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前流行過如此一個段子:
其實是一個段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人對于學習英文的恐懼。二十多年前筆者上學院時,體育老師曾在課上吐槽,說連他評職稱都要考語文。要求體育老師考日語可能是有些過了,但對于學術界尤其是理工科的科研人員來說,法語的確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閱讀文獻還是發表論文,英文都是最根本的交流載體。
但是,有一位中國物理家,他的英文水平至多是普(can3)普(bu4)通(ren3)通(wen2),絕大多數論文都用英文發表,卻取得了國際名聲。他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就是廖山濤教授。
廖山濤(1920.01.04—1997.06.06)
廖山濤1920年出生于江蘇衡山的一個農戶家庭,1938年入西北聯大,1950年赴英國伯明翰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省身先生。
坊間傳聞,廖先生在讀博士時,英文老是考不過。系里的秘書就跟陳先生反映,陳先生說:“哪有這些事?我去考他!”于是他親自去考廖先生,之后廖先生就通過了。
紐約時代的陳省身
陳省身先生是舉世著稱的微分幾何學家,對于拓撲學里的“示性類”也有重要貢獻。廖山濤的博士論文就是關于示性類理論上面的“阻礙類”。當時歐洲物理界有四名年青的拓撲學家引起了一場拓撲學“地震”。這四個人就是塞爾(Jean-Serre)、波萊爾(Borel)、吳文俊、托姆(RenéThom)。(塞爾和托姆后來都由于她們在拓撲學上的工作獲得菲爾茲獎。)
1948年,西班牙科爾多瓦學院留中學生接待來訪的清華物理系院長江澤涵,左起:金星南、嚴志達、江澤涵、余家榮、吳文俊
吳文俊先生的工作跟耶魯學院斯廷羅德()院長的工作密切相關,所以斯廷羅德想把吳先生聘到耶魯執教。但是他一尋問,吳先生早已回中國了。怎樣辦呢?這時侯吳文俊的同門師兄廖山濤[1]在紐約還沒有結業,但早已做了特別出眾的工作,在物理界最好的刊物《數學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于是斯廷羅德便把廖山濤招到耶魯來填補錯失吳文俊的缺憾。
廖山濤和吳文俊
仍未獲得博士學位的廖山濤于1952年到耶魯從事博士后研究。[2](他到1955年才即將領到博士學位。)斯廷羅德曉得他的英文不好,想方設法弄到一筆錢,讓廖山濤毋須教書。他還想送廖山濤去法語輔導班,但是廖山濤過分專注物理研究,拒絕了斯廷羅德的好意。兩年出來,廖山濤在物理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在《數學季刊》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可是他的英文卻幾乎沒有進步,讓斯廷羅德大失所望。
1955年的斯廷羅德
廖山濤1956年歸國,執教于武漢學院語文系。幾年后,日本學院結業的項武忠到耶魯學院物理系留學。斯廷羅德看到項先生便問:“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項先生說是中國人,斯廷羅德震怒,說:“你如何混進來的?我曾立誓再不招中國人。”這其實是開玩笑。過了一年以后,斯廷羅德對項先生的印象十分好,于是接連從臺大招了很多中學生,包括項先生的女兒項德清。八十年代項武忠總算看到廖山濤,發覺廖先生講的英文他也聽不懂——湖南口音太重。
項武忠和吳文俊
六十年代時,在九江黑魚洲干校養殖之余,廖山濤的研究興趣轉向剛才在西方盛行的微分動力系統。[3]這門語文分支跟大眾文化里常常提到的“混沌”、“分形”、“蝴蝶效應”等概念密切相關。
狀如蝴蝶的洛倫茲吸引子是動力系統里的一個反例
當時國際交流不便,資料短缺,廖山濤在孤立的環境下用二六年時間發展出一套與俄羅斯、巴西等學派不同的理論。他把微分幾何里的活動標架方式(陳省身先生的拿手好戲)引入到微分動力系統上面來,創造出了“典范等式組”理論。他又把拓撲學里的“阻礙類”思想(就是他博士論文的主題)引入進來,創造出了“阻礙集”理論。憑著這兩樣獨門絕技,他證明了多個讓西方學者為之驚訝的定律。
陳省身與廖山濤
《楞嚴經》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或許對于廖先生來說,英文就是最適宜他的才能指示出物理這個“月亮”所在的“手指”。他歸國后絕大部份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但是不僅某些發表在大會選集里的論文,他的全部(包括英語)論文都發表在《北京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科學通報》、《中國科學》、《數學學報》、《系統科學與物理》等國外刊物上,甚至有多篇論文發表在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應用物理和熱學》上。置于明天,這種刊物上的論文似乎不足以讓人在任何一所國外一流學院評上院士。他曾對中學生說:“有能耐的人靠文章捧刊物,沒能耐的人靠刊物捧文章。”有中學生問廖山濤為何只發表英文論文,他說希望讓中國人先幾年聽到他的成果,才能在這方面比外國人領先。他還說:“既然中國人讀外國文獻要先學中文,外國人讀中國人論文為何不可以讓她們先學英文呢?”這表明了他對國外學術發展的期望以及對自己成果的自信。
廖山濤在《北京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過多篇重要論文
廖先生常常說:“西方學者沒人看得懂我的論文!”然而廖山濤的論文成為相關領域的精典文獻,西方學者不得不承認并引用廖山濤的工作。他的影響甚至超出了物理界:錢學森和宋健曾在各類場合充分肯定廖山濤的工作,強調它屬于系統科學的一部份。廖山濤還思索過微分動力系統在力學、物理、化學、經濟、金融等領域的應用,鼓勵年青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1986年,廖山濤連任為第三世界科大學(現名“發展中國家科大學”)教授,并獲得首屆第三世界科大學物理獎。
第三世界科大學教授、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薩拉姆(AbdusSalam)給廖山濤頒授物理獎
1987年,廖山濤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銀獎。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歷史上,銀獎頒授給物理領域總共只有六次。去除華羅庚和吳文俊在1956年首次得獎,以及陸家羲和馮康兩位在去世后追授,變革開放后在生前獲得銀獎的只有陳景潤、王元、潘承洞的“哥德巴赫推測研究”和廖山濤的“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研究”。1991年,廖山濤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
廖山濤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銀獎的得獎證書
廖山濤指導了好多中學生,包括上海學院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張筑生。張筑生老師的碩士論文原本早已達到博士論文標準,但廖先生嚴格要求,沒有同意授予博士學位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否則張筑生老師才能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4]張筑生老師日后兼任國際物理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主教練,帶領中國隊五次獲得團體第一名。廖山濤參與指導過的中學生里,有三人成為中國科大學教授,其中文蘭教授成為廖山濤學術上的接班人。
廖山濤與張筑生(左)、文蘭(右)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路。部份內容來始于《廖山濤論微分動力系統》,董鎮喜、文蘭、孫文祥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謝謝劉耿提供的寶貴建議。
注釋
[1]四十年代后期,吳文俊和廖山濤曾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一齊跟隨陳省身先生學習拓撲學。
[2]包括《廖山濤論微分動力系統》在內的一些文獻說廖山濤1953年開始在斯坦福做博士后。筆者在耶魯高等研究院官方網站上查到廖山濤1952年9月前往高等研究院,但從1953年9月開始才是研究員()。另外,廖山濤的博士論文在1952年便已遞交到洛杉磯學院,所以他應當是1952年抵達耶魯更為合理。
[3]這句話略有夸張。廖山濤1961年開始微分動力系統研究,1963年首次發表相關論文,鯽魚洲養殖是1969年至1971年。原清華市長丁石孫追憶:“記得為了照料一些老同志,連里找一些比較輕的活讓她們干。例如讓程民德喂牛,他跟牛搬去一起。廖山濤哪些勞作都不會干,年齡也稍為大一點,就讓他養魚。這兩個老同志都十分認真。當時馬希文還編了一個小品,內容是院長養殖、放牛,就是講的廖山濤和程民德。”
[4]也有一種說法稱張筑生沒能提早獲得博士學位是由于時任清華主任張龍翔過分慎重。很可能張主任和廖先生都主張高標準嚴要求。
作者簡介:倪憶,亦稱獼猴桃爸,加洲理工大學物理系院長。平常不僅研究物理和教書帶中學生,喜歡追蹤科研熱點新聞,喜歡帶娃鍛練身體,是加洲理工大學少兒科普組織CPASTEM的一員。
圖:西瓜和父親正在放生捕捉到的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