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知識點及題型解析 一、平面鏡成像實驗探索 1、目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設備:一塊玻璃板,兩根相同的蠟燭,一個秤,一張白紙。 注: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等效替換法(為了確定像的位置)。 ②使用薄玻璃板:防止二次成像,使呈現的圖像不清晰。 (穿過厚玻璃板的兩個表面會形成兩個圖像) ③ 玻璃板垂直放置:使圖像出現在桌面上。 ④一模一樣的蠟燭:比較圖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 ⑤標尺的作用:比較像距與物距的關系。 ⑥多次改變蠟燭位置進行實驗:通過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防止巧合。 ⑦實驗環境較暗:成像更清晰,便于觀察圖像。 ⑧ 用光屏代替蠟燭B:驗證圖像的真實性。 二、成像特點 1、等尺寸:圖像與物體大小相等。 (誤區:近距離大遠近小,視角問題) 2、等距:像距等于物距。 ① 物體靠近或遠離平面鏡,像急劇靠近或遠離平面鏡,相對速度為兩者速度之和。 ②沿平面鏡水平方向連線中考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像與物的相對速度為0。 3.垂直: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4、實像:沒有實際的光,光屏上沒有像(區分實像和實像)。 推論: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3、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根據原理(光的反射)畫一幅畫。 2、根據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畫出圖。 做法線,完成光路圖找對稱,做平面鏡的垂線。 四、題型分類 1、給定物體,找出鏡子中的圖像。
2.給出反射光,找到光源。 根據特性(對稱性)畫圖,找出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使其對稱。 3.根據圖像和物體,找到平面鏡。 4、根據反射光通過的點補光路圖。 求A的對稱點A′為像與物的垂線,連A′B,求反射光。 . ②在水平放置的全身鏡中看墻的時間。 六、球面鏡 1、凸面鏡:鏡面中心部分向外突出的反射鏡。 光線進入平行光后發散。 作用:擴大視野凸鏡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形成正立縮小的實像,凸鏡可以看到更大的視野。 2、凹面鏡:鏡面中央部分向內凹陷的反射鏡。 反射光在入射平行光之后會聚。 功能:放大細節。 凹面鏡可以變成直立放大的實像。 鏡子的中間圖像被放大,可以呈現更多細節。 點對點訓練:圖A是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1) 在實驗中,不用平面鏡中考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而用一塊透明的(任選填“薄”或“厚”)的玻璃板,除了能夠觀察到蠟燭的影像外,也很容易。 (2)實驗過程中,有透明玻璃板和白色玻璃板之分,選擇實驗效果較好。 (3) 在立著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蠟燭A的影像,取一根外觀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B,接在玻璃板前直到它看起來像蠟燭 A 一樣完全重疊。
比較物體與圖像的大小關系時,蠟燭B替換(可選填“蠟燭A的圖像”或“蠟燭A”),看蠟燭是由(可選填“真實”或“虛擬”)產生的圖像 。 (4) 取下蠟燭B,在原位置放一塊光屏,光屏上出現蠟燭A的圖像(選擇“可以”或“不能”)。 (5) 如果實驗時玻璃板沒有垂直放在紙上,而是如圖B所示傾斜,則蠟燭A的圖像應如圖所示(選擇“A1”、“A2”或“A3” “)。 主題網絡(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