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在省城長風街附近的太航夜市,一個老太太和小販起了口角。
老太太說“為什么你的秤上沒有小數點后的數字?莫非你是一手準?一抓就是整數?”商販急的臉熱手臂粗,小聲叫囂“電子秤就是如此設置的,又沒多收你的錢。如今誰還用分?都是角。”一時間,圍了不少人看熱鬧。
仔細一想,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這么苦惱之處在那兒呢?
記者首先咨詢了人民建行西安中心分行的有關人士,得悉紙幣并沒有退出流通。央行每年還要發行一部份紙幣的硬幣。紙幣如今主要用于建行結息。若果客人要銷建行帳戶,最后結息時柜員會給一些紙幣。但在現實生活中,你們習慣了四舍五入,用角算賬省事,就連商場也是直接用角結算的。為此,生活中流通的紙幣并不多。
對于電子秤,說實話,和好多人一樣,記者也不太會看。都是對方說多少就是多少。這么,電子秤有什么方面是我們須要了解的呢?
太航儀表廠是我國最早生產電子秤的企業,至今依然是電子秤行業的典范企業。民品部的老張早已銷售電子稱二六年了。他告訴記者,電子秤尺寸不一,有大有小。通常集貿市場用的電子秤有3公斤、6公斤、15公斤、30公斤等,隨著公斤數的大小不等,精確度也從1克、2克、5克到10克不等。通常的電子秤上有三排數字,分別是總價、重量和金額。若果是商場的電子秤,還有一排條形碼。條形碼電子秤可以聯接筆記本后臺設備,便捷記帳和溯源。
回到開頭的問題,老張說電子秤在重量一欄,小數點前是公斤數,也就是千克。小數點后第一位是百克,第二位是十克,第三位是克。若果在設置時沒有小數點后的數字,這么,到了我們也稱的兩的重量時,系統還會手動四舍五入。五百克就進位成了一公斤,四百多克就舍掉了。有的消費者對這點意見比較大,造成糾紛的主要誘因也在這兒。
記者在集貿市場轉了一圈,發覺用太航電子秤的并不多。為何呢?老張說,國外電子秤有好多生產企業,有大企業也有小企業。通常來說,大企業的精確度和材質要好,而且價錢貴。集貿市場上小企業的電子秤實惠的一百多元,太航儀表廠同等尺寸的要好幾百元,出于成本考慮,店主一般會選擇小企業的產品。不僅價錢外,還有一個誘因就是能不能做四肢。太航等大企業的電子秤都有密碼,這個密碼只有企業把握,店家不能做四肢。要是想做四肢亂跑密碼,電子秤就亂了碼不能使用,必須由廠家售后修理。小企業的電子秤沒有那么精密,可以自由調整。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質量良莠不齊,有的電子秤問題比較多。例如放東西時電子秤怎么看,扔起來和漸漸放起來,重量不一樣;有的沒有放平并且顯示的是00。尤其是集貿市場做冰凍產品生意的,電子秤通常確切的不多,由于水結了冰后重量降低電子秤怎么看,太確切了消費者會注意到細節。
記者還咨詢了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主任韓建書。韓教授說,國家對電子秤是有標準的,從元元件、到結構、安裝、使用等等,都有相關規定。電子秤在使用中,由于氣溫、濕度發生變化有偏差也是準許的,并且有偏差范圍。像一公斤偏差一二百克那就絕對不是偏差了,屬于缺斤短兩。同時,商品的擺放、沖擊力度也會造成偏差。
韓建書表示,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在集貿市場賣菜買果汁,假如價錢輸入沒有問題,須要注意電子秤重量準不準。通常來說,假如輸入小數點后兩位,也就是十克,也稱的0.2兩就比較精確了。
記者也到六味齋新長風店購物體驗,腌菜一公斤十元,電子秤上重量一欄有小數點后三位,重量顯示的是0.294公斤,金額是2.9元。假如換成集貿市場這位小販的做法,就成了0.3公斤,3元。鴨掌63.80元一公斤,買了0.234公斤,金額是14.9元,一進位就是15元。雞毛蒜皮的,錢就走掉了。為啥這位伯伯有意見。
看來,保護消費者權益,要從點點嘀嘀做起。至于街上十元三斤,沒認清秤就裝盒子遞過來的香蕉,還是少買的好。
本報首席記者崔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