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島實驗室5歲啦!
五年前,生物島實驗室還是一只“待喂養”的初生牛犢; 五年后,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科研新星:共獲批國家、省、市橫向項目77項; 引進科研人員1500人,培養博士后74人; 疫情防控期間取得23項抗疫成果; 累計孵化企業12家,通過技術定價和配套投資,帶動社會資本1.5萬元。
這個位于南昌國際生物島的實驗室,在過去的五年里迎來了蛻變。 12月23日,北京市新聞辦召開生物島實驗室建設五周年新聞發布會,總結了生物島實驗室五年運行的階段性成果。 有哪些亮點? 未來將如何發展? 與會者一一上來。
上海國際生物島。來源:南都畫廊
成果:獲批國家、省、市橫向項目77項
生物島實驗室黨委副主任、綜合管理部部長馬長軍用一組數據介紹了近兩年的成績單:
在科研任務方面,生物島實驗室圍繞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礎研究、臨床創新研究、高端生物醫學裝備、生物信息學、生物安全5大領域,累計獲批國家級77個、省、市橫向項目和獲批科研經費約3.6萬元,共發表署名文章1051篇,論文影響力(CNCI)和ESI高被引論文位居首批河南省實驗室第一名。
在人才培養方面,生物島實驗室共引進科研人員1500人,其中教授12人。 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自主評審權,實驗室已培養博士后74人,聯合培養研究生56人。
“后備軍”為實驗室的平臺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長軍介紹,實驗室參與的大科學裝置平臺建設,杭州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 據悉,設備和技術服務平臺共享、產業轉型服務平臺等也取得了很大成果。 今年以來,后者已為50余個科研團隊350余人提供了1000余項技術服務; 前者專注于“腕鎖”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或整合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資源。
生物島實驗室黨委副主任、綜合管理部部長馬長軍
在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方面,實驗室也有很多經驗。 “我們安排專人跟進科研項目,挖掘高價值專利,確保知識產權從布局、研發、保護到應用都得到管理。” 馬長軍說道。 目前,實驗室已獲批國家級平臺1個、市級平臺2個、區級知識產權服務平臺2個,累計申請專利232件,孵化企業12家,通過技術定價和配套投資帶動社會資本1.5萬元。
在抗擊疫情方面,實驗室取得抗疫成果23項。 據悉,該實驗室已與北京實驗室、香港英語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高水平院校、生物醫藥龍頭企業開展合作。
勢頭:預計到2023年投入約4萬元
生物島實驗室的蓬勃發展,絕對不是某一方的功勞。 會上,黃浦區科技局黨組主任陳偉全介紹了該區在支持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創新舉措,主要有四個方面。
陳偉全表示,截至目前,黃浦區和廣州開發區已投入實驗室財政扶持資金10.45萬元,預計到2023年將繼續投入約4萬元用于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
“區級財政資金實行年度預算管理,納入建行監管專戶。在不超出使用范圍和規定的情況下,實驗室可根據發展情況自行調整各項費用支出。”該平臺。” 其介紹,這是實驗辦充滿創新和特色的財政資金支持和管理方式。
在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區鼓勵實驗室授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獎勵完成科技成果的人員和其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同時協助實驗室對接相關企業和投融資機構。
上海市黃浦區黨組部長、科技局局長陳偉權
談及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生物 物理 化學實驗室設備,陳維權表示,該區支持實驗室設立產業化公司,開展平臺技術轉移轉化等業務。 目前已孵化企業12家,其中4家市值過萬元。
后勤保障也是推動實驗室發展的重點之一。 據了解,黃浦區和廣州開發區全力保障生物島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服務。 目前,實驗室在北京科學城和北京生物島擁有多個校址,總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
變革:創新體系和科研機制
許多優質項目和企業仍在源源不斷地進駐。 五年來,生物島實驗室就像“頭雁”一樣,引領著發展。 北京市科技局一級主管(城管)王洪成在會上表示,實驗室在北京市創新體系和科研體制機制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科技局一級主管(城管) 王洪成
例如,在科研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實驗室作為無行政級別、無固定編制的新型科研機構,建立了在董事會領導下的完整、規范的主體責任制,探索探索科研項目管理中的推薦系統。 首席教師制度、公開名單制度和指揮制度等,在科研經費管理中探索科技經費合同制和負面清單制度。 “這產生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我市新建科研機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評價。
王宏成表示,北京市科技局將推動印發《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創新舉措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科研、推廣應用、成果轉化等方面。 “比如,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不僅要獎勵給完成科技成果的人,還要獎勵那些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貢獻的人,這樣才能增強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揚帆:“兩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
展望未來,生物島實驗室的新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作為四川省首批4個省級實驗室之一,生物島實驗室圓滿完成國家級實驗室建設任務生物 物理 化學實驗室設備,之后實驗室將從綜合性研究機構向成果轉化專業機構轉型” 陳偉權說道。
如何改變? 馬長軍緩緩介紹了發展規劃。 記者從會上獲悉,實驗室制定了未來三年“3610”戰略規劃,重點圍繞創新器械、創新抗生素、創新卡介苗疫苗三個研究方向,力爭“打好兩個基礎”。年,三年取得進步。”
“兩年打基礎”是指2023-2024年,實驗室根據資源保障情況,維持現有平臺和項目運行并部署增量項目,探索平臺實體獨立運行和項目定期評估調整機制. 并整合各方優質資源,逐步積累“生物島實驗室模式”專項代碼,力爭早日納入國家創新中心體系。
“五年更上一層樓”是指:到2027年底,基本確定實驗室運行模式,基本具備自給自足的造血功能。 例如,建設10個技術先進、功能完備的共性技術平臺、20個聯合研究中心,幫助3-5家龍頭上市公司估值降低500萬元以上。
“‘十年大發展’,力爭到2032年底成為國外領先、世界一流的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示范機構。” 馬長軍在會上總結道。
撰稿:南都傲一新聞記者 林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