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醫生正在用聽診器給病人診斷。 聽診器利用聲音的原理(填寫“能量”或“傳遞信息”); 病人發出的聲音通過橡皮管傳到醫生的眼睛,可以增強聲音(填寫“音調”或“響度”)。
解決方案:醫生使用聽診器來診斷病人,因為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病人發出的聲音通過橡皮管傳到醫生的眼睛。 橡膠管減少聲音的分散,增強音色;
所以答案是:傳達信息; 語氣。
當一束光從空氣射到透明介質時,會發生反射和折射。 入射光與界面之間的傾角為30°。 角度以度為單位。
解:如圖所示,由于入射光與界面的傾角為30°,
因此平面鏡成像圖片示意圖,入射角為60°,反射角=入射角=60°,
反射光與入射光的傾角為60°×2=120°;
由于折射光與反射光垂直,所以折射角為:180°﹣60°﹣90°=30°。
所以答案是:120、30。
[.png]
某學校的朋友正在水平直道上進行1000米慢跑比賽。 兩個朋友A和B同時出發,朋友A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保持勻速行駛。 朋友B出發后,100秒就跑完了400米。 這時,他發現自己已經落后朋友A100米了; 然后朋友B以每秒6米的速度追,50秒后沒能追上; 然后朋友B開始了沖刺平面鏡成像圖片示意圖,最終他比朋友A早了10秒到達終點。那么朋友A比賽的速度是m/s。 朋友B出發后,前100秒的平均速度為m/s; 朋友B最后一次沖刺的平均速度是m/s。
解:(1)100秒后,A經過s的距離A=500m,
A的速度:v A=[.png]=[.png]=5m/s;
(2) 朋友B出發后,前100秒的平均速度:
v1=[.png]=[.png]=4m/s;
(3)從題意可知,A走完整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為tA=200s,所以B的總時間為tB==190s,時間對于B的朋友最后的沖刺階段是trush==40s,
∵v=[.png]
∴ 追趕階段通過的距離:s2=v2t2=6m/s×50s=300m,
沖刺賽段s沖刺距離===300m,
最后沖刺的平均速度:
v沖=[.png]=[.png]=7.5m/s。
所以答案是:5; 4; 7.5。
有朋友用圖中的裝置探索光的反射規律,豎直的紙板可以沿實線折疊。
(1)如圖A所示,先讓紙板處于同一平面,沿紙面注入一束光EO,找到反射光OF,將紙板如圖B所示對折,看到反射光(填寫“可以”或“不能”)。
(2)如圖所示,如果圖中的入射光是沿著FO方向入射,那么反射光就會沿著OE方向出射,解釋一下。
解:(1)由于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均在同一平面,將紙板如圖B所示對折,當紙板F轉動一定角度時,兩紙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紙板F上很難顯示反射光,因此看不到反射光;
(2) 如果將圖A中的入射光沿FO方向射入,將反射光改為入射光,會發現反射光是沿OE方向射出,這說明光路在光反射。
所以答案是:(1)不; (2)光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一只烏龜趴在枯井底中心的P點上。 它能看到的視野范圍如圖a所示。 下大雨的時候,井里就完全積滿了水。 如果烏龜仍在 P 點,它的視野就會改變。 請利用圖b中的光路圖來確定改變后海龜視野的大致范圍。 (如果水不夠的話,粗略的怎么畫?)
解:(1)當井里充滿水時,光線射到海面時會發生折射,因為光線是從空氣射到水中的,所以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所以井底的青蛙比沒有水的時候能看到更廣闊的視野。 聽得更大;
變化的大致范圍顯示在圖中兩條入射光線之間的陰影區域中:
[.png]
(2)如果水未滿,光線照射到海面時會發生折射,因為光線是從空氣射到水中,所以入射角小于折射角,但由于光沿直線傳播,烏龜能看到的視野范圍如右圖所示:
[.png]
圖中是一輛卡車的示意圖,O點是駕駛員臉部所在的位置,駕駛員可以在右側后視鏡MN(看成平面鏡)中看到車輛后方的S點。 根據平面鏡的成像定律,畫出駕駛員耳朵聽到的S點的光路圖。
解:先延長MN,然后使S點關于MN的對稱點S',然后將OS'與鏡子MN連接到交點A,連接AO反射光,并標記反射光的方向,然后連接S點和反射A點(即入射光線),并標記光線方向,如圖:
[.png]
在學習鋼琴獨奏的過程中,小華發現琴弦聲音的響度受到各種激勵的影響,他決定對此進行研究。 經過和朋友討論,提出以下推測:
推測一:琴弦發出聲音的響度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
推測2:琴弦發出聲音的響度可能與琴弦的長度有關
推測三:琴弦發出聲音的響度可能與琴弦的材質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測是否正確,他們找到了下表列出的5種尺寸的字符串。 由于音高取決于聲源的振動頻率,因此他們借用了可以檢測振動頻率的儀器進行實驗。
序列號
材料
寬度/厘米
截面積/mm2
A
銅
60
0.76
乙
銅
60
1.02
C
銅
D .
銅
100
0.76
E.
尼龍
80
1.02
(1)為了驗證猜想1:應選擇兩個編號的字符串進行實驗。
(2)為了驗證第二個猜想:應選擇兩根編號的字符串進行實驗。
(3)表中部分材料尺寸未填寫完整。 為了驗證第三個猜測,需要知道這一項的內容。 表中數據分別為。
解:控制變量法就是控制其他誘因不變,研究化學量與誘因之間的關系,
(1)當琴弦的聲音響度可能與琴弦的截面積有關時,應控制材質和厚度相同,故選擇AB;
(2)當琴弦的聲音響度可能與琴弦的長度有關時,應控制材質和截面積相同,故選擇AD;
(3)如果驗證第三個猜測:琴弦聲音的響度可能與琴弦的材質有關,且厚度和橫截面積要控制一致,所以表中應填與尼龍的數據相同,即80、1.02。
所以答案是:(1)AB; ??(2)公元; (3)80; 1.02。
該圖顯示了探索平面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1)利用玻璃板的透明特性,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從而;
(2)若有兩塊厚度分別為3mm和1mm的玻璃板,應選擇厚度為mm的玻璃板進行實驗;
(3)將點燃的蠟燭固定在某一位置,找出圖像的位置,并分別記錄物體和圖像的位置。 為了得出更可靠的推論,您認為收到后應該采取以下哪些行動? 。
A、保持A、B兩根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變,改變A蠟燭的位置幾次,記錄看起來的位置
(4) 如果蠟燭連接到靠近鏡子的方向,則圖像的大小為(填寫“更大”、“更小”或“不變”)。
(5)如果在蠟燭B的位置放一塊白紙板,則蠟燭A的圖像會出現在白紙上(可以或不可以),這意味著平面鏡成像。
解決方法:(1)一塊透明玻璃板,可以觀察玻璃板的另一面左側,以確定圖像的位置。
(2)由于厚玻璃板的兩面均可作為反光面,會出現兩個圖像,影響實驗效果,因此應選擇薄玻璃板,即1mm玻璃板;
(3)一次實驗不具有代表性,同一個實驗方案應進行多次,以防止實驗現象的重合,保證推論的正確性。 所以應該采取行動B。
(4)經實驗驗證,圖像的尺寸與物體的尺寸相同,無論物體靠近還是遠離玻璃板,圖像的實際尺寸都保持不變。
(5)由于光幕只能接收到虛像而不能接收到實像,因此光幕無法接收到蠟燭火焰的圖像,因此說明平面鏡所形成的圖像是實像。
因此,答案是:(1)確定圖像的位置; (2) 1; (3)乙; (4) 不變; (5)不可能的; 虛擬的。
如圖所示,是用頻閃相機拍攝的熊沿著鱗片移動的照片。 從圖中可以分析出,小熊從第一張圖移動到第五張圖,單位是cm(注意估計)。 如果相機每 0.05 秒拍照一次,則說明熊正在做運動。 熊的運動速度為米/秒。
解開:
由圖可知,刻度的分度值為1mm,小熊從第一張圖到第五張圖的距離:s=18..00cm=8.00cm;
從圖中可以看出,熊每0.05s移動的距離為2.00cm,熊的運動速度恒定,且經過的路線是直的,因此熊以勻速直線運動。
熊的速度:v=[.png]=[.png]=0.4m/s。
所以答案是:8.00; 勻速直線; 0.4。
遵守交通規則是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既是為了他人的安全,也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 圖中所示的交通標志是孫峰的朋友在外出旅游途中看到的。 請回答以下問題:
(1)這兩個符號代表什么意思?
(2)從指示牌來看,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車輛從指示牌勻速行駛到余慶需要多少分鐘?
解:(1)標牌上的“40km”表示從這里到余清的距離是40km; 標志上的“120”表示車輛的最高速度,即限速為120km/h;
(2)從交通標志看,汽車最高時速為v=120km/h,從這里到余慶的距離為s=40km,
由v=[.png]可得,從該標志勻速到達安順所需的最快時間為:
t=[.png]=[.png]=[.png]h=20 分鐘;
答:(1)“40公里”的含義是:從路牌到余慶的距離是40公里; “120”的含義是:從指示牌到余慶的距離最高時速為120km/h;
(2)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從該標志勻速最快20分鐘即可到達安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