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天文系成立于1960年,是中國高校設立的第二個天文系。 在天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一級學科評估結果,北京理工大學天文學學科在全省普通高校天文學學科中排名第四。 在美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發布的2014/15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天文學國際排名第201-250位。
一、天文系的定位和目標
北京理工大學天文系的定位和目標:國外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即建設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學科、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科研隊伍、培養優秀的天文人才。
2、優點與特點
(一)師資隊伍結構合理中國天體物理專業排名,學科專業分布齊全,注重基礎理論與觀察實踐相結合,有較強的教學科研平臺。 天文系現有教職工33人,其中院士14人,副院士8人,講師5人,行政及教學輔助人員6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22人。 天文學系設有天體化學博士點和碩士點,以及天熱與天體測量、光學和天文教育碩士點。 天體化學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校級重點學科。 天文學系設有天文學博士后流動站。 天文專業是教育部和上海市特色專業建設點。 《天文學概論》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擁有上海市優秀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多次榮獲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與國外天文臺建立常年合作伙伴關系。 目前設有上海師范大學與國家天文臺以及天文學學科與廣東省共建的“重力波與宇宙學實驗室”、“現代天文實驗室”和“天文教育綜合實驗室”、“興隆天文實習基地”天文臺共建“天文教育實踐基地”。 天文系培養的中學生校風淳樸,數理基礎扎實,觀察能力強,天文估算和科學研究訓練有素,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高,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廣泛的實質性合作。 兩年來,已選派近2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赴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攻讀學位或聯合培養。
三、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科學素質、扎實數學基礎、博大天文知識、勇于實踐、視野開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創新領軍人才。
4.主題方向設置
根據學科發展和現有條件,該系現有6個學科門類:引力波、恒星宇宙學; 太陽、恒星和星際介質的化學; 實驗室天體化學; 高能天體化學; 天文光電技術與應用天文學; 天文教育與普及。
5、國內外影響力
“十二五”期間,天文系共發表論文202篇,其中SCI(EI)論文160篇(Top領域論文46篇)、國際會議文集和國外核心期刊42篇; 2010年以來資助項目多達9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其中重點項目3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2項; 青年基金項目8項; 聯合基金項目5個,其他基金項目3個。 參加科技部課題5 973。 其他共同項目包括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交通大學自主基金等橫向項目50余項。 天體化學是天文系的優勢學科,擁有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其中引力波、宇宙學、恒星化學研究團隊實力雄厚,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例如:(1)朱宗宏院士領導的引力波團隊是臺灣引力波項目KAGRA和美國引力波項目AIGO的合作伙伴。 該團隊已培訓了5名LIGO項目科學組織成員,其中3名是為了發現引力波。 文章的合作者。 (2)北京理工大學天文系已成為“十二五”期間國際SONG項目中國核心助推團隊成員。
天文系與加州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 通過國際交流,不僅增加了學科間的優勢互補,也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
天文系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7名; 連續兩年實行自主招生專科生。 自2006年開始招收天文教育碩士研究生,是全省唯一招收天文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單位。 現有專科生96人,碩士生42人,博士生30人,博士后3人,與國際、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10人。 “十二五”期間,天文系共培養碩士60名、博士30名,為我國天文事業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天文系人才培養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天體物理專業排名,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天文學家和天文管理人員。 紐約校區李靜院士、已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員李衛東博士、國家授時中心原院長郭繼、云南天文臺黨委主任趙世榮、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政委蔣曉軍、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航天飛行動力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唐格時、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陳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玉琴、高能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呂方軍、清華大學院士王曉峰、北京大學彭英杰研究員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