,溫度降低了,空氣中不能容納原來那麼多的水了就會出現結露。 凝露是當空氣濕度達到一定飽和程度時,在溫度相對較低的物體上凝結的一種現象。 濕度是普遍存在的,而凝露只是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特殊現象。四、相對濕度RH%的計算公式計算相對濕度可按照下述公式:
其中的符號分別是:ρw – 絕對濕度,單位是克/立方米
ρw,max – 最高濕度,單位是克/立方米
e– 蒸汽壓,單位是帕斯卡
E– 飽和蒸汽壓,單位是帕斯卡
s– 比濕,單位是克/千克
S– 最高比濕,單位是克/千克 相對濕度小于30%為低氣濕。低氣濕低溫時可加速機體散熱,此時人體中的熱輻射被空氣中的水蒸氣吸收,人感到寒冷,引起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蒼白,人體代謝降低,組織內血液循環和細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組織營養失調,發生凍傷。當室內相對濕度小于10%~15%時,空氣干燥,使鼻腔、氣管、支氣管黏膜脫水,彈性降低,黏液分泌減少,纖毛運動減弱,抵抗力降低,使吸入的塵埃累菌不能很快被清除出支,容易誘發和加重呼吸系統疾病。干燥的空氣還會導致表皮細胞脫水,角化加快,皮脂分泌減少,導致粗糙起皺、開裂。此外,空氣過于干燥還將促使塵土飛揚,使人們的生活條件惡化。 在干燥季節,白喉、流感、百日咳、腦膜炎等疾病的發病率也顯著增高,哮喘、支氣管炎的發作次數明顯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干燥空氣使流感病毒和致病力很強的革蘭氏陽性病菌繁殖速成度加快,并隨粉塵擴散,引起疾病流行。 在室溫比較適中時,相對濕度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比較小。當溫度為15。5度時,相對濕度改變50%,對人體影響僅相當于室內溫度變化為1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