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點燈光色調
1、光源
(1) 定義:稱為光源的物體;
(2)分類:光源(如太陽、閃電、發光水母等)和光源,如:舞臺燈、點燃的蠟燭等。
2.光的色散
(1)定義:太陽光通過棱鏡時,分解成橙、黃、藍、靛、紫等色光。 這些現象稱為光色散。 光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混合形成的。
(2) 歷史: 日本化學家最早通過實驗研究了光的色散。
(3) 例子:彩虹、霓虹、光暈、花等。
3.光的三基色
光的三基色:,,。
4.物體的顏色
(1)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的深淺決定,吸收其他顏色的深淺。
(2)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的深淺決定,吸收其他顏色的深淺。
2個
兩個人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
(1)特點:效果比較明顯;
(2)形成: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斷地向外輻射紅外線。 物體溫度越高,輻射出的紅外線就越多;
(3)應用:紅外探測器、紅外攝像機、遙控器等。
2. 紫外線
(1)特征:是最明顯的性質;
(2) 應用:紫外線殺菌、驗鈔等。
3個
測試點三光線性傳播
1. 光沿直線傳播
(1)條件:光在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 實例:陰影生成、日食、月食、針孔成像;
(3) 應用:射箭瞄準、隊列對準、激光準直儀。
2. 光
光的傳播路徑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這樣的直線稱為射線。
3.光速
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最大,約為m/s。
4個
四平面鏡
1.平面鏡
生活中常用的梳妝鏡表面是平的,稱為平面鏡。
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尺寸:圖像和物體的尺寸;
(2)距離:像和物距平面鏡的距離;
(3) 對稱性:像與物是關于鏡面的;
(4)性質:平面鏡所成的像(填“虛”或“實”)。
3.申請
(1)成像:用鏡子清理,演員借助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坐姿;
(2)擴大視野:在室外安裝平面鏡可以擴大視野;
(3)改變光路:潛望鏡由平面鏡組成,人通過潛望鏡觀察到的是物體的像(質量選擇“實”或“虛”)。
(4)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如裝飾建筑物的玻璃幕墻; 夜間行車時,車內景物成像在擋風玻璃上,會干擾駕駛員視線等。
5個
五光倒影
1.光反射定理
(1)光的反射:當光線射到物體表面時,部分光線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 這些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如:反射、平面鏡成像等。
(2)光的反射定理:光反射時平面鏡成像玻璃板傾斜,包括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右側分開,夾角等于角度。
(3)光路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平行光照射平面鏡時,反射光為正,這種反射稱為鏡面反射;
(2)漫反射:如果平行光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光射向不同的方向,這些反射稱為漫反射;
(3)相同點:都服從光定理
三、重點難點
難點——光的線性傳播及其應用
重點難點分析
熟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光現象,通過光現象講清本質,即弄清各種光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生活中光的線性傳播現象:小孔成像(綠色陰影光斑下)、日食和月食的產生、陰影的產生、激光采煤、射擊瞄準、排隊等。
兩個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重點難點分析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要把握兩點:
(1)圖像與物體鏡像對稱的內涵;
(2)平面鏡的實像形成原理。
注意:要知道平面鏡成像的大小只與物體的大小有關,與平面鏡的大小、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等誘因無關。 不要因為視角的影響而誤認為平面鏡成的像“近大遠小”。
3個
重點難點 三平面鏡面成像與光反射繪圖
重點難點分析
1、平面鏡成像成像技術:
如果已知物像的位置關系,將像和物兩端對應的對稱點連起來,然后畫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作為平面鏡的位置。
注:(1)實像和輔助線用實線表示。
(2)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鏡面,必須標出垂直符號。
2.光反射圖的表示法:
注意:
(1)區分線的真實性:實際光線(入射光、反射光)用虛線表示,光線的法線和反向延長線用實線表示;
(2) 燈應標有箭頭;
(3)要分清角度大小的關系:不要把入射光與鏡面的傾斜角當作入射角(三者互為互補角)。
4、高頻實驗
實驗一探索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本次實驗的主要測試點是:
(1) 實驗設備:2個相同的物體,方格紙,玻璃板,筆,刻度尺,光屏;
(2)實驗環境:選擇較暗的環境(實驗現象較顯著);
(3)玻璃板的選擇和放置:透明玻璃板確定圖像的位置; 更薄的玻璃板以避免弄臟; 垂直放置;
(4) 兩個大小相等的物體:為了比較圖像和物體的大小關系;
(5)選擇方格紙優于白紙的原因:可以準確判斷圖像和物體的位置;
(6)觀察圖像時眼睛的位置:與物體在同一側;
(7) 驗證圖像是否為真實圖像:直接觀察光屏,光屏不能承受圖像;
(8) 物距和像距多重檢測:防止重合,繪制通用規則;
(9)標尺的作用:比較圖像與物體與鏡面的距離關系;
(10) 如果測量物體與圖像的距離與玻璃板不相等,可能原因:玻璃板與臺面不垂直,檢測前玻璃圖像后面的蠟燭和上面的蠟燭不完全重合,玻璃板有長度,測量寬度等有偏差。
【典型事例】(2019?昆山)朋友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1) 小花在垂直玻璃板前的位置 A 處放置一根點燃的蠟燭。 當她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圖像時,如圖 A 所示,她用不透明的紙擋在玻璃板和圖像之間。 觀察(可選填寫“靜止”或“不能”)并聽到蠟燭在圖 A 所示位置的圖像。這表明圖像是由光引起的(可選“收縮”、“反射”或“折射”)。
(2) 去掉不透明紙后,小華又拿了一根同樣大小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背面像上,發現與像完全重合,可見平面鏡形成(選擇“等尺寸”或“放大”))之類的。 記錄物體圖像的位置A和A'。
(3)經過三次實驗,得到三組物體和圖像位置點,如圖B所示,從中可以看出。
(4) 小明為這次實驗準備了自己的設備。 他在玻璃盤前放了一支點燃的蠟燭。 看到玻璃板后,蠟燭的兩個圖像出現了。 這是因為。
實驗二: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本次實驗的主要測試點是:
(1)實驗儀器的選擇:平面鏡、量角器、硬紙板、激光筆;
(2)紙板的作用:顯示光路和光的漫反射;
(3)紙板與平面鏡的放置要求:紙板垂直于平面鏡,不垂直則紙板上看不到反射光;
(4)如何確定燈的位置:在紙板上的燈上畫兩點,連接并標出方向;
(5)“三線共面”判斷方法:將反射光所在的紙板向后折,觀察是否能接收到反射光。 如果接收不到反射光,說明三條線共面;
(6)入射角與反射角的識別與關系:均為對應光線與法線的傾角; 反射角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但仍然相等;
(7) 實驗時紙板前方不同位置能看到光傳播路徑的原因:光在紙板上發生了漫反射;
(8) 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進入論證的目的:保證實驗推斷的普適性;
(9)驗證光路可逆性的方法:將激光筆對著反射光射入,觀察光的傳播路徑是否與入射光重合;
(10) 實驗推導: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兩側分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典型案例】(2019·昆山)“探索光反射定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CD的ON軸翻轉,紙板平面內可以自由通信的激光筆安裝在紙板上。
(1)實驗前,將硬紙板放在平面鏡上,接上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作逆秒方向旋轉,可觀察到反射光束旋轉朝秒針方向;
(2)聯通激光筆,使入射角為45°,測得的反射角也為45°。 由此得出“光被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結論。 你覺得哪里不對? ;
(3) 如圖B所示,將紙板的右半邊ON轉過來任意角度轉回來,發現紙板上沒有反射光束。 這種現象表明:;
(4) 在圖A中平面鏡成像玻璃板傾斜,如果硬紙板(連同激光筆)圍繞CD向后傾斜,此時光束會被反射。
A.仍然在紙板上
B、用硬紙板覆蓋
C.紙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